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台北│追尋民族文化的燦爛時光─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位在錦西街和寧夏路的交叉口,有座外觀古典的建築,讓人會以為是哪個過去的旅店還是商場。然而,他事實上是日本時代的「台北北警察署」,許多當年的台籍知識份子曾被關押於此。

直到現今,他做為一個古蹟的身分,重設為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展現的並非只有殖民時期的壓迫,而是更多當時的反抗,當時的台灣人,如何開啟新文化運動,打造屬於「台灣人」的民族文化之燦爛時光

(因相機拿去維修,本文圖片皆用手機拍攝,畫質略有降低,請見諒)

IMG_8529

走過這棟建築,很難不被他方正的格局與鵝黃的色調所吸引。然而,這個看似迷人的恢弘建築,卻是日本時代關押反抗者的所在,更是後來民國時期刑警總隊辦公處與關押政治犯的重點機構。

IMG_8531

在歷經流變後,民主化的現今,這裡成了紀念反抗者的勇氣與行動的所在─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IMG_8532

走進紀念館,看到當年士人為了「啟蒙」而四處奔波的情況。

IMG_8533

在紀念館一樓,有著「黃金年代的光與影」常設展,梳理台灣新文化運動的進程與精神。此外,這裡也保留著當年的牢房。二樓則是特展區域。

黃金年代的光與影 常設展

IMG_8535

從台灣第一座台灣人設立的中學「台中中學校」開始,再到台灣同化會的催生,開啟了台灣新文化運動的濫觴。

IMG_8536

醫師蔣渭水是台灣新文化運動的精神指標,他當年為台灣開出的《臨床講義》(診斷書),我在歷史課本看過後就難以忘記。(臨床講義全文請點此)

個人認為,這份臨床講義,當時所下的「藥方」,仍還沒幫台灣的病治好。目前我們仍在痊癒中。

IMG_8537

不同於歷史課本的平面圖文,新文化運動常設展有著很多有趣的互動裝置與吸睛的排版,像這就用一張表完整的陳述了台灣新文化運動的編年史。其中「白色」代表著運動當中知識份子積極正面的紀事,「黑色」則是運動當中遭受到政府打壓的紀事。「橘色」代表著在光與影當中,世界上正在發生的大事。

IMG_8538

當時許多歷史文件在這得以看見。如「台灣民眾黨」的入黨申請書。(不是現在那個)

IMG_8539

所謂台灣民眾黨,是台灣第一個合法的政黨,在1927年成立。

這是因為台灣文化協會面臨到路線分裂問題,所以林獻堂、蔡培火、謝春木與蔣渭水等人退出文協運作,而成立此黨。

蔣渭水在1928年曾經替民眾黨設計「黨旗」,該旗幟的原型是參考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的理念調整而成。1930年初,民眾黨曾經發送一封英文電報到國際聯盟抗議臺灣總督府的鴉片吸食政策,引發了國際聯盟注意,國聯甚至派員來臺灣調查,此事讓總督府相當難堪。同年年底,霧社事件爆發。該事件是臺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原住民反抗活動。臺灣民眾黨再次發送電報給帝國議會的貴族院、內閣總理大臣與拓務大臣,表達對臺灣總督府失敗的不滿。接連兩次的抗議,讓總督府終於無法忍耐,於隔年年初下令將臺灣民眾黨解散。

曇花一現的政黨,卻影響著台灣的政治社會進程,直到現在。

IMG_8540

而除了台灣民眾黨相關文物,這裡也保存著當年的讀物如最知名的《台灣民報》。當時這份報紙可說是知識份子人人必讀,其編輯群也相當厲害,像是如新文學旗手張我軍、醫生兼小說家賴和、文學家楊雲萍、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等人。

然而,台灣民報因為有不少對政府批判的論述,也面臨相關的審查。在後面的展品中,昭和某年某月某日的報導上有著「塗黑」的痕跡。這是臺灣總督府「檢閱」制度下的產物。警方會將反動或引起臺灣獨立思潮之虞的報導刪除。

