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的鼻子再短那麼一點點,那麼整個世界的面貌將為之改變。」哲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曾經說過這句話。縱使很多人不知道克麗奧佩特拉是誰,但他們都曾聽過這個推論。
「如果沒發生斐迪南大公暗殺事件,就不會有一戰發生。」、「如果希特勒當時成功進入維也納美術學院,就不會有大屠殺。」或是很生活性的「如果我在早餐店沒內用,或許上班就不會遲到了。」這些都是很經典的「反事實推理」。
這一切都是幻覺?

為什麼會有反事實推理?這絕對不是無聊的哲學家在那亂幻想,而是藉由想像,所虛構出來的歷史實驗。
我在讀《哈佛最熱門的國際關係課》(Understanding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這本由國關大師奈伊(Joseph S Nye)所著的大作時,由歷史角度帶領讀者逐一認識國際關係的他,提到了這個歷史研究的概念。
因為國際關係與一般的科學不同,你不能抓一大塊國土的某些人當實驗組與對照組,無法進行可人為控制的實驗,而且變化太多了,所以只能進行這類「思維實驗」。
所謂反事實推理,就是「設定與歷史事實相反的條件」,誠如前面提到的幾個問題,常以「如果…則?」的方式呈現。
但是這種「實驗方法」可不能亂用,否則只是否定既定事實,誤導人們。
好的反事實推理必須….?

要推論一個反事實推理「好」不好,又或說是否有用,則必須符合下列四點:
合理性:
簡單的說,這推理必須合情合理。我們如果推論:「假使拿破崙有轟炸機,他就不會在滑鐵盧戰役失敗」。推論看似「沒錯」,但這件事情並不合理,因為不論如何拿破崙的年代不可能出現20世紀才有的轟炸機,所以這種推論並沒有用。
時間相近性:
誠如本文前段提到的,「假使(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的鼻子再短那麼一點點,那麼整個世界的面貌將為之改變。」,這推論可以延伸到幾千年後的一二次大戰,但這時間點已離埃及豔后的年代太遠,沒有道理一個人的鼻子長短會影響世界大戰。不要把自己看那麼重。
理論性:
好的反事實推理通常會借助真實理論。這會讓推論變得更有趣。但這就必須要先具備相關理論知識就是了。
真實性:
雖然反事實推理是「假的」,是「虛擬的」,但仍是要根基在一定真實性。這類似歷史學家的「虛擬歷史」(virtual history),是根據已經發生的事實來回答可能發生的事情。
基於以上四點作出的反事實推論,才是好的推論。
練習看看!

以上講的東西有點深,但其實動腦想想很有趣。就像拿出《多拉a夢》的如果電話亭。
讓我們先從生活周遭,從今日一天開始,做個「反事實推論」,想想「如果….則?」的可能,是不是當時自己做了哪些不同的決定,而因此影響到後續的每分每秒吧!
(書中的思考題:什麼是反事實推理的歷史?你可以用他來解釋伊拉克戰爭的根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