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七月底,我終於來朝聖這個鐵道迷心中的天堂。
以前常走過北門一帶時,總會對北門捷運站對側這華麗的建築感到好奇。「這究竟是什麼樣的古蹟?」然而,卻不得其門而入。2009年,這棟建築及其附屬設施確立由國立臺灣博物館代管,經歷十多年的修護後,在今年的夏天,這裡終於以「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的名義,正式對外開放!
鐵道迷心中的天堂
要說鐵道部園區是「鐵道迷的天堂」,一點都不為過。這裡在日本時代是台灣鐵道的精神中樞,如今,則轉型為展出一切與鐵道相關事物的博物館。
從北門捷運站2號出口出來的我,一來到地面,對側的「鐵道部」仿站牌裝置藝術,就在那靜靜地展開盛大的歡迎。這個裝置藝術的出現可比鐵道部早上許多,因此有些泛黃。
上頭標示著「鐵道部」,以及有著精緻的模型。而它的前一站,是位在台北萬華的「萬華糖廍」,是早期台灣最北的糖廠所在,而該地曾有著糖鐵小火車在那行駛著。鐵道部的後一站,則是早期的「華山車站」,鄰近現在華山文創園區的位置。
看更多故事:
匆匆台北│萬華糖廍文化園區,在台灣最北糖廠探索台灣甜蜜記憶
轉個彎,沿著清代機器局的石牆遺構,彷彿走過時光隧道般。終於,來到了延平北路一段與忠孝西路交叉口的這座氣派建築前,以一種瞻仰的心態,去望著那迷人的「英國安妮復興式」建築。
這裡,是鐵道部園區的入口。也是鐵道迷天堂的大門。
走進門內,還未購票,就先被氣派的大廳給震撼,而拍個不停。雖然這樣的氣派與台博館本館那種宮廷般的華麗不同,但也是充滿著貴族般的典雅。
看更多故事:
匆匆台北│在台北中心地帶穿越古今(中)─華麗氣派的歷史殿堂:國立台灣博物館
在如飯店接待櫃台般質感的購票處買好票後,一邊看著設計可愛的門票,一邊往展廳前進,難掩心中的興奮之情。
鐵道部園區的主體「鐵道部廳舍」,是個夾角狀的建築,動線很簡單,沿著長廊走,每個房間都是一個展區。一路上,這綠窗白牆的樸質感,成了對這個展館最難忘的記憶。
咱的鐵支路─百年記事
在展覽最開始,當然要從台灣鐵道史談起。由清朝的劉銘傳建設第一條鐵路,到高鐵以至於後來越來越多處的捷運,台灣的交通隨著這些建設,越來越便利,人與人間的距離更加縮短。
在這個展區能看見一些平常看不到的火車文物,像是清代的車票等等。
還有,認識台灣的鐵路發展與經典建設。
其中,最近最具討論度的,是源起於一則網路流傳的假新聞,說新的歷史課本內提到,主導台灣縱貫線鐵路建設,1906年上任鐵道部長的殖民政府官員長谷川謹介,是「台灣鐵道之父」一事。
後來,這則假新聞被查證,那個介紹「台灣鐵道之父」的圖是來自鐵道部園區。不過我這次去看,發現他們已經把這稱號拿掉,把長谷川謹介的介紹做了修正。
有很多懷著大中華民族主義思想的人,不甘一個日本人做台灣的鐵道之父,並認為依照台灣鐵路發展史,這個稱號應該要頒給劉銘傳才對。
確實,劉銘傳是台灣鐵道建設的先驅,雖然它的軌道設計太差,被後來的日本政府打掉重練,但這是無可抹滅的事實。
「台灣鐵道之父」一說,不論是劉銘傳或是長谷川,我都沒有在以前學歷史時看過。但最近在看鐵路相關書籍時,確實有看到內文提到長谷川是「台灣鐵道之父」。
但不論如何,就像所謂的「國父」,其實從來不是只有一個人的成就而去造成一項變革,這些,多是後人為了某些理由(如團結民主性、塑造信仰神話)而創造出的地位罷了。
我尊敬這些「台灣鐵道之父們」,而不是哪位特定的帶頭者。
咱的鐵支路─鐵道路線
既然提到了劉銘傳,想了解它在清朝鋪設的鐵道路線,就可以到旁邊展間看看。
從清代的鐵路圖到現代的路網,這一區讓我們看到台灣的鐵路路線發展與變遷。
其中最有趣也最迷人的,就是那大螢幕下,隨著介紹到不同支線,台灣地形圖上相對應的地點會亮起來的展示。讓人發現,原來除了我們熟悉的集集線、平溪線等支線外,台灣還曾有中和線、新店線等鐵路的存在,也讓人想親自造訪當地,尋找這些消失鐵路留下的痕跡。
火車日常─車票行旅
隨著電子化時代的到來,那些舊式的實體車票越來越少被使用,但也因此更有價值性。
每張車票上所記載的不單只是個起終點的資訊,也是一份情感。可能是出遊的興奮、返鄉的思念、離別的嘆息…
這個展區,讓我們親近火車生活的日常,包含進車站閘門的必要條件─車票。
火車日常─木造車站
除了車票外,承載著旅人的空間─車站,也是火車日常必備的一環。
在鐵道部園區內,有個展區就打造了仿古的木造車站,營造旅人懷舊的情感,彷彿等等就能聽到火車的鳴笛聲,看見舊式的火車呢!
