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無法被丟棄的:我的「物語」計畫

我阿嬤有一個習慣,就是會將買來的新東西貼上標籤,上頭寫著那個東西購買的日期還有價格。而近來,我也開始想要為身邊的東西寫下一些紀錄,但不是單純的價格或購買日期,而是它與我的故事。

無法丟棄的東西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Pexels.com

不久前,看了日劇《半徑五公尺》,這部劇主旨在探討生活週邊的社會現象還有議題,這些事情不見得會是什麼超級大事,卻是每個人生活中一定會碰到的部分。

而這部劇的第三集,提到了「斷捨離」的極簡風潮下,有什麼是「無法丟棄的東西」,整集的內容十分有趣,從繪本作家雜亂的收藏到主角一家的木桌,這些看似「可割可棄」的東西背後,卻蘊藏著滿滿的情感回憶與無限可能性。

看完這集後,我突然有個紀錄下身旁事物的想法,也順便為自己房間做個整理。不知是念舊,還是囤積症,我覺得自己很難丟掉身邊的東西,就算是產品的包裝,我也幾乎都沒丟。

對於物的珍視與迷戀,我想是所有人生命經驗的共感,或許真有極度實行「極簡」生活的人,但我相信就算是他們,在生命中也絕對有一些無法拋棄的事物,可能是朋友寫的卡片;可能是一本啟發自己的書;可能是百聽不膩的專輯;也可能是自己從小抱到大的毛毯。

每個東西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Pho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com

我相信每個東西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正如《如果世界貓消失了》這本書說到的:

任何生命都有存在意義,無論是水母,還是路旁的小石頭,甚至是盲腸,都一定有存在的意義。

因此,我想把它們記錄下來,記錄下它與我的故事。透過這個我稱為「物語」的計畫,檢視這東西在我生命中的意義,再決定是否保留。從做為擺飾的小模型,到厚重的書籍,我都想逐一記錄。

我寫下的故事,包含我得到這個東西的過程、這個東西本身的作用、以及我在使用這個東西當下的感受。全面性的為它做紀錄後,讓它變成獨一無二的存在。

但,具體而言該怎麼做?

很簡單,拿起一支筆,寫在這件東西的上頭,或是寫在白紙上再收進該事物中。而有些體積太小、沒有額外包裝的東西(如小公仔等等),我便會另外拿一本筆記本,把它畫下來,再寫下它的故事。

一些例子

Photo by Pew Nguyen on Pexels.com

雖然從有想法到落實紀錄後,我至今仍未記錄下太多東西,但我很意外的,是我一拿起筆,便難以停手。赫然發現,這些東西之於我是多麼的有故事,成為我生命中有一定比例的陪伴。以下分享幾個紀錄的例子,給正在閱讀的你做參考:

Dji mini se

這是我買的第二台空拍機了,不知為何,我很多3C產品都是選了SE(special edition,不只special,在價錢上也很wonderful)。

比起上一台,這架Dji mini se既是大品牌,又有雲台設計,所以當初在性質與價位的綜合考量下,我便選擇了它。

從買下它到現在,它陪了我從台灣北至淡水南至高雄,用更不一樣的視角記錄這座島嶼的美好。

然而,目前我仍有個待克服的困境,那就是不敢飛太高,生怕在我目光捕捉不太到的高空,脫離了我的控制,傷了人或一去不復返。

但我應該要學會勇敢的,越是勇敢,才能飛的越高,看見越美的風景。

我寫下這份紀錄時,其實也才不過一年。

我期待,下一次起飛,能飛的越高越遠。
2022.8.30

南西肯恩《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地方》

會聽到南西肯恩的歌是我在街聲上隨機播放的偶然,但這一個偶然,讓我在音樂上又有了新的開拓,甚至因此買下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地方》這張熱騰騰的專輯。(買的時候是2022年8月,在西門町的傳統唱片行)。

而我寫下這個紀錄的當天下午,正好首次在現場聽了他們的演出,既柔和,卻又有力量,打中生命的每一個狀態。

這是我買的南西肯恩首張專輯,也不會只是唯一一張。

2022.8.28

齊柏林的飛閱台灣典藏票券

自從看到《看見臺灣》後,我就對齊相林導演深感敬佩,也對他鏡頭下的島嶼,既讚嘆又擔憂。

數年前,齊導不幸在空拍過程往生,為了延續他的理念,一群人组織了基金會,並在淡水發起「共建計畫」希望打造展示齊導鏡頭下美麗及哀愁的風景之空間,並持續透過看見台灣,唤起人們對這片土地的愛。

我一見這計畫,便毫不猶豫盡微薄之力,協助共建,也因此在開幕時拿到這張獨特的典藏票券。

自開幕後,每一年有新展覽,我都會去一次淡水,從不同的主題、看見台灣,也撰文分享,希望大家都能來參觀。

唯有看見,你才會發現台灣有多美、以及我們非常必有必要,持續守護這樣的美。

在看到這張票時,我都如幻燈一閃,被點醒。

2022.9.1

逐一檢視 逐一回憶

Photo by Lisa Fotios on Pexels.com

到現在,我雖然只有記錄下幾個東西,卻也對這件事樂此不疲。更意外自己在下筆時,竟然寫出超出我想像的描述與字數。這讓我變得很期待,期待每次有空做紀錄時,重新去檢視的樂趣。

我不是一個很會斷捨離的人,也不怎麼想斷捨離。所以我希望,能夠去好好認識這些身邊的事物,它對我的意義。

如果這只是個很單純的裝飾,沒有任何我自己的生命經驗參雜在裏頭,我可能會考慮丟棄;如果這是一個已經舊得無法使用,想放著收藏又占空間的事物,我可能會考慮記錄下它的故事後再丟棄,讓它的實體或許不在,記憶卻是永恆著。

至於那些丟不掉的東西,我會一次又一次的拿到手中,並閱讀那我曾為它寫下的紀錄,發現原來它在我生命中,這麼的有故事。

更多日常故事

疫料之外│在家,來趟房間小旅行
關於搬家,不只是移動而已。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Mixerbox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