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那麼一個地方,能夠走過百年甚至千年的歷史,同時又能親近自然,讓身體與心靈都得到充沛的養分?
在台北的士林,就有那麼一個地方,而且走來輕鬆無比,找個愜意的假日,來個半日小旅行,得到的,超過千百年的知識。
只要從捷運芝山站下車,沿著指標前行,大約十分鐘內的時間,就能來到這座有著豐富故事的小綠丘─芝山岩。
芝山岩:市區內的遺落森林
位在士林,被大小樓房包夾的芝山岩,雖然連六十公尺高度都不到,卻猶如城市中的聖山一般。從清代起就實行禁伐政策,日本時代亦對這座學堂所在的聖山嚴加保護;進入國民政府初期,這裡則成為軍事重地,使得山上至今仍能保有原始的林木。
芝山岩的故事可以追溯得很遠很遠,實際走上一回,就能穿梭在千萬年之間,並深深著迷於這座小丘的魅力。
惠濟宮─跟著開漳聖王的腳步,走過清日台灣史
芝山岩的主要入口總共有兩處,一是俗稱「百二崁」的長階梯;另一個則是立有牌坊的惠濟宮入口。這一側離捷運站來的方向較近,而且那華麗的牌坊,吸引了每個來往行人的目光。我也有如被什麼深深吸引一般,不自覺地朝著這座廟起行。
從山底到山頂的惠濟宮不過兩百多階曲折和緩的階梯,但沿途不少迷人的人文景致,讓人佇足好一段時間。
順著長長的,兩側掛滿燈籠,有若慶典般的階梯起行,不過幾步,右手邊就能看到第一處人文史蹟─「仙泉」。
在清治初期,械鬥頻繁,尤以泉漳械鬥為最。咸豐年間,數百名被逼上山的漳州人,被泉州人圍困多日,斷水斷糧。某夜,許多山上受困的漳州人夢到開漳聖王告訴他們,「山腰有泉水,可以取此水來喝。明天算起的第五天,大夥合力反攻,必能得勝。」
次日,大家便去尋找這處水源,後來果真找到了這泉口。雖然洞口很小,卻源源不絕。第五天,有充足水源的漳州人展開反攻,而山下的泉州人以為前幾日毫無動靜而鬆懈,一時間被猛烈攻勢趕跑,而逃回艋舺。至此,仙泉聖蹟廣為流傳,這仙水更被稱能醫治百病,使得日日有人排隊取水。
直到昭和8年(1933),有個自作聰明的人,把洞鑿大,結果反而因此不再有水湧出了,只剩下一個有著傳說的空洞…(參考自此)
為了營造仙泉意象,現在這裡的觀音像前,仍湧著細細水流,後方「洞天福地」下亦有不少神仙雕刻,但史料中的仙跡已不覆,只能供後人藉假造的意象來想像了。
持續往上爬,在兩側石獅的守護下,通過了那座芝山岩隘門。
1825年所造的這座小城門,正是泉漳械鬥最明顯的印記。在清代,士林(當年稱為「八芝蘭」)是漳州移民的新天堂,這座小丘,也因為與漳洲芝山風景相似,而被命名為此。漳州人在士林的生活,總是會受到泉州人的侵擾,這座小丘,正成了漳洲人的最佳避難所。
有關泉漳於芝山岩械鬥的狀況,可見於史料(宜蘭《黃氏族譜》)紀載
「乾隆間,漳、泉分黨亂,漳人多避於八芝蘭林石角之圓山上。泉人環攻之,乘漳人窘時,佯言曰:『凡下山髮辮相紐者,視為平人,皆勿殺。』於是漳人囗囗者,多相紐髮下山,泉人皆殺之。」
然而,百年後,大家早已不再以「唐山祖」的原居地為名,都成了台灣人。也不免讓人唏噓,那時的分類械鬥,多少有點可笑。
通往惠濟宮的路上,每道階梯都標有數字。直到226階,絲毫沒費多少力氣,就已經到達終點。
惠濟宮是間自1752年至今的百年老廟了。合併了原本祭拜觀音的「芝山巖」與祭拜文昌帝君的「文昌祠」,還有祭拜開漳聖王的惠濟宮,而成為一座「複合型」的廟宇。
這座廟宇除了有著泉漳械鬥的過往,也是日本時代的殖民政策印證。1895年7月,全台第一座現代化學堂,芝山巖學堂,在廢棄文昌祠後成立,成為了下一段故事的開始。
從慈惠宮看出去的風景,能夠眺望陽明山、北投一帶,也能眺望士林、劍潭,更遠能看見台北舊城區的新光大樓。但這樣的景色,絕對不如百年前滿地翠綠田野的風景來得美麗。
漫步廟旁,能見到不少石碑,仔細一看,上面刻著的是清代的年號,可見該地歷史久遠。
靜下心來,每座雕像都很精美,很有故事。看到龍龜,就想到我家中那隻斑龜。如果他長成這副模樣,為了保護自己的手,應該是不敢把他抓起來了…(追蹤「鳳梨酥」,看見烏龜的慢生活)
環山步道、石頭公,大自然的力與美
離開慈惠宮後,順著「石頭公步道」持續漫行,自此開始有不少分岔,但每條路都有值得一看的風景,沿路也有不少解說牌,從自然生態到人文史蹟,講述得一清二楚。
在這小丘上,仍不時會被大自然的力與美給震撼。明明是市區間的小山,卻好像闖入哪片遺落的魔幻森林,有著巨大而狂野的林木。
沿途,也會遇到軍事管制時期留下來的崗哨、碉堡遺跡。這類遺跡在台北的許多山上都可見,特別是在士林,當時的最高權力中樞。
若干年後,人類的侵擾又被自然反撲,破敗的軍事遺跡逐漸被綠色植物所佔據,所淹沒。
