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很常吃拉麵,也很常被揪吃拉麵的人,品嘗了那麼多不同種的美味,總該對這日本的代表美味,有些了解。
先前,曾在介紹日本旅遊資訊的文章上看到詳盡的拉麵圖解,就順便記了下來。究竟這看似平凡,卻讓人吃了不禁讚嘆的美味,是怎麼樣神奇的存在呢?又博多拉麵、札幌拉麵、熊本拉麵…等那麼多種,有何分別?
就讓我們一邊嘗著美味拉麵,一邊看看他的故事吧:
拉麵與它們的產地
大家應該都知道,拉麵來自中國,它的念法和原本傳入時幾乎一樣,就叫ラーメン(RAMEN)。在清朝時,大批華僑定居在橫濱、神戶、以及長崎,因此形成了中華街,也為日本帶來了拉麵這樣新料理。
據傳,拉麵最早是從東京流行的,最早的拉麵屋,就是明治43年在東京淺草的來來軒。而日本真正的大流行,是在20世紀初,因為工業化與都市化,人們需要量多且快速的飲食,而商家只要一大鍋湯底就能應付一整天,簡直超高CP值!而二戰後,因白米難求,由小麥製作的食物,包含拉麵,就成為最普遍的飲食。
1980年代,拉麵幾乎稱霸日本食壇,專門店取代簡易餐館與屋台(餐車),但也因此提高不少價格。同時,日本各地也研發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口味。
如今的日本拉麵,已非當年的中國拉麵,而是真正屬於日本,嶄新又懷舊,高貴又平價的美食!
拉麵的三大美味秘密
圖片為拉麵NAGI的菜單,由此也能看見拉麵有哪些重要元素。
拉麵之所以為拉麵,又或者說,拉麵之所以為「日本拉麵」,主要有這三個關鍵:
湯底
湯底可以說是一碗拉麵的靈魂,一般來說,湯底通常以雞骨或豚骨(豬骨)為底,搭配昆布、小魚乾、鰹魚粉等食材一起熬煮。而除了這些最基本的材料,還要有味噌、麻油等,增加風味,進而延伸出不同的湯底。
麵體
既然是拉麵,當然不可能沒有麵。簡單來說,麵體可以分成捲麵及直麵兩種,再依厚度不同,細分為細長麵(九州)、細捲麵及普通麵(北海道)。
配料
經典的配料包含蔥花、海苔、木耳、叉燒肉、味玉(溏心蛋)、筍乾等,依照不同湯底,也有不同的搭配,例如味噌拉麵不可能不搭玉米,兩者的味道剛好互補。至於叉燒部分,通常會有點肥度,更具美味。
此外,如豆芽菜、紅薑絲等,則是增添不同口感的選擇。
日本地方拉麵大詳解
日本幾乎各縣市都有自己代表的拉麵,依照湯底來分類,可以大略分成下列:
醬油拉麵
東京拉麵:醬油x豚骨x雞骨高湯搭配細捲麵,最適合初嘗者!
廣島拉麵:濃稠豚骨x海鮮湯底,加上偏軟、普通厚度的麵體,風格獨特。
尾道拉麵:雞骨x豚骨x小魚乾熬煮的湯底,相對透明,並且上方浮有豬背脂,而也因此吃到最後仍舊溫熱。
富山黑拉麵:雞湯底加上胡椒,黑色的湯底真是「黑罐仔裝醬油」!
飛驒高山拉麵:以鰹魚醬油為底,搭配細卷麵,美味不已。
喜多方拉麵:豚骨x雞骨x小魚乾的湯底,加上清淡醬油調味,麵體則採用粗平捲麵,頗受歡迎。
山形冷麵:冷拉麵加上牛湯底、豬內臟,可說是拉麵中的奇才!
新瀉拉麵:口味眾多,有燕三条(豬背脂醬油)、三条(咖哩)、長岡(生薑拉麵)、清爽(醬油)與濃厚味噌。
酒田拉麵:醬油湯底並有獨特海鮮味,有時甚至會搭配餛飩一起食用。
旭川拉麵:海鮮x豚骨x醬油,搭配中細卷麵,真是讚讚~
沖繩拉麵:與日本任何一處的拉麵都不一樣,是專屬於沖繩的特殊口感,以豚骨與海帶熬煮的高湯,搭配烏龍麵般的粗厚麵體,以及三層肉等,絕無僅有!
豚骨拉麵
博多拉麵:白色豚骨湯底搭配直麵,加上海苔、蔥花、黑木耳及叉燒,再以蒜泥調味。
熊本拉麵:雞骨x豚骨湯底搭配粗麵,讓熊本拉麵味道獨樹一格!
鹿兒島拉麵:雞骨x豚骨之外,更加入青菜熬煮,因此口味較清淡。
德島拉麵:湯底是超級混合體,包含醬油與豚骨,更可細分為「黑」(淡醬油)「白」(濃豚骨)「黃」(中華風清湯)三種口味,加上生雞蛋與五花肉後,就是份最具特色的德島拉麵!
和歌山拉麵:醬油x豚骨湯底,當地稱為「中華拉麵」。
味噌拉麵
札幌拉麵:用中華炒鍋將湯底和蔬菜一起炒,搭配奶油、玉米、蔥花、海鮮、味噌等,最適合北海道冷冷的冬天!
鹽味拉麵
函館拉麵:鹽味湯底加上直麵與雞肉球,已經是超脫日本的中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