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情的寫實預言到吃貨聖經,4本2021年度閱讀精選!

今年,你看書了嗎?身為一個很喜歡閱讀的人,我每個月至少會看上一本書,總是從中得到滿滿的收穫與樂趣。而在今年底,我想來做個年度閱讀精選,選出4本我曾寫過閱讀心得,認真推薦的好書分享給大家,從疫情的寫實預言到吃貨聖經都有,希望各位也可以把這些書列入閱讀清單,看見更多故事,並從中得到很多很多啟發!

Photo by Yaroslav Shuraev on Pexels.com

而說到看書,可能有些人會覺得買實體書很麻煩,沒有空間放又不便利攜帶。所以呢,我就要來推薦一下我們節目Hyead近期的大乾爹推出的最新電子書閱讀器(又或稱為電子紙閱讀器)─HyRead Gaze One S,讓你隨時隨地輕鬆閱讀啦!

HyRead Gaze One S是由台灣電子書閱讀器品牌Hyread所推出的第一款「封閉式」閱讀器,所謂封閉式,指得就是沒有太多複雜的功能,讓你能很單純的買書、看書,享受閱讀的閱讀器系統。

比起能夠下載各式app,功能媲美手機但速度趕不上的「開放式閱讀器」,這款HyRead Gaze One S速度更快,讓你能夠更享受閱讀而不會分心,重點是:價格更便宜!

HyRead Gaze One S大小為6吋,是個剛剛好適合閱讀,又可以塞進包包隨身攜帶的尺寸,而這個有著迷人湖水綠背蓋、潔白正面外觀的電子書閱讀器,同時也內建8G空間,透過記憶卡甚至可以擴充到128G,以電子書來說這量足夠到有剩!同時,他也支援匯入自己的PDF、ePub、txt檔案!

除了可以在數量豐富的Hyread自家書城買書,Hyread這個品牌最大的特色,便是能夠借閱國內外各大圖書館的電子書,就好像你把整個世界的圖書館握在手中一樣!這款HyRead Gaze One S雖然是「封閉式」,但一樣支援著借閱各大圖書館書籍的功能,非常方便呢!

此外在閱讀上,可以調整許多閱讀上的設定,不論光線、字級、字體,還是橫著看、直著看等,都可以調出自己最舒適的閱讀樣態。

以我自己而言,常常帶著電子書閱讀器在通勤時、等候時、上班午休時閱讀,搭配不同環境調整不同光源,加上不傷眼的電子墨水螢幕,讓自己能徹底地享受在閱讀當中!

以上,簡單分享我自己真實使用過HyRead Gaze One S的心得,並真心推薦給大家,這真的是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個品牌,也很高興他們這次的新產品找上我來分享使用心得。

完整開箱文請見:搶先開箱│HyRead Gaze One S 6吋電子紙閱讀器,輕便享受閱讀的純粹美好!(附贈敘事圈粉絲專屬優惠購買連結!)

好了,猝不及防的工商結束,讓我們開始來認識年度四本不能錯過的好書吧:

《鼠疫》

說到年度閱讀推薦的書,我想第一本必推的,應該就是最符合疫情時代下的《鼠疫》這本書了。

鼠疫是一本經典到不行的法國小說,由知名的作家卡謬在1947年寫成。看著這本書,你會有種莫名的熟悉感,根本就像現在疫情下,社會的種種狀況。

這本書描繪了疫情之下的孤獨、喧囂,邪惡以及正直,剛好映照出疫情以來我們所見所聞所感。

以孤獨這點而言,我想不少經歷過夏天疫情最強烈時期,甚至居家隔離的人都會很有感,這種孤獨在卡謬的細膩描繪下更讓人心領神會。在小說中,一座「平凡無奇」的城市奧蘭,因為疫病封城,而使得親人、友人彼此間被迫分離,在最初期,那些平時習以為常的情感聯繫,在此時此刻變得無比巨大,並且人們開始質疑自己已習以為常的情感狀態:

