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有訂閱電子報習慣的我,訂閱了不少時事藝文的電子報,其中包含國外媒體的報紙。
在我少數訂閱的外國報紙中,最有趣的,莫過於Quzrtz這個財經媒體,每天都有的一個詞彙介紹,介紹當日詞彙的由來、特別的故事、特別的數據…等,非常值得一看。於是,我想,就做個Quartz每週一詞專欄,翻譯一週中我最喜歡的一篇,讓大家也來認識我們生活周遭,這些習以為常的詞彙,他的有趣故事吧!(內容並不會全翻譯,有的章節可能對台灣人而言不太貼近)
鼓掌 Applause
把你的手放在一起
很少有一個手勢,能夠跨越文化、國界,甚至千年的光陰,然而,拍打雙手這件事─卻是自從有歷史紀錄以來,人類表達的一種自然天性。沒人知道他從何而來,只知道這是個顯著的人類文化現象。
這個動作常用來表達感謝、欣賞,但鼓掌也非總是拿來表達慶祝─像是在西元7世紀,一群男子被拜占亭皇帝Heraclius雇用來鼓掌─以在與野蠻人首領的會面中,壯大Heraclius的聲勢,威脅蠻族。而在獨裁國家中,鼓掌也可以作為一種表達效忠的方式。
這個動作的意涵如此變化多端,以至於難以理解真義:看看美國眾議院院長 Nancy Pelosi近日在川普發表國情咨文的「史詩級鼓掌」,那嘲諷式的拍手影片傳遍全國─縱使她本人否認他有這個意思。
(17秒處)
就讓我們開始深入這個令人驚嘆的手勢,請準備好你的手,開始鼓掌吧!

數據看鼓掌
50美金:在川普總統參選宣告上,付給為他鼓掌的演員的費用。
2小時36分:史上最長的鼓掌,在Dustin Luke Nelson的表演藝術作品「鼓掌」中的表演。
史達林成功的秘密?
圖/網路。
蘇聯獨裁者史達林,有著極高的人氣,可以讓眾人激起如雷的掌聲,可謂前無古人。但根據當代的報告指出,這些人並非真心高興地為偉大領袖歡呼。
在蘇聯的獨裁者個人崇拜中,若掌聲不夠有力,可能被視為一種叛國行為,人們害怕因為自己過早結束掌聲而入獄,使得鼓掌成為一種規範,人們盡可能地呈現誇張的鼓掌。作家Masha Gessen就表示:「蘇聯文件中對於鼓掌的多種方式描寫,可遠多於社會其他事件的描繪」。
蘇聯作家索忍尼辛就曾在他的作品《古拉格群島》中描繪出史達林演講時的恐怖的景象
「手掌已經拍到疼痛不已,而高舉的手臂也酸痛得令人難受,老人更是因為拍到筋疲力盡而喘著。這行為縱使對深愛著史達林的人來說也近乎愚昧,但,又有誰敢作第一個停止鼓掌的人呢?」
鼓掌的簡史

西元1世紀
亞歷山大大帝以他三種獨特的鼓掌方式聞名:
蜜蜂式,聽來像蜜蜂的嗡嗡聲;屋頂磁磚式,以圓弧的擊掌方式作出空洞般的聲響;磚塊式,一種平坦降調的掌聲。
1500年代
法國詩人Jean Daurat買下他自己戲劇的票,並送給那些願意在適當場合為他鼓掌的人,後來這行為就成為"claquing"一詞
1842
作曲家孟德爾頌指揮管絃樂隊不中斷演奏他的「蘇格蘭」交響樂,以避免群眾的掌聲打斷演奏。
1956
播音員Emcee Horace(“Hoss” Logan)用了「艾維斯(貓王)已離開這棟建築」(Elvis has left the building)來緩和情緒激動的粉絲,並示意群眾,再怎麼鼓掌,他也是不會再回來唱首安可曲的。此後,「艾維斯已離開這棟建築」逐成為一通用俚語。
2013
莫斯科大劇院雇人在芭蕾舞表演鼓掌。
2018
川普說民主黨人在他的國情咨文時並不鼓掌,那是種大逆不道。
讓我們聽聽壓力

縱使沒有獨裁者拿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鼓掌仍是由一種社會壓力所驅動。瑞典的上潘西尼亞大學研究指出,鼓掌的原因並非總是出於激賞,通常都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
研究計畫領導人Richard Mann指出,鼓掌行為是受社會驅動,「當群眾中其他人開始鼓掌,人會感受到社會壓力而開始鼓掌;而當群眾停止鼓掌,也會影響人們停止這動作。」
這種壓力來自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一旦聽到他人的掌聲,我們也會如此反應,不論這掌聲來源是從我們身旁的人,還是表演廳的安可聲。
思考:不再需要鼓掌?

當代對鼓掌這回事,意見最分歧的,可能莫過於藝術表演廳了。現今在莫札特的作品表演中途鼓掌,並不比在搖滾演唱會中鼓掌不得體。但有些音樂家作得太過頭,雇人專職鼓掌,所以在1800年代,鼓掌行為被強烈抵制,像是作曲家Gustav Mahler打斷群眾任何鼓掌的機會。
1882年,劇作家華格納要求不要給歌手謝幕,讓音樂完全沉浸在氛圍中。但這使得觀眾完全搞不清狀況並且不予鼓掌。事後華格納只能疑惑:「我現在完全搞不清楚,到底觀眾是喜歡這作品還是不喜歡?」
鼓掌與否,特別是對於這些傳統藝術表演來說,而引起不少激辯。究竟我們是該讓表演完美呈現毫不受阻?還是需要掌聲,去讚揚這場演出的精彩呢?
================
故事、說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