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涼的昨夜,我自己一人到了巷弄裡一間韓式料理小餐館吃飯。
這間店我吃過幾次,口感並沒有韓式料理給人太辣的印象,但味道很道地。我看店內還有空位,雖然大多是兩到四人的座位,但我一個人來吃過幾次也不是問題,所以不多猶豫,就踏進店內。
在進門前其實我已想好要吃什麼,所以很迅速的點餐。店員幫我安排了最邊邊角角的四人座,那個位置能看見窗外的街景,享受巷弄中不期而遇的驚喜─像是一隻黑白相間的賓士貓。
才剛夾好可以無限續的小菜準備吃起,我點的春川辣雞就端上桌了。雖然看上去份量不大,但吃起來微辣中帶點香甜,非常下飯。
而就在我享受著夜晚獨食的美好沒幾分鐘,一群有老有幼加起來有8個人的家庭團體,走進了這間小店。
「不好意思可能還要稍等一下喔!」店員這樣跟他們說。
但幾個小孩看似有點不耐煩,一直喊著「我想裝小菜!」、「我要吃辣雞」,一直很想往我旁邊的空位衝去。
「還要等很久嗎?」其中一位男子問。
「恩,再等一下,旁邊有一桌快起來了。」店員說。
我不管那群人堵在門口帶來的莫名壓力,繼續吃著我的辣雞。
「還要很久嗎?那邊位置應該夠吧?」一位女子指著我所在那一處說。
「不然我問一下好了」店員說。
我夾起小菜中的甜不辣,咬到一半。
「先生不好意思,可以麻煩你幫我移一下位置嗎?」店員以和緩溫柔的語氣說。「這些我幫你拿就好」
於是,我就被換到另外一桌剛走的三人座位。而那群人也坐進了我剛剛坐的角落桌,開始點餐。
其實這事情對常常一個人吃飯的我來說見怪不怪,但我還是希望,有朝一日這樣的狀況能夠改變。

吃飯,有時候還肩負社交的功能,但並不是每個人無時無刻都會和別人一起用餐,其實更多時候,是自己一個人的。
一個人,需要的只有一個能好好坐下來吃飯的空間,不需要跟別人共桌,或是承擔排在後方準備用餐的兩個人、三個人、一群人給的壓力。
我常常一個人吃飯,也常常遇到需要跟他人共桌,或是為了要給後面的人有位置坐,坐在兩人座、四人座的自己,吃得很急迫的狀況,或是吃到一半被換位置。說真的,這樣匆忙或困窘,會讓自己無法享受,甚至本來一碗好吃的飯,都因為那種壓力,而變得食之無味了。
一個人,有時候並不是因為孤獨,而是沒有必要隨時都如此喧囂,也沒有必要隨時都處於社交的狀態;一個人,有時候的目的真的很純粹,就只是為了享受行為本身,甚至更能體會箇中滋味,像是看電影、吃飯、旅行。然而,台灣是個偏向集體主義的國家,因而有著集體性的文化。有時候個體主義的行為,個體性的行動,反而成為一種異樣。像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去旅行、一個人吃飯就是如此。
這讓我想起流行很多年的「國際孤獨等級表」,其實,這是一種集體主義文化下的偏見。像是一個人逛超市、一個人吃餐廳、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火鍋等,都不能也不該算進「孤獨等級」的範疇。若是在其他以個體主義為主的文化下,這一點都不奇怪,也不能稱做「孤獨」。
當然,近年來對於以「個人」為單位的行為友善程度大大提升,像是有不少店家設立獨食座位,有些旅行社推出一人小旅行的客製化行程等,但還是大有改善空間。
我希望未來有一天,一個人吃飯的你我,能夠因為更多專門給獨食者店家的設立,而有著更舒適的用餐空間。
我希望未來有一天,一個人吃飯的你我,不論是吃早餐店還是火鍋店、披薩店、牛排館、咖啡廳,都能夠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位置享受,而不是承受著多出來位置的空白,以及一群用餐者的目光壓力。
我希望未來有一天,一個人吃飯的你我,能夠自在且暢快地享受美味,而不是為了趕著給後面排隊的一群人,而對眼前的食物草草了事。
我希望未來有一天,一個人吃飯的你我,不會被視為「孤獨」、「沒朋友」、「邊緣人」,也不會被投以異樣眼光(特別是在非小吃店的地方),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就只是想吃飯,想享受眼前的這一餐。
我真的這麼希望,因為我只是想一個人好好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