在那半日圓山行的傍晚,我來到了北美館。
(回顧:匆匆台北│圓山─花博公園漫遊)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台北市立美術館,只能說很羨慕台北人有這樣的藝術空間。
還沒進入美術館,光是門外的草坪上,就是本次的藝術展覽作品之一。
本期的展覽,是北美館每兩年就會辦一次的「雙年展」,這次的主題是「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乍看之下不是很好懂,他的策展如下:
「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旨在結合生態系統的概念與其相互依存的結構形式。因此,我們將美術館與館外環境設想為一相互緊密關連的結構,透過展覽探索、描繪及研究不同的連結性與相互依存模式,以維持系統的活力。在本屆雙年展中,藝術、理論、社會和政治環環相扣,將有助於全面理解生態系統是如何產生,以及生態系統如何透過各種協作與適應變化而再生。
在我看過展覽後,簡單的說,就是把藝術帶入現實,呈現現實世界的許多問題,非常值得一看。
北美館正門口有片菊花海,中間是小朋友玩得很開心的盪鞦韆,我沒有特別去拍。但這種公共藝術,確實發揮了他最大的公共性與歡樂性,看著小朋友開心的笑容,就很夠了。
進入北美館後,門口的這個裝置藝術讓許多人停下腳步,拍個不停。利用鏡子造成的倒影,使得在天花板的樹從地面「長出來」,非常有趣。我原本以為,美術館的票價不斐,沒想到全票也只要30元,實在太佛心。以下就開始來介紹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展品吧!(展品太多了,無法一一詳述阿)
一進入一樓展區,對面牆上一個個的黑框吸引住我的目光。由瑞秋.薩斯曼( Rachel SUSSMAN)所打造的「時空連續體的歷史」,由宇宙的誕生地到當今及未來,每個框內都說明了一個重要事件,並呈現人類本身與從植物中心的角度出發,產生的詮釋差異。
光是這面牆,就能讓人待上許久。
左轉,由原轉小教室 Indigenous Justice Classroom打造的幾個裝置藝術,就呈現了非常在地化的藝術與社會交織。這裡的作品呈現著原住民因「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劃設辦法」設立恐導致傳統領地被侵害,而站上街頭發動凱道部落運動的抗爭過程;也有自遠古時代到現今,原民受迫害的歷史。
這些展品很難不引人注目,諷刺的是,有不少人在那拍照打卡。這個大型作品是「菌絲網絡社會」,其實我也不太懂,詳細可見此處的說明。我更有印象的,是這件展品身後的溪山清遠,一幅幅水墨畫出現在美術館看似理所當然,但仔細看看旁邊的說明,這是PM2.5畫的!在那一罐罐看似墨汁的東西,就是台北的空污,如果這是在中南部蒐集,只怕會滿出來….
空污嚴重到都能作畫了…
這個由英果.古騰 Ingo GÜNTHER所製作的世界處理器,可說是我這個地圖控、國際關係迷最愛的作品。要我待在這一天也沒關係。
這些看來很美的燈光,其實是地球儀,每個地球儀都說明著不同的議題數據,既美觀又知性!二樓展區,蕭聖建的作品「歸」,遠遠的,就能聽到類似蟲鳴鳥叫的聲音。
這個機械展品,在展場中央置放轉盤,透過緩慢旋轉的樹幹切片,控制鳥鳴器叫聲的位置變換,並且模擬鳥群從一棵樹集體移動到另一棵樹的聲效。在燈光和交錯的電線裝置裡,製造出一種黃昏樹影的意象。
一切源於作者小時候對於那種自然的回憶。我很喜歡最後說明的轉折語氣:
然而,曾被視為現代、進步的機械,在作品中卻背負著作者的人文鄉愁。刻意地讓機械裝置有手感的溫度;慢速轉動則使作品具有時間感;舊時的生活物件,更召喚出一種懷舊意識。這件具有濃濃情感投射的裝置,正填補了人們在面對環境劇烈變化下的心靈空缺。
走到2樓展品圓山附近,在欣賞著畫作聽著自然環境音後,往窗外一看。透過北美館看向台北廣播電台的方向,有著某種美麗。
圖/台北美術館。
「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展覽到明年春天,我覺得非常值得一看。用藝術方式呈現台灣、世界的大大小小議題,包含環境、政治、社會等等,看了絕對很有收穫!
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 9:30-17:30(周六開放至20:30),周一休館
票價:全票30元/優待票(學生、軍警、持教育或文化機構義(志)工證者)15元
2018台北雙年展─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展覽期間:2018.11.17-201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