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連假,天氣真好。趁著連假,剛好回桃園的時間,來到八德參觀一年一度的桃園藝術盛會─桃園地景藝術節。
我不確定桃園地景藝術節到底辦了幾年,但我很難忘去年因採訪第一次接觸到藝術節,那個連結地方與藝術的活動,讓人們看見更深更美的桃花源,發現原來桃園有著如此豐富的故事與特色的景物。
今年的桃園地景藝術節,首度進駐八德區。這一區相對於桃園其他地方,更少為外人所關注。因為它在我一直以來的印象,就是平凡的市鎮。是熱鬧,但並沒有會特別吸引外人前來的特點。
2019年的桃園地景藝術節,選定以桃園八德區的大湳森林公園為中心,藉由這個對外封閉長達64年舊營區轉型而成的新休閒場域,以「守護所在,進擊未來」為基礎概念,創造出「新風景線」的想像。
「歷史不只發生在時間中,也發生在空間裡」(David Blackboum)。生活環境中的種種「地景」,見證了地方發展演化、長期累積而來的脈絡與紋理;而且,一如大湳森林公園這個自閒置空間脫胎而來的重生場域,從歷史中走來的「地景」,往往啟發性地引人思索「舊所在-新未來」的共生、再創與翻轉。透過藝術介入與活動舉辦,2019桃園地景藝術節將探索、回溯、詮釋、展演、重新發掘也提供體驗不同面向的「地景」:除了自然地景,更包括歷史地景、生活地景、產業地景、文化地景、聲音地景……等等。不僅藉此召喚地方認同與關懷意識、展現城市的活力與能量,也嘗試激發未來的創造性改變與發展。由土地,建構共同記憶;從所在,立足發展未來。(官網介紹)
漫步在大湳的地景之間,我們在時空的流動中,發現過去的片段,挖掘未來的可能。
以下照片以大湳森林公園的藝術作品為主軸,配合這園區內隨處可見的松果,相互印襯著自然與人文的巧妙相遇。我不拍人,不拍打卡照。而是想呈現最原初的藝術樣貌,以及現場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某些角落,讓大家看見,也希望能讓你們來到此地親身感受。(下文引用文字皆為官網創作介紹)
飛越桃花源,徐秀美
現代人,身形忙碌地穿梭於城市街道間,心靈卻禁錮在牢籠般的心房中,封閉的網路虛擬世界,滿足不了心底真實的需求………
生命允許出走!離開閉鎖的居室,邁出腳步,跟隨天上飄遊的雲朵, 與久違的大自然約會吧!呼吸著綠色的清新, 悠遊在藍天綠景間,藝術,也在桃園地景的那一端,向你招手,享受一場 「飛越桃花源」的美感之旅吧?!
舊營區的痕跡與新自然的生機(非展品)
重生之屋,潘天壹
大湳,曾經的軍旅之森。人去屋空,屋裡有飄洋過海的異鄉客,也有隨隊駐紮的軍旅者,一床床暝夢於微光之中。
「惟有輕盈如樹,與靈魂,才能看見屋頂上的藍天」
異鄉客的靈思從床位中解放,飛上了樹梢,他第一次站上了屋頂,走進空中一處白色的十字路口,他彷彿聽見在路的盡頭,熟悉的鄉音,正呼喚著他。
大湳遺址,涂維政
透過民眾參與取得民眾提供的物件,以及採集大湳營區的豐富的歷史遺物與自然生態,以壓印翻模方式製作處理成動物或植物「印模化石」的質感,營造現址博物館的氛圍。呈現出大湳營區的歷史或動植物生態,以及附近人為活動的遺跡,藉此彰顯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同時也警示著這些動植物可能產生絕種而成為化石的可能,反思自然生態之重要性。
樹梢的驚喜(非展品)
角落的凝視(非展品)
大湳轉綠林,梁秀印 YANG Soo-In
枝葉能在日光照耀下遮蔭,在強風侵襲前消失?
樹葉不在風中窸窣,還能產生微風徐徐?
由一棵棵旋轉樹聚集而成的「大湳轉綠林」,就是這樣一座臨時都會公園。
旋轉樹為一簡單樹形機械裝置,運用單一馬達與八片大型塑膠網製成樹葉組裝而成,讓旋轉樹達到既穩定又有彈性的平衡狀態,並僅靠馬達產生離心力讓旋轉樹開枝展葉。
當馬達關閉時,樹葉因重力而下垂。
旋轉樹頂端配有一簡單測風器,在風過強時讓裝置保持收束狀態,以減少風荷載。
真樹木扎根扎得深以保持穩固。
旋轉樹在大風起時收起林蔭,不靠紮實地基就能保持穩定。
對臨時都會公園來說,輕盈很重要,不只是為要方便運輸與裝置,還因為輕盈是計算永續性的量度,如巴克敏斯特·富勒對建築師拋出的名言:
「你的建物多重?」
一棵旋轉樹才重八十公斤!
