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媒體業工作至今也已經三年多,雖然我目前還沒換公司,頂多只是換了個部門工作,但大致上還是從中感受到媒體業的日常,與學習成為一個「媒體人」。
我自己並非大眾傳播或新聞相關科系出身,但在工作的這些年來,我學會了一些媒體經驗,也一步步邁向我想像中的媒體人前進。還記得,我曾分享過媒體工作者需要扮演三個角色,而現在,我要來藉由一些我自己的經驗,來分享作為一個媒體人,你應該擁有,或是學習的特質。
*複習之前提過的文章:成為媒體工作者,必須扮演的三種角色
而我覺得身為媒體人,你必須要學習,或是你應該具備的第一個特質,那就是勇敢。

跟著聲音去旅行│跟著在地人遊走陽明山裡「陽明公園」,發現陽明山的前世今生 – 敘事圈 StoryCircle
愛真的需要勇氣,成為媒體工作者也是

關於勇敢這件事,我要說得並不是像不畏強權揭發弊案,或是走進戰地記錄當下等,這些都很好,也是一個優秀的媒體工作者應該去做到的,但不是每個人都那麼膽大,我這裡想說的勇氣,不是那種大膽無畏無懼,而是「突破自我」。
什麼是「突破自我」,以我自己來說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我以前並不是個那麼「外向」的人,也沒想過自己會走媒體。但在開始接觸媒體,從事媒體後,我開始突破了自我,開始有勇氣主動的挑起話題;開始有勇氣對陌生人開啟話閘子;開始有勇氣去挑戰威權;開始有勇氣去爭取機會,相較於以前比較不外放的自己,我覺得這些年來改變了很多,正是因為有了勇氣。
有了勇氣,我開始會爭取出訪機會,甚至遠赴國外;有了勇氣,我開始會侃侃而談,從對話中得到必要的資訊,也認識不少新朋友;有了勇氣,我開始會在面對全新的人事物時,絲毫沒有太多的緊張感,縱使對方可能是某個領域的權威、某位政要、某國的高官、某位很霸氣的名人等等。
再勇敢一點點,你就會不同

作為一個媒體人,你絕對不能內向、不能怯場,如果可以,也不要尷尬或緊張,這些都是我以前常常遇到的狀況,但我試著去挑戰自己,拿出勇氣,成為一個勇敢的人。也因此,順利的完成了我的工作,而對我自己,也有著許多的收穫。
這或許可以從一次又一次的人物專訪開始說起:
第一次的人物專訪

若沒有什麼訪問人的經驗,通常對訪者來說,他的緊張程度其實不輸受訪者,而你的對象若是一些名人,更是如此。
我在開始擔任新聞編輯後,一開始工作大多是敲鍵盤打打字,真正的「採訪」並不多。直到某天主管說,每個人開始要自己去找一些受訪對象,完成每週一篇的人物專欄時,我才開始意會到我的工作可不是在那吹著冷氣看著螢幕而已。而我以前並沒有太多的採訪經驗。
那時的我面對這件工作,其實非常的緊張,但又很希望自己能夠訪問到很大咖的對象。於是我寄出了好幾份邀請,其中也包含第一個答應,也是第一個接受我訪問的那一組Youtuber。
那對Youtuber是兄弟,在工作之餘他們從事影片翻譯工作,常常翻譯各式各樣的國外影片,而他們的翻譯作品在國內廣傳,也有著50萬以上的訂閱人次,我自己也是長期關注者之一。雖然他們並不是那種會出現在幕前的人,但也絕不是一個小咖。
他們倆人到公司受訪的那天,是個溫暖的上午,外頭的陽光照亮著都市的一角,好像象徵著這次的專訪能夠順利,至少我心裡是這麼想的。
我有準備訪綱,但也不希望自己只是死板的在那照稿念,所以事前也研究了很多他們相關的資料,試圖找出一些話題,讓這場訪談既不會尷尬,也不會草草了結。
*想知道如何訪談嗎?可以看看我之前寫的這一篇→媒體人說│新聞採訪該怎麼做?那些關於採訪的
但在訪談的一開始,我真的有點緊張,雖然我也看出這對兄弟也有著同樣的緊張,而身為訪者,我理應不該一直把訪綱翻來翻去,左顧右盼,做著許多重複性的動作以安撫自己的緊張,而且訪綱只有一張紙。
直到大概問了三題,我才慢慢地適應。「就當聊天嘛~」我對著這對兄弟說,也對我自己說。
最後,我們大概訪談了半小時之久,比我預期的還長。我甚至也在事後建議他們,可以去翻譯我最近看到的一些國外有趣的影片,整個結果算是和樂融融。
從那一次的人物專訪開始,接續一次又一次的專訪,鍛鍊了我自己的勇氣。不,應該是說,我學著讓自己更會開話題,讓自己更會問、更會聽,也讓自己面對不論是何種類型的人,都比較不會緊張,更有勇氣去對話。不論是一開始態度不是很好,後來結束前直呼「這次聊得很開心」的Youtuber,或是在當時很有名氣但最終落選的市長參選人,還是知名又霸氣的網路紅人,我都能夠比較自在的和他們進行訪談。甚至一度我有機會,要去專訪現任高雄市長、前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直到那時候,我再也不顯得和以前一樣緊張(後來雖因時間關係沒有安排到訪問)。
超乎想像的泰國行

