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敦克爾克大行動》,魔幻的交錯時間線,拼湊歷史上的「光榮」撤退

2017年,知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Edward Nolan)在大螢幕上推出了他的首部戰爭片《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引來廣大迴響。

這部片中,他以獨特的敘事風格,將戰爭片去主角化、去線性時間的呈現,讓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場戰爭。在這個戰場上,沒有一夫當關的英雄,沒有轟轟烈烈的衝突,沒有驚心動魄的暴力,只有最真實的人性,打造最真實的戰場。

敦克爾克大撤退

OUSgUuwpefsaMHARblDv-4096x1716
圖/劇照。

不同於一般戰爭片以某場戰爭的勝利或失敗作背景,在這部片中,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兩方的爭戰,而是ㄧ方的逃難。諾蘭選擇以聞名二戰史的「敦克爾克大撤退」為主題,呈現這場被歷史記載為「光榮撤退」的大逃難的真實面。而這,一點都不光榮。

1280px-21May-4June1940-Fall_Gelb.svg
敦克爾克之役地圖,紅圈處為敦克爾克。圖/維基百科。

1940年5月,在德軍出乎意料的閃電突襲下,把英法聯軍逼到海角。
5月26日,英國開始實行「發電機行動」,40萬名英法聯軍開始全部集中向敦克爾克撤退。

為什麼被逼到海角的聯軍能夠逃脫?主要是5月24日,希特勒突然宣布停止德軍地面部隊追擊,這匪夷所思的號令引來至今沒有解答的討論,在這邊就不特別說明。

在這場大撤退中,英法聯軍要面對的,主要是德國的空軍與些許的潛艦,而英國本身則因為船隻有限,所以徵收國內所有可以支援的船隻前往救援,其中也包含不少自願出動的平民。

原先的估計,是希望每天能撤退1萬人,若以歷史上實際結束的日期,從5月26日行至6月4日,歷時9天來看,最多也不過撤退9萬人。沒想到,這場「大」撤退,將338,226人從敦克爾克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000人、法軍約95,000人、比利時軍約33,000人。

這確實是ㄧ場歷史上不可能的奇蹟,讓聯軍能夠保存一定的實力,為之後的反攻作出準備。

沒有主角的戰爭

3RgIiyEpX4CF0rQl43kB-1440x960
圖/劇照。

在諾蘭這部電影中,我們看不見任何一位主角。故事可以分為陸海空三條線進行,包含幾名自敦克爾克撤退的大兵;從英國出發救援聯軍的平民船隻;以及在空中與德國空軍交戰的英國皇家空軍。

我們或許會對其中某些角色有所印象,但你不一定會記住三個敘事線的「主角」們,他們之間對話並不多,整部片更多的是子彈掃射、飛機俯衝、士兵哀叫等聲音。更可以說,這整部片中,每一個人,都是主角。

而在時間方面,諾蘭的敘事不只是循序漸進的三條時間軸,而是相互交錯,拼湊的時空馬賽克,故而讓一些觀眾摸不清頭緒。以敦克爾克防波堤進進退退的一週;空中戰鬥的一天;由英國前往敦克爾克救援的ㄧ小時,相互交織成這部長106分鐘的電影。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很燒腦、看不懂,但我覺得一點都不會。在觀影的當下,你會完完全全的沉浸在敘事之中,跟著大兵一起驚慌,跟著空軍一起緊張,跟著救援隊一起焦慮。

光榮的真實面

kqGPPXNGOOdbrXg0Y4OV-983x412
圖/劇照。

有些人會批評,諾蘭的這部電影呈現的戰爭畫面太過「乾淨」,但諾蘭表示,

敦克爾克大行動並非一部戰爭電影,這是ㄧ個懸疑電影,一個關於生存的故事。所以這並不需要聚焦在血腥的戰鬥場面,這種事已經有許多電影作過了。

(Dunkirk is not a war film. It’s a survival story and first and foremost a suspense film. So while there is a high level of intensity to it,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concern itself with the bloody aspects of combat, which have been so well done in so many films.)

《敦克爾克大行動》的「大」,不在於浩大的場面,而在於盛大的展現了當時人們的心境與作為。聚焦於某些片段,用以凸顯那場大撤退的真實面。

有人說,敦克爾克大撤退是場光榮的撤退,若以後來的數據來看,確實是如此。但對於當時撤退的士兵來說,可就不見得。從敦克爾克士兵的敘事線來看,我們可以看見這些士兵是如何的狼狽,沒有戰鬥能力,只能不斷奔逃。而在這的過程中,船隻連續受損,也讓他們難以逃脫。

此外,對於聯軍內部不同國家士兵的排斥,以及求生而顯現的自私,都呈現了戰場上的真實人性。

在這部電影裡,我們完完全全的看見了敗戰一方的脆弱,而諾蘭更是著眼於這種脆弱,並非要強調戰爭的殘酷,而是體現了當時人們的無力,還原光榮傳說的真正面貌。

而到了最後,這些士兵就算回到英國,搭上火車,也不敢面對家鄉父老,認為自己的行動是ㄧ種恥辱,有愧於國家。殊不知,在許多未出征的平民眼中,「活著,就很好了」。

好好的活下去,也是ㄧ種真正的光榮。

我們絕不投降?

WwdJ1pFuWyLBSq7bDbZH-1966x894
圖/劇照。

結局,藉由逃回來的大兵,念出邱吉爾的那段名言:

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邱吉爾的宣告,對比著那些大兵的疲憊,以及最後迫降的空軍,燒了飛機遭敵人俘虜的ㄧ幕,相對的諷刺。
那一段時間,可說是盟軍最脆弱的時候,敦克爾克的行動或是邱吉爾的言講,或許給了人們一些安定與信心,但卻不能說提振士氣,反而更像一種壓力。
諾蘭這部敦克爾克大撤退,呈現給我們的,不是那種奮戰到底的勇氣,也不是那種撼為理念的決心,而是戰場最真最真的恐懼。
在敦克爾克的大撤退當下,這些人並不想作戰,更希望的,是回家。

敦克爾克大行動(最高五顆星)

劇情:★★★★
演員:★★★
娛樂性:★★★
劇情深度:★★★★
整體評價:★★★★★

更多影評

舊片影評│獵殺紅色十月─海面下的緊張萬分
Netflix影評│最終行動─毫無冷場的最後獵捕,正義與邪惡的再思考(微雷)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吧!→ 一起聽故事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