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媒體工作者,必須扮演的三種角色

26日晚上的一場聚會,正準備進入社會,奔波於各種面試,對媒體行業感到好奇的新鮮人,問了我媒體工作的優缺點。

關於這件事,以前曾寫過一篇,或許可以當作參考→任職一周年:有關新聞、編輯與網路媒體

後來,我們又聊到了那些知識專家與一般大眾間溝通困難的問題,這讓我想到,所謂媒體工作者,則是這個介於專家與非專家;菁英與平民;官僚與百姓,之間的橋梁。他們有很重要的身分,同時也有著必須扮演的三種角色。

觀察者

photo of bird perched on fence
Photo by Amol Mande on Pexels.com

媒體人要很懂得「觀察」,除了字面上,對於時事脈動、受訪對象、目的的了解與觀察,更重要的,是他能夠看見,並且記錄。

像我現在在做的旅遊媒體,觀察就顯得特別重要。到每個景點,你必須觀察它的交通、它的花費、它的每個角落,感受各種顏色、聲音,還有,自己當下的心境。才能夠把它化成文字,詳實紀錄。

當然,對其他類型的媒體工作來說,也很重要。像是攝影記者必須觀察到決定性的瞬間;文字記者可能要觀察到受訪者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等。

以前我當新聞編輯做專訪時,特別能感受觀察的重要性,沒有好的觀察,就沒有好的故事。

在此舉幾個例子,說明觀察在報導寫作中的重要性。

像是這段:

店面距離立法會一公里,鎮壓的那一刻,Yvonne和阿如卻聽得清清楚楚。「有聽到炮聲,砰、砰、砰好多聲……直播視頻裡,有人一直喊,快走、快走啊……」Yvonne形容,那時店裡非常安靜,大家看著手機直播,許多人很快就掉下眼淚。「我很心痛啊,妳知道嗎?在前線的人遇到困難,我卻幫不了他們,心很痛啊!」憶及當下,Yvonne眼眶蓄滿淚水。

這篇出自《鏡週刊》對於反送中香港人的報導。這段對話因為包含對當下的觀察(受訪者滿是淚水),以及對受訪者語句(店面位置、直播時在場人們的反應)的觀察,而轉化成充滿感觸,令人深深的為香港感到擔憂。

另外舉一段,關於場景的觀察,而劃下生動溫暖結尾的例子:

李天才把車停在籃球場旁,指著前面的鐵軌說:「以前清敏大哥把車停這裡,走鐵路去運動和抓寶,那是台糖小火車往嘉義的路。」二旁的樹蔭看起來很涼爽,長長的鐵路看不見盡頭,我們好像也能看見,大家口中那個在北港小鎮晃蕩,捉到班吉拉會跳一段戰舞,平日總是赤腳、胸懷寬廣的陳清敏。

這段也是出自是《鏡週刊》(鏡週刊的人物報導寫的非常引入入勝,這是因為包含著有內容的觀察),一篇描寫抓寶可夢阿伯故事的結尾。因為這篇文章充滿記者對於北港的人、景色,豐富的觀察,而把這位平凡的寶可夢阿伯的一生,變成如史詩般的存在。

而這故事的結尾,若是停在李天才那句話,就會略顯突兀,但加入記者對於小火車鐵軌觀察的綿延不絕,以及人們口中建立起的陳清敏形象,為這篇文章,劃下完美的句點。

傾聽者

activity adult barbecue bbq
Photo by Oleksandr Pidvalnyi on Pexels.com

媒體人除了是個觀察者,他更是個傾聽者。對於任何受訪的對象,不論與自己立場是否一致,認知是否相同,他要做的,不是去辯駁,更非去扭曲,問問題而非說意見。

傾聽者的特質,就在於他讓受訪者覺得自在,可以暢所欲言。因而能夠掌握到最完整的資訊。
傾聽者的特質,也在於他能聽、會聽。

所謂能聽、會聽,就是指過程中並不去干擾,甚至反駁受訪者,對於與自己立場、認知不同的陳述,能仍心平氣和,以超然中立的角度一五一十地記錄下來,不受自己的主觀,而影響客觀。

我還記得我曾訪問過一名頗為知名youtube頻道創辦人,他講話非常的直,甚至或多或少的攻擊性,讓我聽了有時也不是那麼舒服。他一開頭就跟我說,「其實我並不是很想受訪,但你都再三詢問,看在這樣誠懇的份上我還是來了」。

剛開始,我問了三個預定在訪綱上的問題,他幾乎在一兩句話解決,讓我非常害怕,不到十分鐘就可能沒話題而作結,我也無法交差。

但我認真傾聽,不做過多打斷或是批評他的言論,並從他的回覆中延伸更多提問。

最後,他說「謝謝,我覺得聊得很開心」,而我也因此得到了許多意料之外的龐大資訊。

其實大多時間,媒體人比起滔滔不絕,更會安靜去聆聽。不論是好友閒聊,還是正事討論。而從聆聽中得到值得被再拿出來討論的點,進而打開更多的話題,或是做出更有意義與效率的討論。

我覺得,這是最難的。但能夠做到,不因自己的主觀或情緒所影響,而認真聆聽,成為一個聆聽者,卻也是身為媒體人,最重要的工作。

社會參與者

two man and two woman standing on green grass field
Photo by rawpixel.com on Pexels.com

所謂社會參與者,分為兩個部分:

關心與參與

不論是生活、財經、政治、社會、國際,身為媒體人,對於自己所負責的領域,從來不會單只是當作「工作的一部分」,而是自己熱情所在。

很多記者當初會投身這個產業,就是因為那份對自己所注重議題的關心,更希望所有人能去看到。

甚至在工作以外的時間,會花費心力投入自己熱衷的議題。好比我現在的工作是旅遊新聞,但就算是週末,沒上班時間我仍會到處旅行,到處紀錄。

以前,在做一般新聞編輯時也是,甚至自己也會另外紀錄新聞,不論在網路上、或是在紙本上。

所以媒體人,從立志走入媒體開始,就一直對社會抱有關注,抱有熱忱,目的就是希望,這個自己所關心的領域越來越好,社會也會越來越好。

社會化

所謂「社會化」,是指適時的應對,還有那種社交能力。

媒體是一個高度跟人緊密連結的行業,不只公司同事,而是整個社會、甚至整個世界。

媒體人要不能怕生、不能耍孤僻、不能邊緣,要對於每個不認識的人們,保持著如朋友般的熱情。

讓對方能感受你的真誠、感受你的友善。而信任你、而彼此互相協助。

媒體人要很會social,但不是偽善的那種。

還有一個最根本的:記錄者

除了上述所述角色,大部分媒體人,一定會扮演著記錄者的角色,紀錄人物、社會、時事、環境、世界…等。

而你能夠學習好怎麼成為這三種角色,以及有著最最最基本的「記錄者」這個本質,那麼,你就具備著媒體人的特質,一起紀錄整個世界吧!

===============================
更多媒體人經驗談請說

付費制:媒體轉型新希望?
任職一周年:有關新聞、編輯與網路媒體

===============================

故事、說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