不知在哪裡我曾看到這麼一句話:「走出去,才能激發你的勇氣。」我想,對不少人而言,一個人出國是件極有勇氣的展現。但我那次並不是一個人,而是跟著一群很厲害的人,到了超乎想像的地方。
在我工作的第一年快接近尾聲時,泰國觀光局台北辦事處向各媒體傳來邀請,希望能夠與台灣媒體們聚會,也順便介紹他們次年度的觀光主軸。而主管因故無法出席,就把這機會給了我。
那是我第一次在豪華的高級飯店,與一群厲害的媒體人,還有泰國觀光局的官員們用餐。我其實非常的緊張,一來我們公司只有我一人做代表,二來是我未曾遇過這樣的隆重場合。
好在在場的大多數人都很熱情,不會擺出什麼高傲姿態或是讓你感到距離遙遠,而泰國的觀光局辦事處人員也是。但我沒想到的是,不久後泰國觀光局與泰國航空公司想邀請台灣媒體,赴泰國來場四天三夜的旅遊踩線行程,而我(代表公司)也在受邀名單內。
與一群不認識的人,其中包含資深的記者、網紅、知名部落客、雜誌副主編等人物,一同出訪泰國,對於那時的我,一位剛進媒體業不過一年的人來說,實在太過「刺激」。但我仍舊鼓起勇氣,背著從公司借來的單眼(在那之前我甚至不會使用!)就這樣飛到了泰國。
那四天三夜的時間,除了認識這群厲害的人,我們也到訪了泰國航空的總公司,在大會議室裡聽著該公司的高級主管做簡報,甚至體驗了模擬機艙飛行;也到了曼谷市中心的旋轉飯店,與這些資深媒體人、泰國觀光局官員用餐;更是到泰國觀光局,與當時的局長見面。
對我來說,這是未曾想像過的。若是以前的自己,可能連那場出發前的晚宴也不會去。
你說,那樣跨出去的勇氣從何而來,我想,正是日復一日的媒體工作,讓我學著更加地外向,學著更加的勇敢。
像夢一般,始料未及的日本採訪

