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我已經做了超過兩年的Podcast,前陣子一忙就忘記要來做兩週年的紀念。於是就趁著這一次更新,來個延宕3個多月的Podcast兩週年分享。
做Podcast至今,最快樂與最痛苦的事?

從一開始做podcast到現在,我覺得最快樂與最痛苦的事情永遠不會變。讓我快樂的,就是那個在製作內容時與受訪者聊天對話,或是為了某些主題走訪、蒐集資料的過程,都讓自己充滿各式新的發現。而這些發現,真的是自己不做podcast真的不會去接觸的。舉例來說,我曾訪問過「湯湯游牧中」,她分享很多泰國的特色美食,以及一些泰國人的價值觀、泰國的旅遊推廣等,這些都是只去過一次泰國的我,未曾知道的,也很開心有這次的訪問,讓我對這世界有更多的發現。
至於痛苦的部分,我想就是剪音檔了,我至今仍然無法適應對著螢幕上起伏的線條,機械般地進行剪輯,並且重複聆聽。但畢竟自己沒有太多資金,一切只能靠自己。
做Podcast至今,有什麼發現?

你說做節目至今我有什麼樣的發現,最大的發現莫過於認識了很多很厲害的人。
不只是我受訪的來賓,還有一群Podcaster們。這些Podcaster絕大多跟我一樣,都是用業餘時間在錄音,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但都對於分享有著相同的熱忱。
前陣子我參加了一場Podcaster社群舉辦的教育訓練,認識到平常在網路群組中聊很嗨的Podcaster們,大家都充滿才華,而且積極又熱情。我自己印象很深的是,主辦的Podcasters們希望未來能常態化辦這些活動,就算有一定的成本,花額外的時間勞心勞力,他們也很想做這些事,團結起Podcaster社群。
而大家就算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成長背景不同,都像一群認識好一段時間的朋友一樣,能夠團聚一起,一起痛苦、一起快樂,這在出社會後真的很少遇見了。很開心我能夠開始做Podcast,而有這樣的機會,發現更多厲害的人,也結交很多新朋友,讓生活一點都不單調。
印象深刻的集數

我想印象深刻的實在太多了。在此就以節目裡不同主題,來分享各別印象最深的一集。
跟著聲音去旅行:說到這一系列,我永遠都要提的就是那一次的台灣最東邊之旅,也就是《時空靜止的天涯海角,島嶼最東邊的漁村:馬崗》,從一開始的實際走訪、中間的貓叫聲,到後來在海邊聽著現場演唱「旅行的意義」,完完整整的透過聲音呈現出一個地方的樣子,以及滿滿的情緒,要我回去聽十次都不是問題。
小人物大故事:在所有的小人物大故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與愛台灣的日本人MAHA的訪問。這集《對我來講,來台灣留學就是實現十年來的夢想:超愛台灣的日本人─Maha》透過MAHA流利的中文與充滿情感的日文,呈現出跨越海洋的台日友誼,讓我們重新發現台灣的迷人之處。
角落故事:說到角落故事印象最深的一集,莫過於與我在Podcast的偶像─《旅行熱炒店》的Jerome所錄製的《那些你不知道的台灣林業鐵道,還有背後的故事》了!不只是因為與偶像合作的開心,還有他難得的介紹了台灣主題,帶領聽眾走進那些被遺忘的山林鐵道,發現隱藏在台灣的秘密!
其他:其他我很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在參加一次「母語日」的串聯後,就想要在每次母語日來一次全台語的錄音。而最近一次母語日就和我訪問過的「水分子樂團」,用全台語來訪問,她們聽到後馬上力挺,很臨時的抽出時間配合訪問,還唱了很好聽的台語歌,到現在還是很難忘!
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

我覺得主要是在整體的節奏與聲音表現上。像有聽眾回饋覺得訪問太「冷」,我自己回去聽時感覺也是有點制式。當初是想說讓來賓當主角,所以我只負責提問,偶爾穿插一點自己心得。或許之後表現要更「熱」點。畢竟大家聽Podcast不會是想聽那種新聞式的對談,而是輕鬆地聊天。
具體而言,包含語調、回應的頻率,我都會再加強。
Podcast為自己帶來哪些改變?