像是小說就有提到:

原本對另一半充滿信心的丈夫與情人,突然起了忌妒心;原本自認為風流的男人恢復了對感情的忠貞;原本與母親同住時幾乎看也看不她一眼的兒子,如今腦海中卻縈繞著她的容貌,而且每看到那容貌上出現一條皺紋,便感到憂慮懊悔不已。

而這種孤獨,從來不是只有「我很孤單,缺少與人的連結」這麼簡單,在書中這樣描述:

事實上,我們的痛苦是雙重的,首先是我們自己受的苦,其次是我們想像不再身邊的兒子、配偶或戀人所受的苦。

這讓我想到,去年,我訪問了從國外返台,必須14天隔離的居家檢疫者。他就算只有14天的與世隔絕,都感覺難以適應,更不用說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有如此多人超過一個月無法步出房門,是多麼煎熬了。

另外,像是喧囂這點而言,書中描繪在封城前,關於鼠疫的謠言已甚囂塵上,但起初大家不肯承認這是致命的流行病,只認為是區區幾例個案,最終導致無法遏止的大流行。這種既視感非常強烈的畫面,就發生在去年的WHO,遲遲不願承認大流行的官僚,加速了疫病的傳染。

而人類常常不願正視現實,就當主角頭一次說出「瘟疫」二字時,不只是在場經驗豐富的醫生們,連主角自己也不願意承認。

而在疫病情況加劇時,人們開始執著於它的命名,究竟到底要不要叫「瘟疫」,這樣的詞彙會帶來輿論的不安,盡可能地去隱匿傳染性與危險性,是最初政府採取的作法,直到真的快撐不住時,才突然地宣布疫病爆發,全城封鎖。正如武漢肺炎爆發之初的中國,為了維持經濟穩定,首先採取的方式是隱匿,直到真的撐不住了,才突然性的封城。

而在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如歐美等國,一開始遲遲不願承認疫情的高風險、高傳染,以至於如今的死傷無數。

此外,資訊上的喧囂,不論是封城前或封城後,種種未定的猜測,都加速了人心惶惶。在媒體上對疫情的猜測、賺災難財的廣告、以宗教名義闡述疫情…等,不論是什麼程度、哪個面向,這些資訊都化作了疫情期間最擾亂人心的喧囂。

封城開始後,我們在卡謬的筆下,看見人性的惡。從疫情壓抑下產生的冷漠與恐懼,進而催化了許多「壞事」,如縱火、掠奪等犯罪,這在如今武漢肺炎流行期間,我們仍能看見。

但對於卡謬來說,他更想強調,人們應極力去避免的,是那種出自於無知的惡:

世上的惡幾乎都來自無知…人性其實是善多於惡,但問題不在於此,而是人們有或多或少的無知,這才是我們所謂的善與惡,至於最無可救藥的惡,則是無知到自己為無所不知,並自認為有權利殺人。

聽到(看到)這裡,你可能會不禁懷疑,這本書是不是「很黑暗」。我想並不是的,卡謬在書中寫到:「唯一對抗瘟疫的方法就是正直」,但什麼是正直,其實就是盡本分。本書不主張某個人做了什麼救了大家的那種英雄主義,而是每一個人,只要在面對疫情時盡其本分,他就是個正直的英雄。

對於疫病、戰爭等要「知」,在知的前提下,並進行「反抗」,才有可能獲得「幸福」。我認為卡謬是這麼想的。

在書中,有位來自外地的記者藍柏,某種程度上像是意外闖入這個小城的讀者,在外頭有他關切、掛念的事物,並在封城後想盡辦法逃脫。但最終,藍柏意會到,一但他置身於此,一但瘟疫爆發,這時不論你是不是奧蘭居民,只要你在這個場域,這就是你的事,你無法脫離疫病的魔掌。於是他也投入了衛生小組,盡可能的協助。

加入衛生小組共同抗疫,這就是奧蘭居民的反抗,每個人盡其本分的去做事,最終讓秩序回歸,也讓疫病離去。這種「正直」,盡自己本分的正直,不論是對於書中的角色,還是對於正處疫情之下的我們,都是該去做到的。

不亂傳假消息、不群聚;勤洗手、戴口罩,這些微乎其微的動作,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盡的本分,是我們能對抗疫情,讓武漢肺炎敗退的正直!

