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寫關於台灣東南部的遊記彙整時,我發現許多奇特的行政區域劃分現象:屬於某一個鄉鎮的某個村落,它的位置卻是在另一個鄉鎮裡。
就像台東縣金峰鄉的這兩個村里,離金峰鄉的位置有段距離,並且自成一格的出現在別的鄉鎮:
這樣的現象,叫做「飛地」(exclave)。在世界上有一些國家,存在著自己的領土部分位於他國國境內,與主要領土不相連,我們就可以說,這塊領土是這個國家的(外)飛地。(另外還有一個內飛地(enclave)的概念,意指某個國家境內有塊土地,其主權屬於另外一個國家,則該地區稱為此國家的內飛地。
這是非常有趣的歷史及國際政治結果,而通常在飛地境內的人們,也有著獨特的文化現象。
這樣的事情,移到一個國家境內不同行政區之間,也能類比。
台灣有哪些地方有飛地?為什麼?

台灣自己國內的行政區劃,就有著不少飛地的存在,他們的成因如下:
●因為政令要求
台中南屯區春安里
被春社里包起來的春安里(如圖),原屬於春社里境內,早期舊地名亦稱「番社腳」。此地區因嶺東商工、嶺東科技大學相繼建立,軍眷村陸續興建,也帶動民間集聚於此,一時人口住戶大增,故在春社里內另新設一春安里,以便日後政令宣導等工作。此里多屬眷村,設有一所春安國民小學,學生多為眷村子弟。
台東金峰鄉正興村
金峰鄉正興村是因為政府為改善原住民生活,於民國43年,將原處於太麻里溪上游深山內交通不便的介達村與比魯村遷到太麻里鄉的平地,村址位於太麻里鄉大王村的西南端與泰和村接壞處,曾是太麻里加拉班社的舊址,後兩村合併為介比村,在民國62年改名正興村。
高雄桃源區建山里
民國93年建山里周圍的原保地,因為當時高雄縣政府規劃興建纜車,將這些土地改劃為六龜區,因此建山里成為唯一沒有與桃源區相連的里。(延伸閱讀:原住民文化事業基金會/高市議會總質詢 議員盼建山里還桃源區)
屏東瑪家鄉三和村
三和村的開發是源自民國42年前後,當時國民政府為改善當地原住民的生活,僱用兵工開墾隘寮溪一塊荒蕪河灘地,土地面積約400公頃。經過土質改良後,才交付予屏東縣政府接管。為了能吸引人口進駐,將霧台、三地門、瑪家等三鄉的原住民族人以鼓勵政策的方式將人口移入。 1967年(民國56年),屏東縣政府將該地劃設為「三和村」,並交由瑪家鄉公所接管。
●因為災害而遷移
新北新店區和平里
光復初期,現在的和平里居民原居住在秀朗橋下新店溪與景美溪交叉口處,原址屬臺北縣景美鎮景仁里溪埔街,為了脫離水患之苦,民國52年自景美遷移至本區現址定居,遷村時有329戶。當時為了居民行的便利而開闢的道路即是民生路。
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
魯凱族的發源地,好茶村,被稱為雲豹的故鄉。
1980年,臺灣省政府經評估後,特地以地形不適居住為由,將好茶村原地的魯凱部落遷村至南隘寮溪、好茶溪交會口東岸一個名為Tulalegele的地方,並結合舊村規劃為屏東縣原住民文化園區重要據點,該地被稱為新好茶,惟新居場所地處偏僻,且為古代魯凱、排灣族的戰場,被視為不祥之地,且仍有土石流威脅及年輕人力外出就業等社會問題。
直到八八風災過後,新好茶再度遷村至瑪家鄉禮納里,成為霧台鄉的飛地,是為新新好茶。而原來的新好茶,已遭滅村,除了位於最高地勢的好茶教會外,全遭掩埋。
屏東縣霧台鄉阿禮村、吉露村
屏東最深山的阿禮村,位在台24線盡頭,八八風災之後全體居民至長治鄉長治百合部落。但部落居民仍熱愛家鄉,仍有堅持居留原地,以及想要回鄉的人。(詳見:台灣光華雜誌/殘破山河冒綠芽)。
此外,吉露部落也因為八八風災造成部落1/3被土石流沖走,部落地基嚴重滑落,因此全村被遷至長治百合永久屋園區內。
屏東三地門鄉大社村
隱藏在深山裡的大社村(達瓦蘭部落)不但是屏東最偏遠的深山社區之一,也是三地門鄉歷史最久的部落。大社村是排灣族ravar群文化的源頭,八八風災後,因部落受創嚴重,大社村民目前遷居至禮納裡(Rinari)部落,延續原鄉文化的命脈。