誠如前面有提到,在與來賓對話時,讓我學到很多新東西。此外,技術層面來說,做Podcast後,我才更了解這些收音設備、聲音的調控與表現…等,而這些不只是可以應用於錄製節目上,在生活中與人對話時也可以應用。
就非技術層面來說,我覺得我自己成長了。那種成長是能夠更有組織性、更有邏輯的表達,也更能夠適時的回應與傾聽,這些很「社會性」的成長,讓自己在職涯或人生其他方面,都有所不同。像是因為更懂得應對、更會傾聽,而拓展了人脈。
此外,因為Podcast是公開的,而且比單純的文字更「赤裸」,所以也讓自己更有「勇氣」,不論是在工作上、生活上,都能夠因為勇氣所開拓的積極性,而讓自己有更多得收穫。
我想,若沒有做Podcast,在怎麼「說」、怎麼「表達」這方面,以及「勇氣」這件事,都不會有所成長,我可能就會一直活在一個小圈圈、個性上還是會比較剛硬與固執。而這對於人類這種社會性動物來說,不全然是好事。
遇到跟自己價值觀太不合的來賓怎麼辦?

我的節目其實有點「舒適圈」,基本上不太會遇到價值觀相異的來賓,談的也不會是太針鋒相對的議題。但我以前到現在的媒體工作經驗,讓我養成的習慣是,在做訪問時你就是一個「聆聽者」,而不是來賓。或許對方價值觀跟你有差,但這就是一種觀點,今天人家來作客,我們當然要給人家足夠的空間去自由的發表。靜下心來聽,除了是找可以延伸的問題外,也是讓自己多受不一樣的刺激,否則永遠都在單一的價值觀中成長,在這麼多元的社會中,會是很可惜的事。
錄業配內容的時候會不會很心虛?

我從開始錄到現在,有接過一些我稱之為「合作」的業配。但我一點都不會感到心虛。我覺得這是一種肯定,而我答應錄製的業配,都是我覺得有意義或是我認同的內容,並且我也會標註這是「合作內容」,所以一點也不會心虛。
未來有怎樣的期許與嘗試?

目前敘事圈的節目模式基本上已經定型,未來希望能夠拓展更多元的內容,像是近期啟用的「為你朗讀」就是一個。而說到為你朗讀,最新一集首次邀請了合作主持人來錄音,未來也希望能加入更多的可能性,也歡迎有興趣合作的一起來創作。
我希望未來自己能夠做到「有更多的聽眾互動」,這會是我的目標。所以可能會在節目裡加入回應聽眾與閒聊的部分。
對於想嘗試Podcast的朋友,有什麼樣的建議?

關於技術層面的準備,我其實在之前有說過的,這邊就不贅述。
我想有兩個重點在你開始做之前一定要確定好,如果都確定無誤,那就沒問題了。
一就是「你是否有明確的主題?」,有一些人跟著風潮做了節目,但他們沒做幾集就做不下去,原因就在於沒有明確的主題,又或說主軸。如果只是閒聊,也要能確定閒聊的大致方向,而非漫無目的的亂聊,這樣很快就會沒有做題目的靈感或是過於發散而做不下去。
二就是「你是否願意花時間」,拿一集30分鐘的節目來說,就算是單口,從錄製到剪輯上架,不包含後續的宣傳,也需要至少2小時的時間。如果你有這番空暇時間,也願意花時間在錄音、剪輯、行銷等等Podcast的方方面面,那你就可以做Podcast!
我很期待未來有越來越多人收聽,更期待有越來越多人加入這領域,一起學習成長,帶給大家生活裡滿滿的陪伴。
更多分享
遲來的週年慶│敘事圈Podcast一週年,我的一些心得分享
221世界母語日,一起把母語找回來!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