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心推薦│《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用地名,重新認識這片土地的故事!

你知道台灣的地名有五六七八堵,但為什麼接續有一二三四堵嗎?
你知道為什麼「竹圍」這地名在全台灣很多嗎?
為什麼花蓮那麼多日式地名?
為什麼打狗要改叫高雄、艋舺要改叫萬華?
所謂的「正港」「台灣」又在哪裡呢?

基隆、木柵、汐止、中壢….台灣有著各式各樣的地名,有些可以淺顯的望文生義,有些則是令人看了百思不得其解。有的名字從遠古時代至今仍就能看見它的痕跡,有的則歷經轉變,成為完全不同的新意,但都藏著一段台灣的曾經,在那默默等著人們去發現。

想要了解地名背後的故事,發現一段沒被注意的台灣史,認識自己的家鄉,就一定要看看這本《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

渴望一個自己的地名

P1120023
(本書附有許多古地圖,讓人能一邊對照,一邊看著地名的故事)

進入民國時代,台灣的地名多了許多八股而與該地毫無關聯的名稱,像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光復、中正…等,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用得很習慣,但也因此忽視掉了當地背後的一段曾經。本書的作者陸傳傑,就是一名不甘於地名如此的「標準化」、「制式化」,而渴求「一個自己的地名」的人,透過實地走訪、文獻考據,作者抽絲剝繭挖出台灣古地名背後的故事。

曾在大地地理雜誌任職總編輯的陸傳傑,是個澎湖出生的外省後代。在本書一開始,他便從自身家鄉─澎湖談起,認真的考據澎湖老一輩口中的「紅毛城」,甚至大膽挑戰中研院院士的論點,判定紅毛城的身世與院士所稱的並不相同。這,並非是為了戰勝他,也不是信口雌黃,陸傳傑說這是因為:

出於愛鄉人的一片眷戀故土之情

圖說、異說,挖掘新寶藏

P1120024
(有些古地圖是全彩的,也會有不少史料照片)

這本書極具特色與可貴的地方有兩點,一是本書充滿著大量的古地圖,讓人們可以一邊閱讀地名的故事,一邊對照著當時的世界。另一個是作者並不全然照用古人或是大師的解釋,常常會在自己的抽絲剝繭中發現了地名的真實意義。

就拿日本時代的著名研究者安倍明義(Abe Akiyoshi)來說,他廣受引用的《台灣的地名研究》中,針對七堵的「堵」,安倍解釋為「土垣」是當時為了防範原住民而建立的。但作者以詳細的推敲與考據,推翻這樣的論點,認為是因為河曲地形上的小山,在台語中以「堵」類比為如一堵牆擋在河道上,才有此稱呼。此外,他更延伸探究了冬山河一代的「堵」又是不一樣情況的產物,反而可能是客家人對「肚」稱呼的轉音。

看著作者的論述,對照古今地圖,讓我們對於這些習以為常的地名,再度地有了許多新發現。

地名不只是地理,更是一段消失的文化蹤跡

P1120014
(書中附有各式各樣的古地圖)

台灣許多地方的名字,最初都是源於原住民對他的稱呼。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篇幅不小的原住民史料,發現那些已然銷聲匿跡的平埔族故事。

一如因平埔族內部矛盾而分散於東西兩地的地名「阿里史」,或是臺北盆地的前名「大加蚋」、「凱達格蘭」,還是神秘的地名「番婆」,或是平埔族地名高度集中於埔里的現象等,作者的深加考據,讓我們發覺一段在漢人文化的高度優勢下,逐漸被消失的平埔族故事與歷史,更看見了原住民族受迫於漢人的悲慘過往。

在現今這個族群意識已經越來越淡化的年代,我們更應該看看像這本書一樣的著作,以「台灣人」的身分重新去探究那些曾經,認識那些過去的足跡,進而保存這些故事,還給地方一個最真切的原貌。

透過地名,看見台灣吧!

P1120025
(更特別的,是本書會詳列所有相關地名的位置,說不定你從小到大熟悉的地方,正是這樣有故事的地方)

台灣比起世界上許多國家來說,其實很小很小。但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產生許多可以說上很久很久的故事。想要看見台灣,除了實地走訪那些大山大海,透過與在地人的對話發現故事,也可以藉由地圖上最顯眼的標誌─地名,來認識一段隱藏的過去。

看過《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就像坐上時光機,跟著作者的考據穿越時空,看見當年那個地方的悲歡離合;也像走進任意門,跟著作者的文字們環遊台灣,發現各地獨到的人文風景。

地名,就像一把鑰匙,讓我們打開歷史的大門,發現在地的故事吧!

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二版),2019,陸傳傑,遠足文化

更多書心推薦

書心推薦│《哈佛最熱門的國際關係課》,知往鑑來,認識世界!
書心推薦│《臺灣歷史圖說》,以豐富圖畫引領一段臺灣歷史的再思考之旅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吧!→ 一起聽故事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