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常說,這是個「男斗內,女抖音」的年代。到底,這個風靡於小孩到青年的軟體,有著怎樣的魔力?雖然很不喜歡,但還是讓我們認識一下,這個色調跳動很討厭當今最流行的APP吧!
抖音?
抖音(Tiktok),一個使用者可以利用15秒,表現自己的短影片應用程式。在2018年,成為iOS下載最熱門的APP,上個月,抖音在Google Play及Apple store上,超過10億下載量。
抖音主宰了我們稱之「Z世代」的青年,點開這APP,你會發現無止盡的影片:小孩對著iphone相機,模仿著愚蠢的動作,對嘴唱著。
抖音改寫了社群媒體的生態,不像IG,尚未被廣告或網紅所侵占;不像Youtube,他仍給予外行人相當不錯的機會去製造病毒式行銷;也不像Facebook,對家長來說,抖音並不友善,使之出現潛在的危險。
而最顛覆性的,就是抖音不斷刺激創造性、驚嘆性的內容,一切都根植於這個與其他平台有著極為不同的模式。
數字看抖音
52分鐘:抖音使用者每日平均花在這APP的時間。
5億:每月中國抖音使用者的數量。
7千五百萬:2018年12月新增的抖音用戶人數,相較前一年同期增加275%。
5百7十萬:抖音於二月遭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宣告,違反兒童隱私保護法的罰金
世界最新最有價值新創公司的崛起
抖音是繼musical.ly後的新一代APP,musical.ly是首個成功的對嘴唱手機應用程式,於2014年由兩位中國企業家所打造。2017年,抖音的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以10億美元下musical.ly,這兩個APP在2018年八、九月合併,使得字節跳動市價高出750億。
這成功使得該公司成為世界最有競爭力的科技公司,去年9月,它們超越UBER,成為世界最有價值的新創公司。去年11月,FB也因應推出一款對嘴唱應用程式叫 Lasso,本質上跟抖音很像。
抖音可說是字節跳動的最大資產,但這個智慧手機程式帝國並不只發展對嘴唱歌app,它們的旗艦產品─今日頭條,可說是中國新聞資訊程式界的最強力競爭者,有2.4億不同的裝置載有這款app。
然而,抖音的使用者能因此變有錢嗎?看來是如此,就像ig或yotube,使用者能透過贊助內容來獲利,搜尋#廣告,你能發現至少190億條結果,目前並不知道有多少公司願意為這些廣告付出多少。
但根據 Influencer Marketing Hub的報告指出,這些企業為每支musical.ly影片付出2萬元,而一些直播主,會將抖音個人頁面的介紹,拿來宣傳自己的直播台。
抖音做了什麼?
抖音並非單純只是青少年在那對嘴唱歌而已。《The Verge》雜誌稱抖音為「Vine的宗教繼承者」,Vine是Twitter旗下的一款免費程式,允許用戶建立最長6秒的短片並分享到到社群網路,於2016年關閉。
就像Vine,抖音的15秒限制、無盡的迴圈,促進瘋狂但具創造力的迅速突變迷因文化。
「抖音迷因」打造出一種網路文化,如美國脫口秀主持人吉米‧法隆(Jimmy Fallon)用抖音創造出風滾草挑戰( #TumbleweedChallenge),使用戶在地上翻滾,並配上一些西方電影配樂,是如此荒謬卻討喜。
抖音幾乎是由無名素人主宰,這些素人表演、創立的挑戰在音樂表現上有如笑話一般,身處於網路笑話之中。
迷因背後的機器

字節跳動的核心,正是人工智慧,他們形容自己的平台「讓人們享受人工智慧所打造出的內容」。 John Herrman 在紐約時報中寫說,這個平台「機器比人多」,本質上與之前的app不一樣,不只以你的追蹤或讚,還是已看過或搜尋的影片為導向,抖音的演算法,將那些你有興趣的隱藏內容都挖出來,隨著你每次的登入不斷調整。
John Herrman寫道,「抖音所做的遠超出我們對其他社群媒體所知的想像。」
尷尬的力量
在Youtube上搜尋「抖音」,你可以找到上百個「尷尬癌合集」,這種10分種左右的影片主打抖音中出現的尷尬內容,多是由年輕使用這所打造。
這些影片,可說是對抖音的第一波攻擊,以解釋為什麼這麼多非使用者認為用抖音多麼的蠢。
抖音於此同時也發展出一種新流行:用戶打造嘲諷迷因影片,在抖音上去嘲笑抖音的迷因影片。
好了我不想再翻譯抖音了….
============================
回顧上一篇:Quartz 每週一詞:鼓掌 Applause
=============================
故事、說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