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皮寮,一個位在台北市萬華區的古建築街區,有著駭人的名號,卻懷著最平易近人的魅力。
這天偶有陣雨,趁著下午空閒,我來到這個聽聞已久,卻從未造訪的地方。
在康定路與廣州街口,這古意濃濃的建築群,很難不引人注目。我漫步在俗稱「亭仔腳」的騎樓,思考為何這裡要叫「剝皮寮」?這麼駭人的名字。
有人說,這是因為以前這裡都在剝動物皮;也有人說這裡是過去商船運送木材的集中區,那些木材都會於此處剝去樹皮。
不論哪種說法,都不會掩蓋這裡曾是繁華的商貿中心一事。
外圍
剝皮寮歷史街區範圍不小,從外圍的騎樓,跟這些牆柱開始,就刻印著歷史的痕跡。從清代的磚頭到日本時期的國防色外牆,一整個街區有著跨越年代的故事。
歷史街區每一處都有立牌說明,讓人能夠一目了然該處的過往。像是路口的這個轉角,過去是販售煤炭、木炭的集中區,以供應煮飯燒熱水用,故有「土炭市」之稱。
大多數房屋空間完整保留,並作為展覽租借用,也有文化團體進駐。
木門上的迎春納福,不知是什麼時候貼上去的,但新年將至,很有氣氛。
其中有個展覽空間展出台北電影節回顧展,我在這看著歷來知名得獎電影再設計的海報,停留許久。 不論室內外,剝皮寮原汁原味的濃濃古意,讓我這歷史迷深深的成癮。台北鄉土教育中心
走到底,過了中央的廣場入口,就能到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這個佔了剝皮寮歷史街區1/3空間的地方,我個人很推薦那種親子同樂可以前去,或是有外國朋友來,也很適合。
看了這裏對剛剛走過的外面廊道,又有股想再繞出去對照的衝動。
鄉土教育中心內有許多互動裝置,讓人認識過去的生活,以及剝皮寮的歷史。其中這個打古早電話聽剝皮寮故事,非常有趣。對於生長在21世紀的我們來說,這種20世紀的產物近乎陌生,卻又有趣。
不知是不是因為設計不良還是我不會用,我一直打錯號碼。
而這裡也有著古早玩具給人體驗,像是靠著一個木板就能玩的彈珠台、不容易得吊瓶子等。過去的種種,對我們來說卻是如今的新鮮。鄉土教育中心共有兩層樓,其中二樓展出以過往教育發展為題的常態展,蠻有趣的,在這停了一段時間。(上圖那個小朋友,一直看著你笑,笑得你心裡發寒)
剝皮寮除了是商業中心,也曾是許多歷史名人居所,包含艋舺名醫呂阿昌,還有清代戊戌變法失敗的國學大師章太炎。章太炎在剝皮寮街區留下不少足跡,包含這面碩大的泥塑聯文。
鄉土教育中心只有兩層樓,卻處處充滿驚喜。爬上二樓,從古望回今,為什麼現在的建築這麼醜…
二樓迴廊上的「春福」紙雕掛著一長排,非常美觀。
走出鄉土教育中心後,便是往最迷人的中央老街走去。這條老街就位在街區內部,距離不長,但絕不像任何一個我們所知道的台灣老街,充斥著販賣懷舊小物、相似的美食之類的商家,而是非常純粹的老屋。
每到任何一處,遊客中心是我必訪的場所。而剝皮寮的遊客中心非常值得去走走,這邊有個「感受西城」的互動裝置,向台北西區各景點投下你的心情彩球吧!
當然,也一定要看一下漫遊艋舺地圖,這地方可不只剝皮寮而已!
很有趣的,台灣吧幫剝皮寮做介紹後,剝皮寮遊客中心內就有個地方在播台灣吧地介紹,有不少人坐在那認真得看。
這張電影海報很有懷舊感,但曾經居在這裡的人們,應該還沒有看過電影…吧?
在街區內,有座建築形態截然不同的高樓(說高其實也才幾層,但已是剝皮寮最高樓),這是民國初期改建的洋樓。看來剝皮寮的歷史要再往後延伸一點了。
老屋牆上的塗鴉可不是什麼遊客亂塗的,而是專門的藝術家所作。我特別喜歡這個小門上的圖案。
仔細觀看,每個角落都有著故事。因為太多太多了,實際來看,更能體會。再離開剝皮寮前,用一張拉長快門時間拍攝作尾,好像穿越了時空一樣。的確,來到這裡,是真正有著回到過去的感受。
希望這裡能永遠留存,永遠留存著不變的時間、過去的記憶,與懷舊的美麗。
===============
剝皮寮歷史街區
開放時間:9:00-21:00(街區) 週一休息
台北市鄉土教育館
開放時間:09:00-17:00,週一休息。
=============
更多台北遊記:
匆匆台北│進入雲霧繚繞的陽明山!夢幻湖、擎天崗、涓絲步道一日遊
匆匆台北│萬華新富町文化市場,不是市場,而是保存市場記憶的好所在
【匆匆台北】戀戀北投半日遊,溫泉鄉不泡溫泉趣
=============
故事、說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