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各地都有「老街」,有的已經商業化成為另一種型態的夜市,有的則保持原始風貌遺世而獨立,有的,正如南港的「中南街」,隱身於都市之中,沒有特別的指標,卻有著長遠的故事。
南港第一街
受到研究中南街作為論文的朋友啟發,在第一次造訪南港這個對我來說全然陌生的地方時,便選擇以這條街做為一個主要的目的地。
中南街可以說是南港第一街,但如「台北第一街」的貴陽街一樣,明明有著顯赫的過去,卻看似平凡無奇,地方政府也沒有對此特別做出觀光指引。
中南街的起跡可以追溯至1905年,日本人新設了南港火車站,使得這條街開始興盛起來,因為與南港街垂直,又被稱為「橫街」。
但如今,走在這條街上,除了為求便利轉入的車流,這裡安靜、隱密,看似十分平淡。
隱藏的老線索
中南街大致上可以分成四段,由中南街123巷、忠孝東路與市民大道來劃分,每段之間其實也不長,但不知怎地,或許是因為他久遠的歷史,感覺走起來比實際上還長。
在只有依靠先前一點網路文章下,我走在東南街,缺乏任何介紹與標示,說實在很難去指出那戶哪屋的過往。僅能盡量從一些比較舊型的建物中,試圖去發現一些什麼。
就這樣,我從中南街起頭匆匆掠過,走過中南街123巷後來到第二段的中南街,這段也是從外頭車子駛入最多的路線,免不得左閃右躲,試圖在不被干擾的情況下好好欣賞這條老街。
而在第二段的起頭,一間不起眼的雜貨店旁,我便看見了或許能代表中南街「古老」的一面。
那個紅磚木窗的老屋,大門緊閉,但看的出來年代很久遠。
從網路上文章看到,這間可能是從日治時期就存在的老屋「周厝」,一旁的雜貨店與之有著親戚關係。但畢竟這還是私人住宅,走過也只能路過。遙想,這條街過去都是這樣的屋子,那種古意十足的樣貌。
繼續走下去,在這裡一棟二樓有著紅磚外牆的建築,也特別引起我的注意。
但也未見任何介紹或說明,從網路上找到的文章,得知過去是間茶行所有,不過隨著時間流逝,也未見茶香。
傳統中的新意
走過藏有老屋的第三段中南街,跨過諾大的忠孝東路後,來到了第二段。
雖然這裡一樣是個看似平凡的街道,但仔細觀看,便能看見一些傳統中的新意。
大門緊閉的乾洗店外頭,是個極有質感的招牌,任誰走過都會停下腳步。或許對我們多數人而言,乾洗店並不是什麼能談很多的職業,是平凡不過的工作,但這塊招牌,似乎顯示了那麼一點不同,我想,這就是設計的魔力吧。
因為這塊招牌,會讓人想要一探究竟,說不定還能發現許多故事,特別是洗衣這件事也有許多大知識呢!(但據了解目前已停業)
除了乾洗店,另外一個有著特色招牌的,是「福信書店」。這間店當時正開著,但我沒有走進去造訪,只是看著這個可愛的招牌發呆了許久。
會有這些特別的招牌,是在2016年台北市界設計之都時,「台北遇見街角設計」的活動計畫之一。
這樣的招牌,帶給了老街區不一樣的魅力。或許有人覺得,這看起來突兀的破壞了古意,但我認為,要是沒有這塊招牌,那這裡就跟其他平凡的街道一樣,這書店就跟其他書店一樣,不會得到人們的注目。
活動過去幾年了,書店的招牌仍然奪目的讓人沉迷,甚至,可以當作一個打卡點吧!
有的新意,則是與老街景做出完美結合。像是這間過市民大道後,中南街首段的義式料理店,就低調但美麗的在老街中大放異彩。
未來中的過去,希望你一直都在
一趟中南街小旅行,在沒人導覽下,很快地就要結束了。過程中我並沒有辦法很深入的了解在地的故事,但確實也看見了過去的影子,在高樓叢林中奮力生存。
特別是在看到街道盡頭,那偌大的,外型極有未來感的南港展覽館,與低矮老舊的中南街屋舍相互映照,更覺得這條街應該不能被遺忘。
所謂老街,不一定是要有什麼華麗的建築,或是很震撼的故事,更不一定要有各種攤商。像中南街這樣平實的「真老街」,正是我們該珍惜的存在。
希望在不斷朝未來邁進的南港區裡,這條象徵著過去的中南街,能一直存在。
*更多有關中南街的故事可以參考我很敬佩的學長地方賊的文章:
[地方 #德成居、中南街、東南街] 偷走科技城旁邊那些遺留的老地方#南港 Nangang Dist / 台北市 Taipei City
以及「中南拌島」這個台大城鄉所同學組織的團隊:臉書連結
更多角落故事
例外還意外?那些台灣境內的飛地
藺香織心:苗栗濱海小鎮走向世界的曾經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吧!→ 一起聽故事
請問這本論文已完成且發表在碩博士論文網站了嗎?
很想仔細研究一下。
讚讚
還沒喔
讚讚
對
讚讚
中南拌島也是很棒的網站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