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拜讀過Alastair Bonnett的《地圖之外》後,便激起了我不斷想探索,再去「地理大發現」的想法。幾年後,他又出版了這本《圖外之地》,持續的探索地圖之外的隱藏存在,踏上一場發現地方(place),還有地方與人們之間的牽連。
打造出的地方

相較於上一集,這集更著重在被打造的地方,由人類自行劃界出的地理存在。
不論是人造島嶼、飛地、國境、烏托邦、廢墟…種種由人類所創造出的非自然,還有基於自然所擴建的非自然,都是本書討論的重點。
而這些地方,並非我們耳熟能詳,但確實真實存在的錯綜複雜。這些人為的地方,帶給我們無盡的省思。
有的地方極其龐大,卻極其醜惡,像是人造島的軍事基地。對此Bonnett評論道:
這只能反映出我們這世代,或說我們這種物種的醜態──我們扭曲原本平靜的島,使得湛藍的海洋包圍的島嶼,如今徒留坦克般的碉堡,以及灰撲撲、塵土飛揚的飛機跑道。
有的地方極其細微,卻多麼重要,像是城市內的樹叢。對此Bonnett評論道:
城市需要我們以不同眼光看待,才能發現這裡不只是混凝土與磚,更充滿大自然的豐饒物產。
看完作者親身造訪每個意外的存在,甚至有的就在身旁,種種打造出的地方,以他一貫幽默又充滿智慧的言論,讓人心有戚戚焉。
秘境
說到「圖外之地」,可想而知一定有著許多「秘境」。但本書要說的秘境,絕非那種讓人去拍照打卡的景點,而是充滿著故事性,以及「鬼魂」、「陰影」的地方。
之所以充滿鬼魂,並不是因為發生靈異事件。而是由人類自身所打造的鬼魂,正如那個地方一樣。這樣的幽冥之地,或許藏在車站地下層、或許藏在天橋,或許藏在為電影搭建的布景城市。這些「秘境」,有的其實眾所皆知,但之所以「密」,就在於人類無盡的想像力,還有種種舉措,讓空間不再只是單純的空間,而成了異次元。
而之所以有「陰影」,在於它不存於地圖上,基於各種原因:不想被看見的殘破;不想被發現的富有;不想被察覺的可怖….等,秘境的陰影,掀起了人們的極大好奇心,但誠如前面所述,這些地方,決不會是那種打卡名勝,而是「不容被察覺」,或是「不該被察覺」的。
跳脫地圖

我們總以為到了21世紀,在這個衛星遍布的年代,透過google地圖之類的資訊服務,我們就能掌握世界,看見世界。殊不知,有太多的「地理異數」存在,讓地圖失去參考性。
地名、路名、行政區劃….種種,這些其實是人類在原有的、原始的大地上加以劃分,所建構出來的存在,甚至我們可以說,如同線上遊戲這類「虛擬的地方」,實質上也是一種存在的地方。
而也正因為如此,地方可以變化,可以隱藏,可以毀滅,也可以創造。每天,總有新的地方冒出,也有舊的地方消失,雖然那塊土地看來還是一樣,隨著日昇日落一如往常。
但人類所創造出地方的豐富多元,也正是吸引人類自己,前往的尋覓的動力。對於生存在南海的魚來說,那就是海。但對於不同國家的人來說,那可能是領土,可能是生計,也可能是秘境。
地圖之外的地理異數,其實並非真的那麼「不同」,天空還是天空;大地還是大地;沙漠還是沙漠;森林還是森林。只因為人類的活動,而有了不同的名稱與意義。地圖,只規範了一部分的存在,但還有其他部分,都在地圖之外,值得探索。
這也正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之一,讓我們發現地圖之外,探索人類自己所打造的過去,還有未來。
讓我們再次地理大發現!

如果你打開這本書,興奮的想說可以尋找到那些罕為人知的旅遊秘境。抱歉,這本書並不是為了一趟快樂的旅程而打造。作者自己也說,很多人看了他書上所列出的地方,問說「哪裡最適合度假」。但這本書上所列出的,都是種「提示」,讓人們對於這個世界,有更多不同的認識,進而踏出腳步。
當年建構起來的地理觀點,如今正不斷的分裂,「而且分裂過程仍在發生」。
圖外之地的存在,除了讓我們跳脫既有思維,去思考一個地方的存在,更重要的,就是引領人們再度踏上屬於自己的地理大發現。
至於要如何展開一場發現?我想就誠如作者所說:
只要踏出家門,往沒走過的地方前進。別匆忙地低頭行走,也不要撐不到半小時就放棄。順其自然,慢慢來,我越來越相信,散步才是真正旅行的唯一方式。
=================
更多書心推薦:
【書心推薦】增訂版臺灣歷史地圖
書心推薦│地圖之外 Off the map─地理大發現,還在上演!
==================
故事、說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