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隔者的省思│我們需要的,是更寬鬆的防疫規範

5月初,接到了確診者的通知,得知我必須進行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的當下,已經過一天了。

盼著出門那一天的居家隔離

第二天,快篩陰性。我也算是「終於」歷經到這許多人已經歷過的疫情日常

其實這一週我本來就規劃待在家的,但因為居家隔離,讓我「只能待在家」了。收到確診者的通知時,已是第一天晚上,而手邊沒有任何快篩,家人要上班,又沒時間去買。只得再隔一天,尚未接獲任何正式通知,確診者PCR也還未出來時,我先去花了一小時時間和其他人排快篩。(理想上當然是待在家,但沒快篩還是只能自己去買,畢竟確診者陽性正式結果未出爐,不能算是密切接觸)

那天,第一次用快篩,我不確定我照著說明書上做的是不是百分之百正確,但捅到鼻子深處的不適感,讓我很肯定自己沒有做錯。15分鐘後,結果出爐,是陰性,不禁鬆了一口氣。

對我而言,擔憂的不是自己確診,而是確診後對於周邊人的影響,以及長達十天的隔離期,造成生活十分的不便。我想對於很大一部分來說,也是如此。

當晚,確診者的PCR結果出爐,也意味著這個居家隔離,已是勢必要執行。

第三天,我仍舊進行著我本來的規劃,但仍會想要出去動一動,不論是運動,或甚至去晃一晃,買個東西也好。不知何時開始,我已經發現,我並不是一個多「宅」的人。

第四天,就在接獲確診者通知後三天,其實我早以來到「自主防疫期」了,這段期間可以出門,但快篩必須陰性才可以。於是我又捅了一次鼻子,在確認陰性的情況下,出門買了「戰備糧食」,並打算接下來到隔離結束都不要出門。

第五天,這一天,一如以往有著許多規劃,甚至完成了一次視訊面試,但還是很想出門,看著外頭的光影變化,很想到河畔的公園走一走,很想到那個熟悉的角落飛空拍機,很想騎著腳踏車繞過市區…

第六天,上午還未睡醒,居隔簡訊終於來了。密密麻麻的白紙黑字上寫著,我的居隔時間是到5月3日,之後4天是自主防疫,但仍要快篩陰性才能出門。我繼續著我本來就規劃好的日常,並期待著那一天能不快篩就出門的日子到來….

過了居隔期才來的電子居隔單
自主防疫規範,要出門,先快篩

與其說居家隔離,不如說自主防疫

Photo by Anna Shvets on Pexels.com

近來,台灣確診人數暴增至上萬人,而這些只是檯面上有確定回報的數量。檯面下未進行篩檢,同樣是那99%無症狀或是輕症的確診者,可能還有更多更多。

目前因為確診者爆量,導致負責處理確診者與密切接觸者通知,或是回答防疫相關問題的單位忙不過來,出現很多居隔通知在隔離快結束,甚至結束好幾天後才送到的消息。如此一來,有送等同於沒送,除了有保相關保險的人,否則這樣的居隔書,早已失去它的效力,很大一部分居家隔離者,其實都是在自主防疫的。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在接受到確診者通知時,是第二天,而他當時只是快篩陽性,但也大致確定確診了。如按照(當時的)程序,他要PCR等結果出來是陽性後,才能更明確的把我歸納為「密切接觸者」,那也是又再一天後的事了。

而若要等到最正式的狀況,那便是接收到隔離通知才要展開正式的隔離,啟用電子圍籬,那可能又是好幾天,3+4都要完整結束後了。

當然,我相信絕大多數人只要接獲確診者的告知,不論正式程序有無走完,就會很自主的,站在為他人著想的情況下進行居家隔離。但總有一些人,會不在乎這些規範,或是遇到確診者未告知的狀況(可能確診者不認識密切接觸者,而雙方的台灣社交距離app亦無通知,或是這位確診者不知道自己確診),如此一來,就會讓自己與外界暴露在「風險」中。