一般來說,做編輯的常是「受到邀請」而去採訪,但那一次的情況,很不一樣。
在工作的第二年,因故我換到了現在正在做的工作,也就是旅遊資訊網站的編輯。一場又一場的外出採線行程,我早已習慣面對不同人事物,不會緊張內向,而是能夠熱情也專業的去做訪問或是認識。但這些都是國內受邀的行程。
那一年底,我參加了日本廣島吳市政府在台灣舉辦的推廣活動。而在此之前,該地曾對台灣人推出「吳市觀光大使」的徵選。基本上只要姓吳,就能選上,所以全國有超過千百人都有這個頭銜。而大使的工作也很簡單,就是在自己的社群網站發布吳市政府給的觀光資訊,僅此而已。
我一直覺得,身為「觀光大使」這麼榮譽的頭銜,不該只是在那發新聞稿,應該能真正到當地,把自己親身感受的美好記錄下來,所以心中就有一個非常不一樣的想法。
那天,我到了他們在咖啡廳的展場內,向當地市政府的人(透過翻譯)表示,我本身是做旅遊資訊的,如果有這個機會,也可以透過我們的平台幫他們做宣傳,甚至可以,還能到當地親自採訪。聽到了這樣的消息,吳市政府的相關人士請我稍後,等到活動快結束後再來做詳細的討論。
於是兩三個小時過去,展場內也忙得差不多了。包含翻譯在內等市政府的人,請我到那間咖啡廳的地下室,好好詳談我的想法。
那個地下室並不昏暗,但四周的燈光卻讓人感到有點壓力。尤其我一個人坐在一張大長桌的一側,而市政府那邊有三個人坐我對側,更是緊張。這並不是大學、公司面試,我並沒有做任何事前的準備。
「可以請吳さん說明一下你的想法嗎?」雖然有點壓力、有點緊張(明明是在咖啡廳),但我仍是就我所知,鼓起勇氣告訴他們我們可以進行怎樣的合作,他們能夠提供什麼,我們的報導內容可以特別針對什麼。花了半小時左右的時間討論。加上後來到訪,之前踩線時遇到的另一位媒體大哥(也是觀光大使)也深有同感的提出這樣的意見,而讓對方更加認真地考慮這個規劃。
「希望真的有機會請你們來採訪!」翻譯說。畢竟,這是政府單位,又是日本的政府單位,他們仍須通過一段時間的內部討論與程序,說真的,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
但沒想到的是,隔年年初,我便收到了他們的邀請。並預計在過年後起行。對方看來並沒有太多這樣邀請國外媒體踩線的經驗,而我自己則是沒有什麼出國採訪的經驗。
直到出發前一天,其實我還是有點不可置信。但當我和那位大哥兩人下了飛機,到了當時氣溫大概只有三、四度的廣島,見到當時的翻譯時,他說:「又見面了!就好像做夢一樣!」,我才意識到,真的,我真的談成了這樣一次三天兩夜的國外採訪。
*對於吳市想認識更多,可以看這篇→日本廣島│吳市簡介
如果我當時沒有提出勇氣,我想我後來不會有機會親眼見證、親腳走過這個我身為觀光大使,所要推廣的美麗土地。也不會因此認識,也喜歡上那個世界角落的港都。
「吳市經驗」成了我媒體工作鍛鍊勇氣的一個佐證,更重要的,是我在過程中,又更加的成長。像是本來在今年預計前往澳洲進行接近一個禮拜的採訪,我都很大膽的說了Yes,就算只有我一個人前往。(那個行程會遇到許多國際旅遊相關的媒體人,也會參加許多深度的交流會,但卻因為疫情關係而取消了)
要成為一位媒體工作者,你一定要勇敢

作為一位媒體工作者,或是你想成為一位媒體工作者,一定要勇敢。就算你不會出現在螢光幕前,你也要勇敢。
而這種勇敢,並不是要你大膽的無所畏懼,而是要能「突破自我」,能在適當的時間鼓起勇氣,跨出那一步。
像是報導某一個專題,你需要有勇氣去找尋、去聯繫、去被忽視、去訪談、去被拒訪相關的對象;
像是進行一次採訪,你需要有勇氣開口,不怕說錯話、問錯問題,不怕對方不好的反應或是甚至不理你;
像是進行一趟和其他媒體一起的踩線行程,你需要有勇氣去認識其他媒體人,不怕對方怎麼樣的反應。
而因為這樣的勇氣,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成果,不論是在報導上有更深入的內容、更獨家的觀點,或是在人情上認識了更多不同領域的人,也建立自己在媒體圈的人脈。
這樣的勇敢,不是為了達成那樣結果的一個工具,而是身為一個媒體工作者,本來就應該要有的。
就算你覺得,你沒有那樣的勇氣,又想走媒體之路,你也可以像我一樣,不斷地在過程中鍛鍊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做出對自我的突破。
我希望自己能夠一直保持那樣的勇敢,也希望對從事媒體工作有興趣的人,也能懷有同樣的勇敢。
媒體人說
推薦:那些我常看的國際新聞平台
自媒體入門系列(1):如何開始一個網站?關於開始的目的、平台的選擇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吧!→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開播!→Soundon、soundcloud、Apple podcast、KKBOX搜尋「敘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