樂桃源,賴純純
作品「桃樂源」以多彩向陽的「花」呼應多元文化的融合與本源,代表我們所身處的美麗之所在 「桃樂源」。為桃園創造新的風景線;多種色彩代表桃園為我國族群多元度最為豐富之城市,大家為了夢想胼手胝足在桃園打造屬於我們的仙境,接納多元文化的種子在這落地生根,開出多彩燦爛的花朵,象徵桃園「愛與和平」仙境般的桃花源。
自然舞衣,馬岩松
MAD為原來為軍用的三層高建築,披上了一層輕盈的「舞衣」。這層薄膜,隨著陽光,在原野中閃爍;隨著風影,在空中流動,白天晚上各有不同奇妙的感官體驗。人走進這座「山丘」,又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這層波光粼粼的山形薄膜下方是一處半戶外的花園,人們可以感覺到微風輕拂,舒適清朗。時空在這裡彷彿被抽空了,真實與虛幻的邊界變得模糊。
動態列陣,胡縉祥
作品外觀上是排列整齊的群聚型結構,象徵軍隊的紀律以及團結,由每一件可「旋轉」的動力裝置所構成,喻表軍人的敏捷與高機動性。平時有如儀隊,表演著整齊畫一的節目。時而全紅,時而紅白相間,表現滿地紅的博愛與自由意象。同時觀眾可以在作品周圍走動,與作品互動。作品定時也會喊口號,與作品動態相互呼應。
柔軟的防衛,倆妖勾
以「柔軟的防衛」為概念,從場域的歷史脈絡與環境進行發想,利用軟性布面的材質與彈藥庫的堅硬形成對話。充氣後的布面狀態變成尖角錐體,使建築體的外觀看似帶有攻擊與侵略性,消氣時的另一個動態卻又看到材質性的柔軟特徵與親近感,藉此呈現保一總隊的雙重角色。在嚴肅的營區裡,以幽默、有趣的造型讓民眾能以輕鬆的方式來營區裡感受這地方的故事。
許多庭,方瑋 x 洪誌遠
當舊營區中的宿舍,失去了原本的功能(宿舍)後,建築的意義為何呢?生活中我們是否只看到建築的機能面?(使用的價值)而缺乏對空間的感受呢?建築(房子)的意義,除了產生內外之分,更創造了環境不同的特質,如同許多庭這個空間裝置,以牆的材料與形式作為舊建築改變的出發點,藉由局部影響整體,讓原本三棟獨立的建築,相互連結,並將原本著重的室內機能,翻轉成具有連續感的多重室內/外,建築與庭園的新關係,帶領大家一同經歷一場漫步於自然之中的環境閱讀之旅。
風彩,譚滕籟(ĐÀM Đăng Lại)
解析桃園在地風景色系,透過盛開的植物造型裝置作品,展現多色彩、充滿視覺擴散的感覺,呼應主展區許許多多擁有旺盛生命力的自然生態。
被風景包裹著的風景,賴添明
風景寬廣詮釋,其實就是地景,只不過風景多一點文學詩意罷了。除去壁畫簡單平面視覺單純概念,回歸與環空間直接對話。採用包裹藝術──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包捆藝術,作為地景風景延伸,試著以台灣日常所見昆蟲植物作創作元素,重建視覺表現,通俗並不庸俗,建構其獨特性與個人風格。
克勞德船,松亞‧芙得麥雅(Sonja VORDERMAIER)
飄盪池面的小船有著數十面大小不一的鏡子,經過的人們只消定睛觀看,即可看見萬花世界。
大湳豎空,大西康明(Yasuaki ONISHI)
擅長運用最簡單的材料,創建出宛如漂浮在空中的山或雲的景觀。此次預計以樹狀倒掛結構,輔以沙土效果,為民眾帶來全新反向視野。
共用循環,裘安‧蒲梅爾(Joan POMERO)
遺世獨立的大樹及葉梢邊瀰漫闊散的霧水,與地面上的多重圓圈圖騰互相呼應。引導觀者感受平衡與不平衡、自然與人之間互相依賴共存的生命新視角。
進程,劉家瑋
此作品為另一畫作「下一站」的延續。嶄新的車廂呈現的是人類文明與進步,是現代先進社會的表徵,但空無一人卻引出些許末世氛圍,我試圖演繹人造空間與自然共處卻不顯違合的場域,企圖引發觀者的自我省思並期許萬物能和諧永續共存。
2019桃園地景藝術節
地點:桃園市八德區大湳森林公園等地
舉辦時間:
大湳森林公園:週一至週四 10:00-20:00//週五至週日 10:00-20:30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西坡埤塘生態公園、溪濱公園、中大公園 10:00-18:00
活動期間:9/6-9/22
全展區地圖:
(圖/桃園地景藝術節官網)
=============================
更多生活印象:
生活印象│我對平溪的印象:森綠、鐵路、願望、遺址還有貓
生活印象│昨日世界─圓山兒童育樂中心
=============================
看時事、聽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吧!→ 一起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