繼續沿著「石頭公步道」走,沒有很久,就下了山,來到「石頭公」廟。
其實比起人物崇拜,我對這種自然崇拜更感興趣,因為那是最原始的,對大地最初的敬畏。
所謂石頭公,是指五大巨石,「石筆、石紙、石硯、石墨及石印」,當時,士林乃至於內湖一代的居民都會到石頭公祈求平安,將紅絲線串銅錢,希望孩子平安長大。
現在要看到石頭公本尊,就位於石頭公廟小廟後,有巨石及石筆、石紙;另外廟前則有石墨、石硯。
或許,石頭本身並沒有任何靈力,但是對於信仰的虔誠,所帶來的安定與療癒,更是能有所靈驗的原因。
芝山生態綠園:回到千年前,聆聽鳥鳴
朝著聯合醫院的方向,沿著公園內的步道繼續走,接續來到了芝山生態綠園。這一塊區域原為軍事情報局彈藥庫,2002年後由台北市野鳥協會接手,打造成全台灣第一座文化生態公園。
這裡面積雖不大,入園需要50園門票,但絕對值得。
走進園區內,眼前的大榕樹似乎見證的自然無限的生機,看著看著也莫名地感到愉悅。想想這樣一棵樹上,從樹頂到樹根,就是一個豐富的生態系。
在園區內最迷人的看點有二,一是展示館、一是得得之家。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內的展示館,空間不大,但知識量很豐富。讓人看見千年前的芝山岩文化到附近的生態環境。
綠園所在的地區,正是芝山岩文化遺址的所在地。據考古學家推測,這個文化層年代約在西元前3600年至3000年之間。從此處出土了拿來當農具的石器,陶器和骨角器,以及罕見的掘棍與裝飾品。而這裡也挖掘出不少動物食用殘骸,有豬、有鹿、有魚等。
此外,從此處也挖掘出包含了漢人文化(清文化)、植物園文化、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訊塘埔文化與大坌坑文化等一個歷史文化與五個史前文化文化層,為臺灣地區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更是全台灣第一座考古遺址。
由此可見這裡從千年前,就是很有故事的地方。
不過比起考古文化層,更令我著迷的就是那些生態知識了。在展示館內有詳細介紹著各類出現在芝山岩的鳥類,以及那些受傷的鳥類,被帶回來這裡治養,死後成為標本(展示在展館內)的歷程。原來,在我們看來都一樣的鳥,每一隻,都很有故事。
而要見到那些在養傷中的特殊鳥類,就在一旁的傷鳥救治中心─得得之家內。
會取名為得得之家,正是一隻受傷的領角鴞,在好心人士的收養救治下所取的名稱。在這裡能夠見到各式特色鳥類,像是領角鴞、黑冠麻鷺(大笨鳥)或是臺灣藍鵲等。
這些鳥類,似乎都對人類充滿好奇。我一走近籠子,都會飛近叫個不停。認真聽牠們的叫聲,才發現如此的清脆迷人。
你有沒有認真聽過鳥鳴?我想大部分人都沒有。我在這停留很久,認真看著牠們飛翔的姿態、聽著牠們的響亮叫聲,不知不覺間,感到一陣心靈的療癒,或許正是那清脆的鳥囀聲吧!
偶然間,抬起頭,竟看見好幾隻鳥就在籠子外,牠們靜靜地待著,那臺灣藍鵲迷人的姿態,成了我這趟旅行最難忘的身影。
歷史流轉與不轉:學務官僚遇難碑、雨農閱覽室
離開生態綠園後,走回山上,順著步道走到了當年芝山岩神社的所在地。
當時,那些民眾被殖民政府稱為土匪,而被害的教師成了悲劇英雄。
臺灣全島,歸我版圖,革故鼎新,聲教為先,正五位楫取道明等六人,帶學務,派八芝蘭士林街,專從其事,會土匪蜂起,道明等死之。時明治廿九年一月一日也。內閣總理大臣大勳位侯爵伊藤博文書
在離開這座充滿故事的小丘前,我到了百二崁旁的舊砲台,當年的相關設施早已拆除,只剩空空的基座。然而更引起我興趣的,是一旁樹林對於「八芝蘭」的介紹,這種台灣特有的竹子,反而逐漸消失。介紹文上呼籲,不要讓稱為八芝蘭的這裡,荒謬的沒有八芝蘭,心頭很震撼。
下午一點半左右,我沿著百二崁離開芝山岩,到了最底層時回頭一看,卻看也看不見盡頭。但「仰之彌高」的,再也不是那些人為的神話,而是這座都市中難得的綠色山林….
芝山岩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至誠路一段285號
士林住宿推薦→Agoda、Booking.com
更多台北遊記
匆匆台北│四四南村,靜止在繁華之都的光陰故事
匆匆台北│景美仙跡岩,輕輕鬆鬆登頂尋覓仙跡!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吧!→ 一起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