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到處都是山,而每一座山頭,都乘載著一段故事。
我當初並沒有抱著太大的期待,只是想要找本書來讀,於是隨意瀏覽下,看到了電子圖書館裡這一本《橫斷記: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以下簡稱《橫斷記》),裏頭有個主題講的是我相對熟悉的「龜崙嶺」,想說或許能一趟隱藏在龜山山林的歷史,就把這本書借了下來。
殊不知這本以四座山頭為題的作品,書寫的不只是山林與上頭的故事,也讓看過的人展開了一場自我的追尋,以及開啟對於自身週邊山林的好奇心。
四座山,四段帝國與個人的歷史
《橫斷記》的書名,是源於日本總督府官員寫於1914年日軍征討臺灣東部原住民的《臺灣中央山脈橫斷記》,這本書記載著當時殖民政府如何記錄「太魯閣之役」,裏頭有著文字外,也有諸多影像。
作者以此書為題,用自身生命經驗裡的四座山為經、一張張充滿故事的照片為緯,書寫下這些不見得是名山大景的山林,被遺忘的曾經,還有自己能夠與讀者呼應的成長經驗。
「大豹」談的是新店三峽的大豹溪流域,那一段曾經居住於此的泰雅族大豹社原住民,受到殖民主義與經濟利益壓迫下,逐漸流失土地與記憶的過往。而這個看似沒有什麼故事的叢林溪流,竟被作者挖出一段串聯著部落存亡、資本會社、帝國經濟的故事,甚至還可以呼應到遠在台北市區,車水馬龍的台北車站旁那棟「三井倉庫」。
「眠腦」則述說著一段完全被遺忘的宜蘭太平山記憶,帝國基於經濟利益的擴張,把原住民部落徹底征服,建立起龐大的山林聚落與運輸系統。若不是這本書,曾經太平山的林業聚落,還有更久遠的原民部落記憶,可能都慢慢隨著時間演進與遺跡的殞落,而逐漸消失了。
「龜崙」以樹林與桃園接壤的龜崙嶺山區為旨,講述一段白色恐怖年代,曾經躲藏於此的受難者,那不能被忘記的過去。還有更久更久之前,日軍為何會對這個不起眼的山林有興趣,挑動起那段與「義士」間激鬥的過往。
「大雪」講的則是東勢大雪山腳下,作者父親曾經營的「百果園」,與自己那段生命故事。縱使與作者出身背景、生命經驗不同的人,在看完這一章,都會很有感觸。
本書透過作者實際的走訪,現地的攝影,還有考古學、自然寫作、報導文學的參雜揉合,把這幾座山林的風景與故事呈現在讀者眼前,讓讀者也彷彿走進山林,發現這個看似原始、沒有人文的空間,存在著時代的破壞與劃設的框架,還有那些值得被追尋的記憶。
走進山林的同時,同時也走進了歷史,走進族群的眼淚,走進生命的激盪。
實地走訪、追根究柢
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看有關山林的文學作品,沒想到第一次看到就是那麼令人驚豔的作品。這裡談的不只是這幾座山林的風貌,更是與之交織,但近乎消失的故事。為此有著登山經驗的作者,多次的進入這些山林之中,試圖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並透過追根究柢式的尋訪,挖出了消失的個人與族群記憶。
舉例來說,在首章的「大豹」,這個作者小時候常玩水的大豹溪流域裡,挖出了如今流落桃園山林的「大豹社」在日治時代的悲慘過往。以復興區泰雅族英雄人物樂信。瓦旦(Losing Watan)與其父瓦旦。樊促(Watan Syat)的生命故事,描繪著大豹社原住民被迫離開家園的悲戚,以及樂信瓦旦這位英雄人物,歷經兩個時代流變,被帝國塑造成「模範」的殖民地菁英,後卻成為白色恐怖槍下亡魂的一生,他也甚至找到樂信瓦旦的後代,得到流傳下來的照片與生命故事。
此外,帝國資本殖民的「先鋒」三井企業,在大豹曾經的痕跡也被爬梳,從不起眼的三角點到不見原民故事的茶文化館(曾經的三井茶廠),都被畫在作者想呈現出的虛擬地圖中,這連起來的路徑,是一段族群的消亡,與帝國主義的無情。
或著在「龜崙」一書中,作者發現了如今被稱為「大棟山」、「大同山」的龜崙嶺,這個看似只有樹林的地方,卻隱藏著一段白色恐怖受害者王清的離奇故事。透過與遺族的訪問,親自走過一段躲藏路線的觀察,讓讀者從這樣一個被犧牲的小人物中,窺見大時代的無情與冷酷,同時卻也發現山林不只是山林,也是歷史的山林。
在實際走訪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豐富的學識,以及細微的描繪。我自己很有印象的,便是作者走入昏暗山林,卻因來時路道路損毀,加上風雨交加,只得硬著頭皮前進,卻無時無刻對於山間「魔神仔」顯現恐懼,更描繪得有如真被魔神仔給「牽引」的迷茫,同時也帶出一段山林靈異傳說,與文化社會、乃至人類學的解說。
整本書看下來,既是驚艷於細緻的描繪,也讚嘆於豐沛的學理。
再現的影像
這本書除了文字豐沛得兼具感性與理性,最有特色的,便是一張張的照片,都在作者的筆中,詳細的顯影出一行行的故事,讓觀看照片者發覺這不只是一張照片而已,更是一段時間的樣貌、一段社會樣態的呈現。
好比樂信。瓦旦的照片,在作者的描繪中,我們看見了他眼神中的孤獨與決斷,是包含著一段族群的苦痛的;而對於日本當時官方所記載的對原民戰爭影像,也在作者的疏理中,讓我們重新審視了這些照片,其背後的編排、「精心刻畫」的打造歷史。
或是在「眠雪」這章,作者走訪被湮沒的加羅山神社與堅木平聚落的遺跡,在文章夾雜著許多歷史照片,以及作者的圖繪,讓我們得一一窺這個曾經存在太平山上的聚落,那失落的風華,那被遺忘的壯麗。
這不只是本文字書,也是本影像冊,兩種媒介,傳遞了台灣山林的哀愁。
這座島上的每座山林,都乘載著一段記憶
看完這本書,之於我而言,除了是發現那些隱藏的過去,更重要的,是勾起了自己想要走入自家附近郊山,發現那除了蟲鳴鳥叫與林木茂密之外的故事。就拿我家附近,桃園人的「後花園」虎頭山來說,在近來,我才漸漸發現,這裡可不只有恐龍地標的兒童樂園,或是不分老少都適宜的步道,還有著一段山腳的「反共義士村」過往,以及隱藏在笑聲之下,那千年萬年前「虎頭山遺址」的生活軌跡。
延伸閱讀:城市走讀│不只是有恐龍雕像的樂園,桃園虎頭山背後的故事
看完這本書,不只是跟著作者走過一段族群史、殖民史或是他個人的生命史,也不只是看見這些山林裡失落的過往,更是激發了讀者們,想要一窺這座島上不論有名或無名的山林裡,那一段段隱藏的記憶。
台灣的山林佔了這座島很大的面積,而在這些山林裡,可從來不是只有林木鳥獸而已。那些失落的故事,正等著我們踏出腳步去挖掘。
高俊宏,《橫斷記: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2017,遠足文化
更多書心推薦
書心推薦│清朝以前台灣人就有吃牛肉?吃貨必讀《吃的台灣史》節錄
書心推薦│《臺灣沒說你不知道》,7個關於台灣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Mixerbox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