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離職就上手:我是這樣提出離職的

在上個月底,我正式離開了我待的第一間公司,而我在這間公司待了也有四年多之久。
此外,我提出離職的時候,是還沒有確定任何新工作的。所以如果有人問我現在在做什麼,我會說我現在是個全職部落客、Podcaster。

說走就走的勇氣

Pho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com

從出社會工作以來,看到很多朋友工作不久就離職換公司,大部分都是朝著他們更好的目標、更高的收入前進,我其實很羨慕他們有著「說走就走的勇氣」。相對於他們,我並不是一個很善於說出道別的人,除了是因為本身想要把事情做好的責任感,卻遇到越來越多的任務之外;我覺得要提出離職,很難找到一個時機點。

其實不只是離職這件事,舉凡朋友聚會、一趟多人出遊的旅程、一次活動,我常常都不會是先說出「再見」的人,反而是一直等到最後一刻,或是有人說要先走。

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我覺得很多方面自己有了轉變,但唯獨這件事,至今仍然很難改變,我也相信有不少人與我有同樣的問題。少了「說走就走的勇氣」,真的是有點困擾。

以離職這件事來說,我會顧慮到的是我手上的工作,以及對於其他同事的影響。畢竟我很不喜歡麻煩別人,也不喜歡給別人帶來困擾,不負責任的東西丟了就跑。

第一次離職就上手

Photo by Lukas Rychvalsky on Pexels.com

我原本待的這間公司並不大,所以幾乎所有人都多少說過話,他們也都認識我,而有著一定的連結。加上部門的同事人都不錯,休假制度又「相對合理」情形下,其實會讓人不太願意去踏出腳步。

但我們不可能永遠在原地踏步,總是要闖出門,勇敢冒險的。

本來,我規畫是在去年秋天提出離職的,那是一個很剛好的時間。在理想的規劃中,我所主導的網站改版大致上會在那時完成,沒有其他雜事的我,就能卸下手邊工作,前往下一個目標,同時給自己一個假,利用秋天不熱也不冷,雨也不會太多的時候,來趟環島之旅。

然而,後來新的人事調整,以及新的任務交辦,讓我又把原定的離職規劃更往後拖延。但不可能永遠這樣拖下去,所以我在心中默默擬定了自己的「離職計畫」。

一、壓出離職底線

在一個公司,而且還是第一間工作的公司,待超過五年,實在是太久。所以我給自己壓了一個底線,也就是在今年8月,最晚要在那之前提出離職,才能繼續往新的方向前進,而我也相信我提出的理由,絕對夠充足的讓人覺得「你的決定沒有錯」。

要提出離職,或是任何聚會與活動的離去之前,我想,第一步應該就是要給自己壓出個最後的底線,否則會永遠沒完沒了,讓自己成為那個「嘴巴上一直喊離職卻過了好久仍然待在位置上」的人。

那個底線短可以壓至三個月,長可以到一年。只要確定後,在那個底線之前,就有充裕的緩衝期,可以為接下來的離職做好準備,同時,也給了自己一點支持,一點說出再見的力量。

二、清空與排除

在我確定離職的deadline後,我開始清點我手上的工作,並且盡其可能的避開承接重大的新任務,就算接了,也要確保有能夠接手的人。這樣的「清空與排除」,便是壓出底線後的首要行動。

清空是指清點手邊的工作,並且盡力的設定一個期限如期完成,就算真的無法完成,也要確保有人可以繼續做下去;排除則是指避免再承接任何新任務,特別是那種長期的、極度耗費心力的任務。在我這一次的離職經驗中,其實並沒有落實「排除」這件事,到了年底,我接到一個為期一整年的重大社群維運案。然而,我並沒有因此中斷了我的離職規劃,反倒是設想有可能的備案,包含我以外包方式繼續承接這個案子(因為工作量越來越大,同事也不見得有空閒能承接),或是到時找到一個能接替我工作的新人,完全交給他。

