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隨筆│劫後新生:陷落的國土與口湖成龍村的高腳屋

小時候我們都曾在地理課本上讀過雲嘉南濱海因超抽地下水而導致地層下陷的問題,但看著課本上的圖片,很難有真的感觸。如今,因工作出差一趟雲林口湖,親眼見到地層下陷的真實後,感到大為衝擊。

面對地層下陷,以及後續因颱風導致的海水倒灌,口湖鄉的成龍村,看似退無可退。但轉個念頭,把這一池池的鹽水沼澤變成藝術的創作舞台,打造「成龍溼地國際藝術季」,因此成為國內外藝術家共享創意,以及提倡環境意識的重要空間。

然而,除了這一年一度的盛事外,居民仍有自己的日常要過。地層下陷這可不是只有一次性的事,而是不會停止的現在進行式。對此要如何好好生活?

2018年,成龍溼地的第一個高腳屋─蝦董ㄟ躼腳厝(躼腳厝,台語長腳屋)落成,這棟獨特的建築作為一個示範的居住空間,示範著如何因應持續的地層下陷問題,並且兼具環保,人如何在天的反擊下,與之和平相處。

P1080010

我來到雲林口湖的這天,西南氣流正旺,又下雨又打雷,濕地的積水比平常還高,更明顯能感覺到地層下陷後,海水倒灌帶來的危機。

那些舊時的田埂已經不見,街燈被淹沒在海水中。(圖中為裝置藝術)

P1080018

成龍溼地的藝術裝置很美沒錯,但不比這棟「躼腳厝」來的顯眼。特別是再對比周遭因道路墊高而更能感受到地層下陷視覺落差的老屋後,更是如此。(一般來說地層下陷是看不太出來的)

P1080021

這高腳屋的設計考慮到許多問題:

1.地面挑(防洪):因應地層下陷問題,海水倒灌終究不可避免。要做一棟「至少撐30年的房子」與水共生。據統計,成龍地區自1992年至2016年,已經下陷達70公分。如今下陷雖減緩,但仍以每年1至2公分的速率下降中。設計該住宅時,以最保守估計考量,每年下陷3公分的話,考量30年後仍可繼續使用,故將地面層提高360公分。

而同時我們也能看見,高腳屋的排水管也挑高設計,電源開關更是大人才按得到的高度。

2.無障礙、長者考量:該高腳屋的設計以家中長者居住為重點。雖說通往「一樓」要爬樓梯,但「電椅」的設計,讓行動不便的老人家能如坐手扶梯般上下樓梯。
此外,房內保留神明廳設計,而神明廳所在處採斜屋頂,讓孩子不會在上頭嬉戲,又能排水。

3.綠建築:靠近高腳屋,我們很明顯得能發現到,這裡的外牆部分以蚵殼製成。除了是西南沿海特色景觀外,更有良好的隔熱功效。當然,還有太陽能、雨水回收等綠建築設備。

P1080019

(建築外的蚵殼牆)

P1080025

(根據在地導覽阿姨說:地下水雖然已經減緩抽取,但像是颱風造成的海水倒灌等問題,仍會透過抽地下水去沖淡養殖魚蝦的水質)

P1080026

上圖是去年的成龍村空拍照。我站在這張圖前看了很久。那片蔚藍的海洋內,還有一大池「內海」,都是已無法耕種的溼地。居民就在大片海水倒灌而成的溼地邊緣繼續生存著,不免令人唏噓。

P1080030

有人會問,為什麼他們不遷村呢?

對我們這些年輕人來說,流動並不難。但在同塊土地生活幾十年的老人來說,這是件難上加難的事啊!這塊土地不只餵養他們,更是他們的情感寄託呢!

更別現實的說,這裡都是以養殖業為生,移到其他地方,有這樣的條件可以開墾養殖嗎?

P1080032

P1080033

整個建築除是示範空間,也是記載著成龍村、口湖、雲林濱海印象的空間,像是每年每屆藝術季的每個作品,這裡都看得見。

P1080036

生活在這好久的長輩年輕時,這裡曾是良田遍野,但如今再也回不去了。

那是真久真久以前的代誌啊!風颱來,做大水以前的代誌啊!

過去已回不去,未來正要來。要怎樣在持續下陷的國土中生存,這是高腳屋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同時,也透過一趟口湖鄉的巡禮,讓我們看見,人怎麼破壞自然,自然就會怎麼報復的現實。

*採訪隨筆,工作出訪,總會聽到一些有趣故事,看到一些難忘的東西。既然沒有用在工作上,不如就記錄在我自己的網站吧!

==================
更多角落故事請看:

匆匆台北│萬華糖廍文化園區,在台灣最北糖廠探索台灣甜蜜記憶
太陽又高升:高士神社的前世今生

================

故事、說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