疫情期間,特別是今年台灣經歷過最嚴重的疫情風暴後,卡謬的《鼠疫》,絕對是必看不可的好書!

◆詳細心得分享請見:書心推薦│卡謬《鼠疫》,疫情之下的孤獨、喧囂、邪惡與正直

《傀儡花》

如果要我選出今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一本書,我想莫過於《斯卡羅》這個在數月前熱映影集的原著小書《傀儡花》了。

這本書以「羅妹號事件」為主旨,從不同人的角度出發,包含清朝官兵、包含在地原住民、包含英美來台的這些「洋大人」、包含台灣本土漢人、平埔族…你可以看到不同視角對於同一事件的觀點,發現沒有絕對的對錯,而是不同觀點、不同立場的理解;你也可以注意到,在恆春半島這個並不大的地方,就包含著那麼多族群的錯綜複雜,不免讓人審視台灣的多元,反思是否太多時候,我們都從太過單一的文化思考與史觀出發,去看待各類議題。

這本書讓我們審視這樣的多元,也讓我們看見那段被遺忘的歷史。以往我對墾丁的認識,僅止於字面上的意義,以為它的歷史就是有人到此開墾,如今成為海洋觀光勝地,如此而已。

對了,有些人或許會疑惑,什麼是「傀儡花」?既然再談羅妹號事件,為何不叫「羅妹號」就好?其實,會這樣取名是有原因的。

所謂的傀儡,就是當時漢人對恆春這邊原住民汙衊的稱呼。而所謂的花,就是在講本作這位虛構的主角「蝶妹」,她有著斯卡羅原住民與客家人的血統,穿梭於各族群之間,我們藉由蝶妹這個角色,看見了當時的鳳山、打狗、府城,也看見當時尚未成為觀光勝地的恆春半島,還有那些大時代下的小人物,以及被遺忘的歷史大事件。

如果你還沒看過小說只看過影集,我強烈推薦你一定要看小說!小說的內容跟影集有很多不同,而且對於那個年代的台灣有著諸多詳盡地描繪,有的會讓你大感意外!

對了,除了影集與小說外,傀儡花也有著其他相關的影視與文字作品,在此我非常推薦依照這樣的順序來觀賞:

《傀儡花》原著小說→《斯卡羅》影集→《社頂的孩子》紀錄片→《 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這本在墾丁國家公園網站可以找到的電子書,讓你完完整整的認識這個國境之南鮮為人知的過去!

◆詳細心得分享請見:《傀儡花》:那段國境之南被遺忘的歷史//Podcast│走過斯卡羅與恆春半島的故事

剛才提到的這兩本書,在Hyread的商城都能買到!搭配HyRead Gaze One S就能夠暢快又輕便的閱讀呢!

說真的,自從買了電子書閱讀器後,我便拋棄了以往對於買這種產品是浪費錢的成見。我想大家應該都有類似經驗,就是螢幕看久了會讓眼睛感到不適,甚至影響視力的情況,那都是因為有萬惡的藍光啊!

