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州庵文學森林│河畔的一片留白,用綠林、老屋還有文學,滋養一段台灣小歷史

台北城南是個文學氣息滿載的地方,或許是因為這裡有著幾間高等學府,又或著這裡留下不少文人雅士的足跡。而想要追尋文學的跫音,拐入小巷,造訪日式老建築,會是最好的方式。

在寧靜同安街盡頭,城南河畔旁,就有著這麼座日式老屋,承載著一段歷史,與文學的相遇。

P1090692

作家舒國治在《水城臺北》一書中,曾這樣紀載紀州庵:

君不見前幾年才因火焚而毀的同安街底那一兩幢二層黑色木造日式樓閣房子,顯然六、七十年前建之於此,何嘗不畏於水淹,實是為了憑臨河岸眺賞水景之怡心悅目也。

紀州庵鄰近著河畔,卻不接近河流。非得要登到高處,才能夠一覽新店溪的緩緩流水。這棟老屋看不見河,卻與河共生,也捲入歷史的洪流中,收進文學家的筆下。

歷史洪流:日本時代的家族企業

P1090698
(如今的紀州庵支店僅見其中一小部分,但在和風建築於光影照射之中,我們隱約能感受到當時人們所感觸的溫度與愜意)

1897年,日本佔領台灣未久,料亭「紀州庵」便在台灣開業了。

平松家族可說是在台灣經營有成,而這一切都要始於這間在台灣,由平松家大家長德松開啟的第一份事業:「紀州庵」開業了。

紀州,乃是德松的故里,大約在日本和歌山縣一帶。取此名號以緬懷故里。而原先的紀州庵本店位在西門町南側,距離西本願寺不遠。位在城南的這間,是為事業蓬勃發展後,於1917年另開的支店。

P1090695
(如今濟州庵內作為一展覽與活動空間,沒有活動時,留下一整屋榻榻米的空白,讓人或坐或臥,感受上個年代的風華)

新店溪畔的紀州庵支店,並不是現在人們見到的這樣。而是更加的龐大華麗。

1927 至 1928 年間,紀州庵支店本館修建完成,並且新建了離屋與別館。本館樓高三層,地面層為鋼筋水泥造、二樓與三樓為木造,地面層作為料亭居住空間,作為料亭幫傭與平松家人的住處,二樓是主要出入的門面,包含了客室、帳場、調理場與平松家族的居住空間等。三樓面積大約50坪,可以望穿新店溪畔河景之美,是最棒的休憩空間。

而在經歷兩次大火後,唯一倖存的,只有那棟離屋。這個約60疊榻榻米的空間,可用拉門區隔成五個小的空間。因為位在一樓缺乏風景,於是透過庭院空間的安排,創造了別具風味的飲宴環境。

紀州庵支店,在飲食上與新店溪息息相關,其特色料理之一就是隨時節供應的香魚(鮎魚)料理;另外料理屋也衍生出料理之外的經營項目,如兼營貸船(出租小船),以及貸網(出租網具)。此外,平松家擁有「屋形船」(3~4 艘,每船約乘 30 人),來客可於船上飲宴,並一邊捕撈鮮魚作料理,服務生與藝妓也會隨船服務。待客船返回紀州庵後,客人下船再入店內洗浴,然後繼續召宴。
到了夜晚就是紀州庵最熱鬧的時分,來客絡繹不絕地搭著人力車從城中來此,從堤岸入口進入紀州庵,先在入口處登記,然後開始乘船遊賞或入內飲食。紀州庵最繁盛的時期約有女服務生 30 名,廚師 3~4 名,另有船夫和撈魚人各 3~4 名,忙碌之時另聘有臨時雇員,飲宴當中亦可召藝妓共歡。

由此可見,當年的紀州庵支店是多麼熱鬧的所在。

歷史洪流:日本時代後的流離輾轉

P1090702(如今的古蹟中,抬頭上看別具風味的燈具,想像當年人們仰頭之時,所思所想,又是怎樣的內容?)

1945 年,日本戰敗。紀州庵成戰後未被遣送回國的部分日人暫居所。當年的料亭風光已經不復,只剩滿滿的頹敗感。

國民政府駐台後,紀州庵所在的川端町改稱古亭區。名稱雖變,但這裡做為行政官舍的用途不變。而紀州庵本身,在光復之後整編為省政府合作事業管理處與社會處的員工眷屬的「第一宿舍」,依職等分配於不同的建築,這也是小說家王文興在台北成長的住所。為另一代人留下一個河畔的日築憶往。

但不知怎地,台灣的古蹟總是命中帶火。1996 年一場大火,將原紀州庵「本館」的三層樓建築完全燒毀,1998 年,東側的「別館」也慘遭祝融,。紀州庵主要的三個部分,僅剩下屋頂漏水問題嚴重、樑柱有腐蝕情形的「離屋」….

滾滾溪流:古亭旁新店溪的流變

P1090700
(我很喜歡這裡的光影,看了心情很好。或許當年紀州庵支店決定坐落於此,除了位於溪畔,還有光線的考慮吧!)