在還沒正確表示離職宣告前,會有一段這樣的尷尬期,讓你很難進行「清空與排除」,卻又要維持表面的和平。我當時會以手上的工作多不足以再承接新案子為理由,來避免無止盡的負荷。

三、找出時機

做好清空與排除後,接著就是等待適當的時機了。這個時機有可能突如其來,也有可能早有預期。一般來說,可能會挑再較為空閒的期間,或是某些關鍵性的事件後。像我,不斷地在注意什麼時候提離職,同時持續著工作的如常。剛剛好在今年春季起,公司出現一波諾大的離職潮,我便抓緊這個時機點,設定出自己要在三月提出離職的決定。

四、尋求支持

一個人有時候勇氣是很不足的,正如你要和老闆提加薪,不是所有人的個性都是如此剛硬,可以橫衝直撞的。所以這時候就要尋求支持,像那些能理解你的對象提出你要離職的訊號。這些人不一定是同事,可能是公司之外其他生活圈的朋友,或是家人,同時也因為你對他們的宣告,會給你一種反向的動力,讓你更敢開口提出離職。

像我很剛好的在這波離職潮中有較為熟識的同事也在其中,此外,在與好友的對談中,我也常表示我會在今年離職找新工作的事,多少都像有人推你一把,給你更多助力。

五、離職演練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在進行某項重大決定,如離職、如面試..等之前,會不斷在腦中演練呢?我在離職前幾個月,會不斷演練著同事們可能的反應,主管可能的問題與慰留,就是為了要給自己說出口後做準備。

而這樣的腦中模擬,確實也給了我很大的助力,讓我在提離職時堅固我的論點,任何提議都不會影響我要離職的決定。

當然,這樣的演練,也可以適用於一些重大決定,特別是要與人互動之前,不論是面試、提案、聯絡新客戶、採訪還是上台主持…等等。你要演練的,不只是「自己會說什麼」,還包含著「對方可能的反應」,以及「針對反應的應對」,全面性的避免決定又因為某些話語,而有了改變。

六、毅然決然說出口

最後,就是付諸行動了。我還記得我說要離職的那天剛好是在一個春暖花開的聚餐之後。

回到辦公室,我和主管說了有重要的事要和她說,便提出了離職的事,隨後也和其他同部門同事一次說清楚。接著,就能夠開始準備交接工作了。

最後一步對某些人來說或許有挑戰,但這是一定要提起勇氣的。而且真的沒有太多必要和主管表示離職後,再間接地透過主管轉述或甚至不說給人家猜,讓有相同業務的同事得知你的離職訊息,要就直接說清楚講明白,好讓後續大家都可以繼續順利的作業。

我當初提離職後,多給了超過半個月的時間,能夠將交接事務安排妥善(畢竟我待了4年),才不會說一聲再見,人就跑了這樣不負責任。

離職了,然後呢?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離職後看似海闊天空,接著才是挑戰的開始。或許有些人是先找好工作再離職的,但對我而言,不論有沒有確定工作,我都是該再那時候離職,所以我並未規劃好後續的新工作銜接。

但我自己很確信自己4年下來,也累積了很充足的經驗,以及工作之外經營各類平台的加值事項,讓我繼續在媒體業找新工作並不難,「是我選工作,不是工作選我」,這點是很有自信的。

當然,這樣的自信絕非盲目的妄自菲薄,而是我日常一字一句的累積,以及在原先工作時,本來就盡心盡力做好而打下的根基。

離職之後,我希望能盡快再三週內確定新工作,並在離職後至少有一個月,給自己好好的休息、好好的充電。等到休息夠了,再繼續往更高更遠的明天前進!

更多生活分享

兩個月的時間,打造更健康的自己│Nuture Fit營養師減重計畫心得
疫料之外│在家防疫期間的一些心得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Mixerbox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