此外,也有像我一樣第二、三天才接獲確診者告知的例子,那麼前幾天最重要的時間,就會因為根本不知情而被忽略。

「自主應變」是防疫指揮官在記者會上曾經說出的話,而在確診者爆量,通知人力有限的情況下,我們也確實只能「自主防疫」,畢竟等到通知來,早已過了正式居隔期。

面對流感化的Omicron 我們需要更寬鬆的防疫政策

Pho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com

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漸漸降低武漢肺炎Omicron變異株所帶來的疫情等級,放鬆防疫規範時,我們也不該一直去堅持相對嚴峻的政策。一是在確診者如此爆量的情況下,行政體系根本來不及應對,而造成產出結果效率低與無效化(就像我提到的居隔書送到居隔也快結束);二是根據數據,我們真的沒有必要為了99%輕症無症狀的流感去浪費人力資源,空轉社會。

我個人覺得,我們現在要做的,僅有對中重症者加以投入更多醫療資源,以及對於高風險族群的防護,除此之外,密切接觸者僅需「自主健康管理」即可。至於確診者,非高風險族群,只需視為一般流感看待,多休息即可。若要嚴謹些,一樣設置居家照護,但天數可以更縮短到4-7天。

先前有傳出「第三劑免隔離」政策,我覺得這一定要盡快推行,越快越好,除了能促進施打率,也能夠減少不必要的社會資源浪費。

此外,除了官方制定的防疫政策,面對弱化的Omicron,人們的態度一定要轉變。我們不該再把這樣的病毒視同去年、前年般如此威脅性,如此的致命,也不該一輩子抱持「清零」的想法,除非你要一輩子待在無菌室,永遠不與外界相往來。

面對以往的各式較嚴重的傳染病,不論是禽流感、季節性流感等,都未曾見過人們的過度恐慌,以及需要把自己關在家的作法,其致命、生病的風險不見得比Omicron低,但大眾也不會害怕成這樣。

當然,不是沒有因為Omicron中重症與死亡的案子,但就算不是這個病毒,其他較嚴重的傳染病,同樣會造成這些人一定程度的重病甚至死亡風險。

而在改變民眾觀念的行動中,最重要的一個便是媒體。我們沒必要連續的、不斷的報告疫情進度,也沒必要以某幾個個案去過度放大檢視,造成人民的恐慌。當然我知道因為這些議題是最有流量、最吸眼球的(不論何時,健康疾病相關議題,都一直是流量的保證),但仍有其他可以吸引流量的內容,沒有必要「過度」的在上頭著墨。

能夠較主動去進行這種生態改變的,我想莫過於取消防疫記者會了。到了現在,這個Omcron已經流感化的時刻,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在每天報告不斷高升的確診者數字。有人笑說「指揮中心只剩報數功能」,這我是不認同的,但你要說「指揮中心的每日記者會只剩報數功能」,這我倒是部分認同。

未來記者會應該只需在輕症無症狀確診者比例降低(如少至95%、90%),或是推出重大的防疫政策(如三劑免隔離)才需開辦,否則真的沒有太大意義。若是需要報每日數字等,只要透過社群與網站公告即可。

Omicron相對於去年前年的諸多武漢肺炎變異株,是弱化了許多,加上許多人都有打了疫苗,情況早已與以前有著大大的不同,我們不能一直用過去的思維去做現在狀況的應對,也沒有必要對於疫情有過度的憂慮。

道安資訊查詢網

111年1-2月道路交通事故,30日內死亡人數共483人,受傷人數共79394人。在台灣,我一直都覺得,比疫情還可怕的太多太多的,是缺乏安全交通意識,又缺乏妥善規劃的交通現實。如果你都敢踏上馬路,騎車開車,那沒有任何理由,你需要去對於疫情有過度的焦慮。

局隔通知書的紀錄表,但收到時早已過了前面三天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