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前一天,還未返鄉的我,在這陰偶有晴的好日子裡,安排了一趟台北小旅行。目的地很簡單,規劃也很簡單,搭上信義線,沿著捷運造訪那些我還沒寫上遊記的地方。像是四四南村、台北植物園。
這一天,台北有一半的人都已經返鄉,剩下的,就是另一半還未返鄉,以及真正的台北人。捷運車廂內、馬路上,人潮少了許多。更加空曠的台北,給人更愜意的感受。
而來到最繁華的信義區,這裡也不見平時的車水馬龍,而是更加安靜的,好像回到信義區還未發展之時,那簡簡單單的過去。
在101大樓、世貿中心附近,就有一座小聚落,保存著那簡簡單單的過去。在這裡,時光彷彿凍結了一般,停留在那平凡且「貧凡」,但快樂得很自然的年代。
初訪四四南村
四四南村目前僅存的屋舍範圍不大,但他的是全台知名的,這,卻是我第一次的造訪。
這裡之所以被稱為四四南村,是因為這裡所居住的都是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的廠工,且位置在當時的兵工廠南方,故而稱之。
1948年,四四南村建立,這不只是一座眷村,還是台北第一座眷村。
如今走在四四南村,當年的眷屬早已不再此地。人去樓空後只有一片寂靜,卻因為對文資保存的日益重視,以及文化產業的興盛,而讓這裡成為另一種「復古又新潮」的地方。
走進四四南村正門,一旁斑駁的牆上有著大大的四四兵工廠場徽,這是當年中央修械所的後身,並在戰爭時期,輾轉流連,最後隨著國府遷來台灣。
我們會欣羨那種「棋盤式」規劃的市街井然有序,其實四四南村,也不惶多讓。
採用「魚骨」架構配置的四四南村,狹小的巷弄,與整齊的家戶,讓人們很容易辨別方位,並且拉近鄰里距離。這些屋子全為一層樓斜屋頂的連棟式住宅,若是能夠空拍看去,這個「中華民國美學」,並不如人們對於這名詞的想像,缺乏美感,反而因整齊劃一,有了美觀。
要認識四四南村過去的生活,走進中間的這棟眷村展示館,便能走進光陰的故事。
光陰的故事
從眷村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故事說起,再談到眷村的日常,我們可以看到,那並不是富麗堂皇,而是有限資源下的簡單純樸。主要是因為,四四南村的人口組成以技工、廠工眷屬為主,他們並沒有軍職。相較於另外一座以消失的「四四西村」以軍官為主的組成,四四南村的人們更「貼地」,生活平凡的我們很能同感。
當年的四四南村,每一間房屋都是「暫時」居住的考量,每戶約三到四坪房屋隔間空間,非常狹小。但這個暫時一過就過幾十年,隨著眷村人口多了,就只能在整體眷村有限空間內,往外、往上加建。
也因為鄰里關係緊密,都「眷」在一塊的緣故,四四南村更像個超級大家庭。
以眷村第二代來說,他們都是從兵工廠興建的四四附幼讀起,自小就是同學,加上國小階段也是進入兵工廠建設的四四附小,故眷村裡的孩子幾乎全都互相認識。甚至出生時因為大家通常是一起去報戶口,所以孩子們的身分證字號多半是連號。
而要讓眷村孩子們回憶起過往,那些眷村食物,不論是麵、水餃,不只是美味,更是記憶的味道。
(很有趣的,那些外省人帶來了外省菜色外,也創造了「台灣的外省菜」,如會館內介紹的「五更腸旺」,這道知名的川菜料理,其實是台灣發明的。)
在屋頂掛著的這隻長四十四節,每節有一公尺的「四四巨龍」(現在看到的是縮小版),龐大的讓我們難以想像,不只是四四兵工廠所打造出過年娛樂的表演用具,更是四四南村的精神象徵,象徵著縱使環境貧困,精神卻一點不匱乏。
牆上的四四兵工廠廠歌,如果是當年的老廠工,看到這歌詞,想必是滿滿回憶,並在孔武有力的歌聲中,道盡了艱辛與溫馨的眷村回憶。
圖/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四四南村保存區公共空間環境改造計畫:總結報告》,2000 年,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四四兵工廠與四四南村,幾乎是共生共存。除了四四南村的幼稚園、小學是由兵工廠所建立,早期這些學校教職員的薪水、水電費皆由兵工廠支付,而學校老師當中也不乏兵工廠的眷屬。
四四兵工廠的遷徙史,其實正是一段政爭下的流連史,當年的戰亂隔閡了本該在一起的人們,而就此改變了台海的關係與命運。
復古新潮流
走出光陰,來到由老宅改建的「好丘」旁,這已經成為四四南村代表地標的店家,讓過往成為一種新鮮。我們也在這樣漫步於歷史的小旅行中,發現了某些我們所忽視的,平凡的美好。
我們所忽視的風景太多,像是這個碉堡,現在被埋沒在村落一角。從未被使用過的它,成了眷村孩子們的捉迷藏聖地。
四四南村不大,但故事很遠、很長。漫步在這座井然有序的眷村中,我發現繁華都市中靜止的光陰,並從中體驗到過去,或許物質生活不若現今,但簡單而美好的日常。
更多台北遊記
紀州庵文學森林│河畔的一片留白,用綠林、老屋還有文學,滋養一段台灣小歷史
匆匆台北│台北機廠,走入城市中最大工業秘境,發現停駛過去裡,蓄勢待發的未來!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吧!→ 一起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