日本時代,紀州庵料亭支店成為重要的溪畔遊憩場所。從平松家經營的出租小船可見一斑。光復後,新店溪在廈門街底往東到紀州庵的這一段河岸,仍是市民平日休閒重要的去處,如「螢橋游泳場」。按照舒國治在《水城臺北》對此地的描述,遊人可搭 5 路、13 路、18 路公車,過螢橋與萬新鐵路來到新店溪畔,或可租一席帆布躺椅,欣賞河景,或在河畔的「廣寒宮」聽聽反共歌曲、流行歌曲。

但這樣的休閒環境隨著工業化、都市擴張而逐漸流失。古亭這邊的新店溪再也不為人們輕易所見,堤防越拉越高,並且溪畔的房子,被充滿匆匆掠過車流的快速道路所取代。

因為污染,甚至淤塞,主要取水區往更上游的新店、烏來轉移,中正橋下這一泓淺淺的水潭很快地就被更上游的碧潭取代。

水岸已不復過往,當年繁華一時的紀州庵,也被埋沒在高樓之中。

從食樂之亭到文藝空間

P1090703
(入口的走廊綿延的很迷人)

2002 年底,文資保存、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逐漸被強化主張。當時紀州庵周邊正計畫按都市計畫開闢停車場與道路,停車場用地上的居民便邀請台北市第一任文化局長龍應台來探勘用地上的老樹,希望透過老樹保存暫緩開發過程。

但老樹保存終究對停車場的興建影響有限,靠著台大城鄉所學生對地方居民的調查,意外獲知小說家王文興先生曾居住於此,最青春年華的 8 歲至 27 歲間,他就在紀州庵成長,。

這一項發現讓城鄉所學生對小說、散文裡時空閱讀的想像拉入一個真實具體的場景,不僅是《家變》、余光中記述廈門街舊居生活印象的 〈聽聽那冷雨〉、〈伐桂的前夕〉、〈記憶像鐵軌一樣長〉,也曾經是社區生活的場景。不僅如此,在台灣文學出版史上不可磨滅的「爾雅」、「洪範」兩家出版社,就在紀州庵不遠處的廈門街 113 巷,這些文學作家與出版社宛若鄰居一般親密的空間關係,似乎隱隱描繪了另外一些故事。

而為了保存這樣的過往,在地人組織「同安文化森林促進會」到「台北城南水岸文化協會」(以下簡稱協會),保存了這樣的空間,也促進了鄰里關係,更為台北水岸空間帶來一點改變。

2011年,台北市府文化局以紀州庵支店所在處作為第一個文學為主題的空間為許,建立新館,以紀州庵支店、城南文學風氣與其周遭老樹的關係,取名「紀州庵文學森林」。進行各式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2011 年 12 月 24 日正式開館;市定古蹟紀州庵離屋,則於 2014 年修復完畢,5 月開放對外營運。

從食樂之亭到文藝空間,紀州庵支店與周邊的老樹群歷經流變,在時間的洪流之中,幸運地沒有被埋沒,並以不同的姿態,持續為台北帶來新的生命力。

(以上整理自紀州庵文學森林的介紹)

P1090705

在古蹟中讀遍紀州庵支店的故事,對於這小小的離屋,產生了大大的情懷。走出古蹟,我總覺得好像能隱約看到當時把酒言歡的人們,還有文學家以筆耕作,所留下於不同時代的不同足跡。

P1090706

走進一旁的草坪,坐落於地的小型石燈籠,是否也曾見證這樣的過往呢?

P1090707

在草坪上,另外有一四面立方的鏡像裝置,反映的是樹林、是草原,還是曾經的流變?

P1090710

回首離屋,這個倖存的古蹟,讓寧靜的小巷,有了不同的底蘊。

新館,文學森林

P1090711

我不確定新建的文學森林是否有回復當年的樣貌,但它為此地帶來的,是截然不同的想像。

走進一樓,是個賣有文學作品的文藝小空間,同時也有主打「作家私房菜」的輕食可以享用。而在二、三樓,則是作為多功能文創空間與人文講堂。這裡比起其他地方,空間並不大,但能量卻不小。

P1090712

走到戶外,坐在文學森林旁的涼傘椅座,享受著初秋的涼風,看著綠意間的日式老建築,聽著人們的吆呼聲。讓心神暢遊歷史的河流,從日本時代的料亭風華,到民國後的小巷寧靜,再到如今的文藝空間,感受這塊土地的曾經,輕輕的,如風一般拂過。

P1090713

紀州庵文學森林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 107 號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四、週日 10:00 ~ 18:00
週五、週六 10:00 ~ 21:00(周一固定休館)
古蹟僅週五延長開放至 21:00 

網站FBIG

==================================
看更多角落故事:

太陽又高升:高士神社的前世今生
劫後新生:陷落的國土與口湖成龍村的高腳屋

==================================
來場台北文藝之旅:

匆匆台北│台博館南門園區:繁華落盡,留下些許的過去
匆匆台北│萬華新富町文化市場,不是市場,而是保存市場記憶的好所在

==================================

看時事、聽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吧!→ 一起聽故事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