火車日常─產業鐵道
除了一般載客用的鐵道,火車其實肩負著許多經濟功能,甚至國防功能。包含糖業、木業、工業、甚至軍事,都用得到鐵道。我多希望自己有機會能記錄下台灣大大小小的產業鐵道,同時也記錄下一段台灣史。
雖然,目前親眼見過的除了為數不多的糖鐵,以及觀光化的阿里山小火車外,就只有在某些區域等平交道時,無意間掠過,裝著軍事載具的軍用列車而已。
看更多故事:
回嘉作夢│新港鐵路公園追憶甜蜜時光,同場加映新港人氣美食陳氏姊妹蒸餃!
回嘉作夢│蒜頭糖廠,嘉南平原的甜蜜回憶
火車日常─客車
(以上三種客車,你都有看過嗎?)
從蒸汽火車到電車,鐵路上奔跑的鐵道文化靈魂─列車,乘載了多少情感。
在鐵道園區內,我們可以認識到從古至今奔馳在台灣鐵道上的列車,用精美到讓人想問哪裡可以買的模型,以及詳盡的文字解說,來深入鐵道文化。
(國音電碼上是台灣獨有的暗號,那些看似無規則的注音符號,可不是給小朋友讀的,而是代表著車輛用途等資訊)
(早期打著民族統一的想像,也出現在鐵道文化中,從名字到車頭的徽章)
搭上莒光號!
認識了那麼多火車日常,搭上火車是不是又有不一樣的感覺?鐵道部園區內就有著一個區域,讓人模擬搭上最常見的「莒光號」。從列車啟動直到進站,真實的仿彿在鐵道上行駛一樣!(窗外的光影、列車的廣播、行經鐵軌的搖晃與震動,逼真到不行!)
解碼鐵路信息─鐵道建築
逛完一樓貼近的鐵道日常,接著來到二樓,更深度的認識鐵道文化。從扇形車庫等鐵道建築開始,發現鐵路上不一樣的風景。或許下次搭火車時,不會只顧著滑手機了。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看來眼花撩亂的鐵道運行表,不得不佩服起早期鐵路人員的眼力。
(鐵道的建築當然也包含隧道,而這些隧道上的題字,每一個字都是故事)
(鐵道上最迷人的身影除了列車外,應該就是那一座座大橋了,特別是山間的木橋,當列車經過,那畫面美得會留在記憶最深處。)
更多故事請看:
阿里山鐵路消失的片段:那條直衝玉山口,雲端上的東埔線
解碼鐵路信息─信號傳送
除了各式鐵道建築,當然,鐵路上的交通號誌也是讓人很難不注意甚至不得不注意的。這些號誌或許我們都有看過,但真正記得的有多少呢?
現代性時空秩序─鐵道行旅
鐵道部園區內,最受歡迎的就是那還原1970-80年代鐵道部周邊地景的動態模型了!重現出當時台北鐵道週邊的日常印象,而且定時間都會有動態火車模型行駛!
現代性時空秩序─鐵道印記
(日本時代的鐵道旅行地圖!)
鐵道不只是帶來交通上的影響,也促成了旅遊的興盛,以及以鐵道文化為題的文藝創作,在台博館內,那些受鐵道經驗而啟發的衍生作品與文化,都能在此一目了然。
(這樣的鐵道文化中,當然也包含台鐵局的本業─鐵路便當,看著看著都餓了)
回到建築本身
鐵道部園區不只是展演內容精彩,它的建築本身也是。在二樓早年的部長辦公室所在,可以見證到這棟建築不凡的典雅氣質。特別是在有著灰泥雕塑,台灣少見的橢圓形天花板下,更能感受它的不凡。
金庫、模型、消失的記憶
鐵道部園區除了展出豐厚的鐵道文化知識,也保存著許多已經消失,或面臨消失的記憶。像是「金庫區」內,封存著鐵道部修復過程留下的物件與歷史文物。
而週邊的地景也被詳細的以繪畫、模型的方式保存下來。
其中,鐵道部園區內也以不小的空間,展示著現在火車站對側新光三越的那個位置上,過去曾經存在,但毀於台北大空襲的「臺灣鐵道ホテル」(台灣鐵道飯店),令人遙想當年的富麗堂皇。
展區外,滿滿古蹟
離開鐵道部廳舍,在園區內,也是滿滿特色的古蹟。像是當年的食堂、工務室、電源室等。
而這些古蹟,被修復維護得很好,隨手一拍都是美景。
就連當年當作男廁的八角樓,也有著獨特的典雅之美。現在走進去,則成了簡介鐵道部園區內古蹟建築的空間。
更遠一點,這裡的古蹟可以追溯至清朝,當時劉銘傳設立的機器局,還有清代的石板街道,我們依稀能從斷瓦中發現百多年前的生活軌跡。
列車,出發!
這次造訪台博館鐵道部園區,因為較晚到訪,到了後面有點匆忙地看過,以至於還有很多沒有細細品味的,只能待下次再訪的時候去見證了。
這裡是個讓我,還有許許多多鐵道迷期待已久的地方,而實際造訪後,確實也不失所望。那感覺就好像第一次坐上火車前往某地長途旅行,充滿著期待與興奮。
而在旅程的歸途,於列車上,一邊看著窗外的風景,一邊不捨地細數著充實的快樂經歷。
並且期待著,下一次再搭上火車,繼續創造下一份快樂的回憶。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9:30至17:00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網站
走訪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
像宮殿一般的台博館本館
金庫與侏儸紀世界─古生物館
曾經的世界工廠─南門園區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吧!→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開播!→Soundon、soundcloud、Apple podcast搜尋「敘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