不過電子書閱讀器不一樣,它就像是一本實體書,採用電子墨水技術讓你閱讀時一點都不會不適!這種技術是由數百萬個 帶負電荷的白色以及帶正電荷的黑色例子所存在的微膠囊構成,利用正負相吸的原理,當電場接通時,該區塊對應的黑或白粒子會移動至微膠囊的頂端,使用者在該區塊上,就能看見白色或黑色,簡單說就像大家小時候玩過的畫板玩具,可以讓你寫完又塗掉的那種。

HyRead Gaze One S比起一般紙本書或其他電子書閱讀器不一樣的是它的功能,像是有著一般紙本書做不到的關鍵詞搜索(用越久我覺得這東西越方便),選取關鍵詞還能直接查維基百科,最適合求知若渴的你。

而不論是字體、字距、邊距都可以任意縮放,內建五種字型,你也可以下載自己喜歡的字型安裝!

喔對了,如果不小心看上癮,也可以設定閱讀時間提醒,讓你不會因此進入無法回頭的精神時光屋喔!

當然,覺得太暗或太亮,都可以調整前置光源,要冷一點還暖一點隨你決定!

小小一個電子書閱讀器,能夠容納上萬本書、漫畫、雜誌、有聲書、文件…等,不用再擔心家裡書櫃沒地方放!只要小小一個Hyread Gaze Ones S 6吋電子紙閱讀器,你就能把一整個圖書館、一整個書店輕鬆帶在身上!

以上再次推薦我很愛的Hyread品牌的好產品,如果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到看看開箱心得與使用敘事圈粉絲專屬代碼購書,更加優惠喔!

《悲傷地形考》

接著,我想推薦一些比較有趣,跟歷史或是影射現實無關的書。特別是這本《悲傷地形考》,他也是我用Hyread的電子書閱讀器看完的第一本書呢!

你有聽過「憂傷群島」、「絕望山」、「世界盡頭」、「冷酷角」、「黑暗湖」這類的地名嗎?當看到這類「悲傷地名」時,總不免讓人感到好奇。為何這些地方,要被如此命名?

這些有著看似令人絕望、沮喪地名的地方,有些在人去樓空後只上下名字,有些則驚悚的生人勿近,但不論這些名稱背後所代表的涵義,與該地方是否仍舊存在,這些地名,都反映出了一個個被淡忘的故事。

翻開《悲傷地形考》,在疫情期間無法出國的當下,讓我們來趟反指標的旅行吧!

《悲傷地形考》 這本書共收錄24個「悲傷地點」背後的故事,搭配著24幅精美地形圖,讓我們看見世界上這24個角落的美麗與哀愁。透過作者Damien Rudd引人入勝的故事述說,以及那時而詩意,時而寫實的文筆,我們彷彿穿越了時間與空間,看見這些地方悲傷的緣由,以及風暴過後,那無聲的啜泣,無止盡的迴盪在我們的腦海中。

我這邊介紹幾個「悲傷地點」,讓大家感受一下:

美國的「世界盡頭」:這裡會有這樣的稱呼,並不是字面上的終點,而是在人們對於黃金瘋狂執著的成果。這樣的瘋狂執著,使得各式各樣奇異的地名產生,並為環境帶來破壞,為當地居民帶來滅絕。

美國「 死命鎮」:在精心設計下造出來的這個城鎮,其目的就如其名稱,「毀滅」。而這樣末日地景,反而帶來異常的觀光潮,成了該文討論的議題之一。

世界某個角落的「失望島」:這個絕望至極的島嶼,其背後的故事,讓人跟著看了也不免讓人對受到如此遭遇的當事者感到憐憫─那是我們永遠難以想像的失望。

如果對於這些內容有更詳盡興趣的,可以去聽聽我之前在IG影片發過的《為你朗讀》系列!我在想,是不是之後Podcast也來隔週放《為你朗讀》呢?