直到日本發動戰爭後,這份影響一時的報紙最終面臨沒落命運。

IMG_8541

雖然政治社會運動在派系分裂及各種壓力下,於1930年代逐漸失去力道,但台灣文化意識的連續性並沒因此中斷。

牆上這些雜誌,是日治時期知識份子創作的結晶。許多人一度以為這些雜誌全由臺灣人所創辦。實際上,包含《臺灣文學》就是由中山侑與張文環、陳逸松與王井泉合創。《媽祖》與《文藝臺灣》分別是由西川滿創立與主導。在看這些雜誌的同時,不能忽略當時替臺灣保留文化的在臺日人。

IMG_8542

這台機器讓人能夠一窺當時各領域重要人物的故事。

IMG_8545

在進入常設展區旁迴廊前的入口前邊,有著當年蔡培火作詞作曲的《咱台灣》,於1929年成曲。後來於1933年至1934年期間,由古倫美亞唱片灌製並發行。

這首歌裡面提及台灣的歷史、自然、地理特色等,可謂當年的「民間國歌」之一。

IMG_8546

在常設展區的一個小房間裡,有著專門講述當年「治警事件」的悲慘。拿起話筒,我們可以聽到那些人在法庭的辯詞。

1923年1月,石煥長向臺北北警察署提出「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的申請,但遭到警方拒絕。他們因而轉往東京,改向早稻田警察署申請,並在同年2月21日在《臺灣》雜誌社召開成立大會。

但眾人結束第三次請願運動,籌備第四次請願之際,臺灣總督府在12月26日卻發動行動,牽連者達99人。該事件之後進入訴訟程序,被學者稱為「臺灣史上最初的政治裁判事件」與「臺灣民族運動史上最初的法庭抗爭」。

治警事件中,最後有十八人遭到當時司法機關起訴。其中蔣渭水、蔡培火被判四個月徒刑;蔡惠如等被判三個月徒刑;林篤勳等共六人被判罰金100圓;無罪者則有吳海水等。根據判刑的三種不同結果,分別以不同顏色標示。黃色代表無罪,藍色表示被處以罰金者。紅色則為實際上判處有期徒刑者。

IMG_8547

另外有一空間呈現了這棟古蹟的特色與修復記事。

走入苦牢

IMG_8550

展間的寬大明亮,紀念館的溫和氣氛,都讓人忘了這是曾經的警署,曾經關押人犯的地方。

在一樓的角落,仍然保留著當時的牢獄,你甚至可以走進牢內感受。

此處從1933年設立以來,一直到戰後刑警總隊時期,均是用來審問犯人刑求犯人之處。在前往拘留室旁邊,有幾句不知道何人所寫的詩句。「臭狗辦事真不明,若得中國來伐戰,臭狗滅亡定不遠」,可見寫於日本時代。

而這裡的環形拘留室,是依英國哲學家傑里米·邊沁於1785年提出的想法所設計的方式。這種設計只需要一位管理員,就能夠看見獄中所有犯人的行為。

此外,這裡還有座水牢設施,是最為「矚目」,牢內最低至最高處僅120餘公分,人犯進入後無法立身。不過這裡沒留下當時任何關於水牢刑求的記載,很多事情只能推測。

IMG_8552

走進當時的牢房那,這裡所關押的,並不都只是一些竊盜或是殺生者。而是對於壓迫人民的執政當局,所做出反抗,對於平民百姓,呼籲團結的有志之士。

透過牢房的光影之中,似乎還能看見他們當時憂國憂民的身影…

IMG_8568

走過重重長廊,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種綿延的美感,但對當時的政治犯而言,看到的卻是一片黑暗。

IMG_8553

時間流逝已久,如今已進入了民主自由的年代,再度來到這個地方,回想起當時那些有志之士不畏強權(不論是日本殖民政府或是起初的國民政府),一心為民的身影,不免感到自己是該表現更嚴肅些。

但如今,這個地方作為一個回首過去,注重在那些燦爛的光明的紀念館,或許我們的表情不是要嚴肅,而是心懷感念,便輕鬆自若的微微一笑。在心中對那些為台灣付出時間、心力以及自由的歷史人物說,

如今的我們,越來越好了呢!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寧夏路87號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日09:30-17:30
票價:免費參觀

網站FB

==================================
走訪台北過往記憶:

匆匆台北│萬華糖廍文化園區,在台灣最北糖廠探索台灣甜蜜記憶
匆匆台北│在台北中心地帶穿越古今(中)─華麗氣派的歷史殿堂:國立台灣博物館

==================================

看時事、聽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吧!→ 一起聽故事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