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淡淡清香的藺草帽,是曾經一時的流行,但縱使今天戴上它出了門,也是讓人氣質不凡。這樣手工繁複的穿戴織品,它的背後,是一段濱海小鎮走向世界的曾經。
大甲藺草?不,這是來自苑裡的念念織心
說到藺草帽蓆織品,很多人會想到的,是台中的大甲。畢竟有太多太多草蓆、草帽等藺草織品,被掛上「大甲」之名。然而大甲,事實上只是這些成品的薈萃之處。藺草織品在這裡被買賣、被外銷,大甲作為一個市場、轉場,其重要性功不可沒。
然而,真正的藺草編織起源地,是在苗栗的濱海小鎮─苑裡。
一個天氣涼爽的午後,頂著一望無際的天晴,我造訪了藺草的故鄉,來到「藺草文化館」,看見在地人為了保存曾經的輝煌,而用心投入的感動。
原住民的意外發現與慈母的用心
台灣的藺草,最早紀錄是在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道卡斯族的婦女所發現,並織成草蓆使用。而到了20多年後,藺草被織成更多元的用途,這樣的獨特性被漢人所學習,漸漸傳入苑裡等漢人為主的村落。
而藺草產業要到真正發揚光大,則要等到日本時代。在洪鴦女士首開藺草帽的先河下,這樣產品改變了小鎮的經濟,以及小鎮女性的未來。
據《苗栗縣志》紀載,生於1853年的洪鴦女士,因不捨生頭瘡的兒子受蒼蠅侵擾與太陽曝曬,便模仿洋人呢帽,用藺草編織,沒想到因此風靡苑裡。
到了日治時期(大正二年,1913),他受到日本人邀請,在台北第三高等女子學校(今北一女前身)擔任手工藝教師,直到後來又回故鄉持續教學。徒女徒孫不計其數,等到1941年,洪女士過世,幾乎整個苑裡鎮,以及受他所學的人,紛紛前往弔唁,可見這位慈母影響了多少人。
而受到洪鴛女士的啟發,苑裡的婦女們學會用這種獨特的原料去編織帽蓆,在日本時代,草帽外銷日本及世界各地,曾達1,600多萬頂,占當年度台灣外銷出口量的第三名,成了產業奇蹟。
除了草帽之外,還有茄芰仔(茶貨打袋)、手褲(手套)、蒲團(坐墊)、煙盒等,藺織品因為手工繁複,故所費不貲。在當時,成了一種身分地位的象徵。而在逐漸加入各式花樣巧思後,更演變成富貴階級之間的送禮首選。
男尊女不卑,藺草帶來的社會文化變革
在那個「古早古早」年代,男尊女卑的觀念非常普遍,唯獨苑裡是個例外。因為藺草帶來的高收入,苑裡的婦女在家編織,為家庭帶來極大的收入,也改變了苑裡婦女的地位。同時,這樣的手法都是由母傳女,也象徵了一種地方的經濟文化傳承。
不管是從事帽、蓆買賣或是代工的婦女來講,都是一種賺錢的利器。由於草蓆的 編織都是由女性來編織的,當時的編織工資高,每日的工資比男性的工資還高; 累積下來的工資,可以養六、七個家庭人的生活,那時有著一種重生女而不重生 男的觀念。 (何素花, 《百年農村副業 ─以苑裡客庄里帽蓆業為研究中心》 ,2014)
此外,藺草也帶起一個獨特的地方產業鏈,有種藺草的、有收藺草的,有加工的、有販售的,整個苑裡鎮,因為藺草而蓬勃,因為藺草而繁忙。
藺織產業的起落,到寥寥無幾
隨著戰爭、工業化、塑膠製品的出現,藺草編織逐漸沒落。
二次大戰期間,因國際航線斷絕,外銷停頓,僅有賣向日本,但因戰爭,也沒有以前的買氣。直到民國三十四年後,主要市場由日本擴及到中國各重要城市,更成為上海高級旅館最高級的寢具配件,而草帽也成為當時最時尚的隨身物品之一。民國四十年前後,在地人鄒靖女士在當時由蔣宋美齡女士所創辦的婦聯會推動下,爭取全省各中學學生均統一配戴省產的草帽,稱為童軍帽,使帽蓆產業再起榮景。
但這樣的一度繁華,直到1971年後,曾經編織藺草的女性都選擇進入了更高薪的工廠而沒落。到了現在,少數還會編織的,只剩下那些高齡的阿嬤’了。
保存一點曾經的光
二十多年後,藺草工藝復興的聲浪才逐漸響起。民國八十幾年,在地有小學開始開設藺草編織課程;也有地方人士籌組文化協會舉辦推廣活動,因而有了傳承的新契機。爾後,農會、各里的社區發展協會、學會⋯⋯等組織,紛紛為復興產業投入許多努力。
「苑裡藺草」重新喚醒當地人的記憶,與凝聚了在地情感。藺草也因此漸漸地從苑裡推廣到台灣各地,更有年輕人加入,各式的創意藺編產品與新穎的設計也開始出現。
在追求環保、質感的現代,藺草編織,似乎又再回到人們的生活。
看著藺草文化館內的各式藺編生活用品,以及當地阿嬤的巧手,不禁讚嘆這樣看似平凡的事物,所創造的無限可能。在吹起「懷舊風」的現今,或許,苑裡曾經的繁華,也能再現也不一定。
走到苑裡那名聲響亮的「天下路」老街,卻不見一絲繁華,只有寧靜如平凡街道的空寂。但這裡,仍舊充滿了生命力,充滿了那延續過去,展望未來的生機。
像是老街上的「藺子」,就是由在地青年返鄉,所打造出的「潮牌」。用最傳統的工藝,呈現出最有流行的質感,這是藺子為苑裡所帶來的變化。
繼續往老街後段走去,可以看見當時的「帽蓆店」,其中一家除了紅磚屋瓦,整個工廠大到綿延一條巷子,可見當時藺草為這裏帶來多大的輝煌。
或許過去的繁華因為人力、技術問題無法再現,但這樣獨特的地方產業文化,卻因為一群人的努力,而不斷保留、延續,甚至發揚。
走過藺草文化館、走過天下路老街,走過苑裡,戴上那精心編織,帶有香氣的藺草帽,我所感受到了,不只是美感,還有那個小鎮曾經走向世界的輝煌,以及一群在地人士對於家鄉那滿滿的驕傲與情感。
*採訪隨筆,工作出訪,總會聽到一些有趣故事,看到一些難忘的東西。既然沒有用在工作上,不如就記錄在我自己的網站吧!
苑裡藺草文化館
- 地址:苗栗縣苑裡鎮山腳里灣麗路99號
-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9:00-17:00(週一休館)
- 預約電話:037741319
天下路老街
- 地址:苗栗縣苑裡鎮中山路133號
參考來源:
眼底城事─藺草的故鄉—苗栗苑裡
台灣藺草學會
職人,愛上了一個不悔的工作。苑裡藺草工藝 廖怡雅
何素花, 《百年農村副業 ─以苑裡客庄里帽蓆業為研究中心》 ,2014
苑裡親身走訪
=================================
看更多角落故事:
劫後新生:陷落的國土與口湖成龍村的高腳屋
紀州庵文學森林│河畔的一片留白,用綠林、老屋還有文學,滋養一段台灣小歷史
==================================
看時事、聽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吧!→ 一起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