打開地圖,無處不見的地名,都讓我們興起「為何而來?」的好奇,更別說這些「悲傷地名」,因為實在太特別,而讓人更有一探究竟的慾望,然而,這些地方許多以為人所淡忘,所幸作者將它們記錄了下來。

套用一句作者在書中引述美國歷史學家George R.Stewart在《Names on the Lands》所寫的話:

「從地名可以得知這裡的人如何希望與掙扎,另一個地方的人如何夢想、死亡或掏金,還有一些人如何開玩笑,如何扭曲舊地名並創造新地名….它們都和這塊土地本身以及這個民族的冒險密不可分。」

透過這些地名,我們看見了這個地方的故事,不論是希望或絕望,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是一個地方的史冊與神話。這些悲傷地名或許不順耳,卻不該被淡忘,因為他們的背後,不只有眼淚而已。

疫情不能走遍世界,翻開這本書,來趟「反指標」的旅行,有時帶來的收獲,甚至超過造訪那些名勝呢!

◆詳細心得分享請見:書心推薦│《悲傷地形考》,來趟反指標的世界之旅!

《味道福爾摩沙》

最後,來分享本吃貨必讀,非常有趣,讓人越看肚子越餓,也會更加珍視每一道美食的《味道福爾摩沙》吧!

這本超厚的「吃貨聖經」,是我自從在書局買了飲食作家焦桐的《台灣舌頭》後又再入手的。

我很佩服於他對食物的描寫,以及與個人記憶的串聯,還有對食物歷史演變的介紹。

《味道福爾摩莎》一如其名,寫的是台灣的食物。這本書內寫的內容共可分為幾大類:飯類、粥類、麵類、粉類、羹類、水族類、肉類、果類、蛋類、醬類、飲類、甜點類、店類與其他,非常多元豐富,可說是從路邊攤到餐廳內的東西無所不包。

書的主要內容,其實是收錄並微調焦桐過去的《台灣肚皮》、《台灣味道》、《台灣舌頭》三本書的內容,加上四十多篇新文章整理而成,每一篇文章都是在談一樣食物或是飲品,以及作者自身與這食物有關聯的生命經驗,讓內容不只是看了肚子餓、或是認識一些食物的作法、好店資訊、食物源起等,更能感受到每一道食物背後乘載著作者自身的情感記憶,進而喚起讀者自己對這款食物的生命經驗。

而這本書內每一篇都是獨立的散文,你可以說這是本散文集。所以想要一篇篇按順序看,或是根據裡頭作者生命歷程的時序看,或是純粹先從自己喜歡的食物、家鄉的美味看起,怎麼看都可以。

而我自己雖然是全部按順序看了一遍,但我非常相信,未來我一定會在吃到某道書中有提及的食物時,再翻開這本書看一次,感受這道食物背後的故事與不同凡響的滋味。

以下,簡單分享幾個書中對於食物的描繪,讓大家感受焦桐的超級吃貨文筆!

或是《薑母鴨》這篇:

薑母鴨已形成台灣特有的庶民文化,其工藝、食材都簡單而質樸,自我表述著多元意義。生猛,又略帶嘉年華式的愉悅,二三十年來正形塑著我們的集體記憶。

還是《牛舌餅》所寫的:

牛舌餅的甜很含蓄。生命為了我們享受它,給予了一種最淺顯的甜味。生存的喜悅,在我咀嚼微甜的牛舌餅時。

以及《珍珠奶茶》這篇:

粉圓徜徉在茶湯中,吸吮入嘴,輕柔撫觸舌尖,滑動,像舌頭之外的另一個舌頭。每一顆粉圓溜進嘴裡都像一次甜蜜的吻。

我真的好希望自己也能有跟他一樣的文筆,把這些日常寫得一點也不平常啊!

吃點台灣的美味,佐一本《味道福爾摩莎》,品嘗到的,不只是「好吃」兩個字,更是好吃食物背後的文化、自然,還有生命的故事!

以上,就是簡單分享今年我選出的四本年度書籍,如果你還沒看過這些書,不妨明年把它們加入你的閱讀清單,沉浸在文字帶來的無窮魅力,以及看見更多更多讓人難忘的故事吧!

更多書心推薦

趣吧!相遇百年前的有趣日常─一窺日治時期的「趣味」生活
書心推薦│港式台派:日常文化的漫遊,香港記憶的保存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Mixerbox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