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聊到一半,對方說的某句話,似乎也曾說過,甚至也是發生在這個地方;又或者突然在某一個瞬間,好像以前也看過相同情景,做過相同的事,說過相同的話。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感受呢?
恭喜你,你經歷了一次Déjà vu!
什麼?Déjà vu?這是什麼語言?
所謂Déjà vu,是法文「已經見過、似曾相似」的意思,他的中文名詞叫做「既視感」。到底既視感從何而來?這是不是代表我有著前世的記憶?或著陷入了如《全面啟動》中的無限夢迴而渾然不知呢?
轉動你的陀螺(?),本次Quartz每週一詞,就讓我們認識這個神秘到讓人以為有超能力的感受吧!
再一次,說你好

變動的油價觸發投資者的風險規避反應;北愛爾蘭的命運在英國脫歐後面臨熟悉的歷史進程。而且,誰知道有多少次美國民主黨想要讓川普彈劾下台?
我們經歷過這些事件,又獲著更精準地說,是否經歷過與之前同樣的事件進程?
新聞的不斷循環或許正是一種 déjà vu(既視感,法文「已經見過」),這種有力而神秘的感受,讓人感覺當下的經驗,在以前的某時某刻也曾經。一名學者曾如此貼切的描述既視感:「在缺乏回憶的情況下感覺到熟悉。」既視感是常態而非病態的存在,但仍與大眾普遍的經驗相去很遠很遠。
既視感常發生在特定情況下的某些人。如果你比較年輕、比較疲憊;受過高等教育,在你的政治傾向更傾向自由派;有低血糖,受癲癇所苦;或是看了許多電影、很常去旅行,你更可能有更多既視感的經驗。
既視感從何而來?它為何而存在?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數據看既視感
大約2/3成的全球人口有過既視感的經驗。
8到9歲 擁有典型既視感經驗的最小年紀。
30組 合乎情理的科學解釋,指出為何腦袋會產生既視感。
32% 對於每年做出超過四次以上旅行的人們既視感發生率,相比於其他從不進行旅遊活動的人們,影響既視感的發生率只有11%。
10到30秒 典型的既視感持續時間
36 種既視感類型
既視感從何而來?

當今學者指出既視感的兩個主要成因:一是無意識的腦袋活動,既視感研究者Anne Cleary稱之「細胞裡的失靈」,另一原因是部分的記憶補償,讓當下的情況看似熟悉。
或許你曾遇過類似你曾於電影看過的場景。或許你曾於一個空間,有著與先前所到訪過空間的類似格局。最奇特的是,你曾體驗過與先前完全相同的情境,並快快地忘記。
在既視感發生的期間,腦袋怎麼了?它可能正在進行一個雙重運作的過程,也就是面臨一種可能的當下,兩套認知的過程同時發生。
一則《紐約客》的文章曾解釋反覆的既視感現象:「請想像有兩頭的錄放機,一頭記錄記憶而另一頭倒帶它。如果腦袋在倒帶撥放的同時一邊紀錄,當下可能會感受類似一種回憶。」當你感到心煩意亂、疲憊,或是飢餓,你流動不止的知覺可能會被分流。你可能會有一隻慣用眼比起另一隻眼暫時地傳遞較快的訊息到你的腦袋。
科學記者David Robson認為,如果記憶的目的不再於保存過去而是幫助人們指向下一步怎麼走,既視感的預知感受能幫助我們面對真實的未來處境。另一種對於既視感的理論,便指出這樣的感受是腦袋對於記憶錯誤檢測的後果。
既視感常是一種突如其來的預感─你知道下一步會很明確地發生什麼。Anne Cleary也做過相關實驗,但很抱歉,結果是既視感無法讓你有洞察力,能預知未來。
既視感簡史

400: 哲學家、主教聖奧古斯丁稱這種現象是“falsae memoriae.”(記憶力失落)。
1829: 小說家華特·司各特在他的日記上寫道「被一種『前世』的感受所影響」,這種模糊的概念以前未曾提及。
1849: 狄更斯在《塊肉餘生錄》一書中提到這種感受。
1876: 法國哲學家Émile Boirac 寫到 “le sensastion du déjà vu”一詞。
1880: 英國神經學家 John Hughlings Jackson 使用「睡夢狀態」(dreamy states)形容包括既視感在內的一系列現象。
1896: 神經學家F.L. Arnaud提議應該使用如「記憶錯誤」( paramnesia) 和「錯誤認別」( false recognition )去定義既視感這名詞。
1904: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對於既視感如此做結論:「相當於記憶無意識的幻想」
1951: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認為既視感是「也能於清醒狀態發生的預知夢」,是「來自久遠的已知」,人類集體記憶的傳續。
1983:學者 Vernon Neppe 為既視感提供了最近代的定義:「任何主觀地呈現出不確定過去的當下莫名印象之經驗。」(“any subjectively inappropriate impression of the present experience with an undefined past.”)
=============================
更多Quartz每週一詞:
Quartz每週一詞│表情符號 Emoji
Quartz每週一詞:如水的李小龍(與香港人)
Quartz每週一詞系列,翻譯自財經新媒體Quartz的電子報Quartz Obsession,讓人認識各種新鮮、流行的詞彙背後的故事。
=============================
看時事、聽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吧!→ 一起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