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鶯歌,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會是「陶瓷」,但說到陶瓷,似乎脫離不了鍋碗瓢盆,總覺得不夠「特別」。然而,走過一趟鶯歌陶瓷博物館,我才發現陶瓷絕不只有鍋碗瓢盆,更是人類從古至今藝術、生活、文化的重要表徵。
特別是在陶瓷博物館三樓,以藝術為名的《2020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更讓我發現陶瓷的迷人魅力,絕不僅止於日常的片段。
有人會說,藝術很高遠很難懂,但我覺得有個關鍵,就在於「具象化」。那些抽象作品,因為以2D形式被圍困在畫框中,讓人很難去感受他帶來的意境與魅力。但若是跳脫框架,具象化作品,縱使再抽象、再超現實,都能夠讓人「體悟」到藝術之美與背後的意義。
而陶藝就是一個具象化的藝術,使得它不論是具體或抽象的作品,都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多看幾秒。
在陰雨綿綿的那天,我從陶瓷博物館一樓看到三樓,遇上這個獨特的展覽後,對於陶瓷又有更多不同的認識,也因為這些獨特的作品,讓我一掃陰雨天的陰霾,感到心靈的充沛,就像陽光照過一樣。
關於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土之律動性的表現力說明了它廣泛的歷史用途與製陶傳統,可形塑出藝術美好與感動事物,串起自然與文明之間的連結,隨著世界不斷滾動的步伐前進,呼應著時代的脈絡,反映於國際陶藝競賽。陶藝創作的材質探索與實驗,不全然是「從陶出發的陶瓷工藝」及「以陶為媒材的概念創作」兩種型態做二分法區分,就「藝術是人類社會必然產物」觀點,以及「陶土為切身藝術之特性」來看,更能使觀者產生美學經驗。熟練的精深技法是陶藝創作過程最注重的基底,然而泥土回歸於人本,事實上萬般皆與日常體驗、省悟及感觸相互牽動著,滋養著藝術家/創作者的創造力。
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有著來自全球五大洲精煉的當代陶藝創作,我們看見世界各地的陶藝家們極力地挺身而出,從各式各樣的陶土原料、釉藥及燒成中,利用自身熟稔的技術,取材於各地並精確地寫實刻畫、反映社會現實,留下與泥土交流的手感痕跡,融合了新的美學與世界觀,拓展了傳統界線與限制,向我們傳遞了許多對這瞬息萬變的世界所產生的問題迴響。109件多采多姿的陶藝精品所投射出的敘事主題,兼具技術性的(technical)、實驗性的(experimental)、概念性的(conceptual)、傳統經典的(classical)與紀實性的(documental),提供給觀者一個多元辯證的空間。(2020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網站)
受到疫情影響無法出國,但透過這場展覽,我們可以看遍世界各地的大師陶藝作品,同時也能來場小小的國際之旅。從過去到未來;從現實到虛幻,不論什麼作品,都飄散著迷人的風采。不用擔心「看不懂」,因為光用看的,就讓人留下深深印象,難以忘卻。
部分作品概覽
這些作品有的讓人一看就很難忘,有的背後充滿意義,在此簡單分享幾個我鏡頭記錄下的作品。
Michal Gdak│模景/極簡│波蘭
周光真│褪色蔬果│美國
高蓮秀│不可回收的時尚│台灣
石山哲也│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日本
謝秉諺│時光之犬,鏡花水月│台灣
Noemi IGLESIAS│愛到你│西班牙
周光真│不是謠言,不是遙言│美國
Michael RICE│突出2│愛爾蘭
Anne Türn│TWO│愛沙尼亞
伊野君江│河豚茶壺│日本
Marta Armada Rodríguez│星際I│西班牙
許珊珊│我在拚一個碗│台灣
張明│初心│中國
2020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5/9
展覽時間│平日:09:30-17:00/假日:09:30-18:00
展覽地點│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00號(鶯歌陶瓷博物館)
網站
更多展覽推薦
展覽推薦│桃園,大廟口派出所x桃仔城佇佗位,找尋桃園曾經的光榮
展覽推薦│逐岸,跟著齊柏林從空中看見海島的美麗與哀愁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