屏東泰武鄉泰武村
八八風災使泰武部落也受到重創,成為安全堪虞居住地區。歷經多次尋找遷村的基地,最終選定台糖土地赤山段78及79號,經部落族人討論後命名此基地為「吾拉魯滋部落」。
屏東來義鄉新來義部落
來義原鄉部落遭受八八風災所致,造成來義東西部落、義林及大後部落、喜樂發發吾部落(丹林村5-6鄰)原居地因居住環境遭受影響,於相關政府及各方團體研擬,陸續將部落居民移居新來義永久屋基地(現新來義部落,又稱南岸農場)。
●其他原因
嘉義水上鄉下寮村鴿溪寮及下寮
因北回歸線將此地分成兩處。
台東金峰鄉賓茂村
村人隸屬西排灣群,和金崙村之東排灣群不同,因此儘管村子在太麻里鄉內,卻獨立屬金峰山地鄉管轄。
賓茂村是由原本分布在金崙溪上游的「九汶」、「讀古梧」、「近黃」、「甲比澇」等四個排灣族部落遷徙下山後組成,當中最主要的是九汶社,社人的祖先來自屏東瑪家鄉的舊「射鹿」部落,約二五0年前由頭目率眾越過北大武溪抵達知本溪源頭,因為該地為卑南族獵場而繼續往南遷,最後在金崙溪上游的舊賓茂社開墾而居。
屏東枋寮鄉飛地
圖/網路。
原因不詳,鄉公所亦未提及,僅表示有一塊飛地。可能與軍事原因有關。
屏東鹽埔鄉鹽中村
鹽中村被鹽南村分隔成三塊。推測是與舊時聚落劃分有關。
屏東縣東港鎮興漁里
興漁里被盛漁里分隔成兩塊。推測是與舊時聚落劃分有關。(延伸閱讀:自由時報/不合「里」!東港興漁里 竟被他里「分隔兩地」)
看完這些飛地,可以得出幾點特色:
1.不少原因與災害有關─
特別是因為八八風災,不少屏東原住民鄉面臨遷村命運,這件事實為無奈。遷村後或許安全了,卻也面臨傳統文化失根的問題,也有不少族人希望能再回去原本的地方生活。
2.政令影響起爭議─
有些飛地的出現是因為政令影響,有的立意良善沒有遭遇質疑,但有的卻成為政策下的受害者。如高雄桃源區建山里,因此劃分造成資源分配的問題,而起爭議。
3.人文歷史的軌跡─
飛地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呈現了人文歷史的變化軌跡,在台灣的飛地這樣的例子不多,如台中南屯區春安里、台東金峰鄉賓茂村等,值得更深入研究。
4.神秘的存在─
如屏東枋寮的飛地,這種神祕的存在令人嚮往,想一探究竟。也是飛地最迷人的地方。
例外還意外?

飛地的出現,有時是個意外,有時是個例外。不論如何,因為他們特殊的位置,而特別不同。
在地圖上的飛地,那個邊界事實上是無形的,卻深深的框住人們,使之成為一個認同共同體。《地圖之外》的作者,學者Alastair Bonne提到,「邊界的繁多反映著人們的政治選擇、文化選擇分殊多樣的本質。」
雖然這句話主要是針對國家間的分界,但它所談論的,正巧是飛地。
國內的飛地其實是呈現了一段歷史,一種文化,是個值得讓人走進去,發現意外驚喜的例外!
希望有機會,能夠更深入了解這些飛地裡居民的故事,從他們的角度,看看他們怎麼看待自己的歸屬。
更多角落故事請看
與月亮的約定:布農族的板曆Islulusan
太陽又高升:高士神社的前世今生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吧!→ 一起聽故事
最近發現一個飛地, 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民有
官方地圖把它畫到崇德村, 可是門牌是秀林村, 但又和秀林村不相連
研究看看!
讚讚
感覺很有趣!找時間我來看看
讚讚
https://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213830
這本書講了許多飛地的故事,很有趣
讚Liked by 1 person
謝謝你的推薦🙏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