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都漫步│跟著「雨都漫步」探險基隆秘境,發現四座砲台背後的百年故事!

隔了一個月後,我又來到了基隆。
雖然比起其他縣市,基隆不算太大,但幾乎處處有故事、處處有特色,這也是我會一來再來的原因。

p1140027

在基隆,有這麼一群人,致力於探索家鄉的故事,從2015年起,帶領人們用不干擾在地的小團體深度旅行,以不同各具特色的主題,認識基隆,改變人們印象中的雨都,也記錄下基隆獨一無二的故事。

他們,是「雨都漫步」。而這一次,我就是為了參與八月份「炮火連天」的主題,又再次造訪雨都。

(在看文字同時,一邊聽故事!

ZOCHA繞雨都,漫步烽火間

p1140105

這場「炮火連天」活動,在下午三點義一路的Zocha租車店集合,因為要造訪好幾座基隆的古砲台,而他們的位置多在山上,沒有機車不便抵達,於是雨都漫步團隊與Zocha租車平台合作,讓旅人能夠輕鬆舒適又道地的感受基隆。

為什麼我會選擇參加參觀古砲台的活動?除了自己的時間剛好能報這場外,也是對於歷史的喜愛,以及好奇這些坐落在基隆的古蹟,背後有著那些故事,而這些故事,通常需要個引路人帶著你發現,所以,就報名了這場小旅行。

來到店裡,看見那隻「雨都漫步傘」就知道走對地方了。雨都漫步這把設計精美的傘,不只是他們的代表物,也是文創商品之一。除了雨傘,還有雨都漫步衫、雙用肩背包等實用又美觀的文創產品,讓人看了都好想入手。

p1140107

ZOCHA租車服務不是我第一次用了,所以不用特別介紹就能上手。ZOCHA是近年新創立的租車服務,它諧音近似於租車的台語,希望能展現出台灣在地化的精神。

在台灣,騎機車不只是種日常,更是獨特的文化,對外國人來說,是最在地化的一種旅遊方式。在2017年,⼀群熱愛騎⾞旅⾏的年輕⼈有感於當前台灣租⾞的環境,而成立了ZOCHA,希望能透過網路與平台的技術提供透明、便捷、安全、保障的租⾞體驗。

透過ZOCHA,人們能夠快速、安全且透明的租到機車, 讓騎⾞旅⾏這間事情變得更簡單更有保障。

想要租到一台Gogoro暢遊基隆,一點都不難,只要在ZOCHA的網站線上註冊(連下載APP都不用!),依照網站說明步驟預約租車,並到點領取即可。

而目前ZOCHA在基隆、台中、彰化、台南、台東、南投等地都有提供租車服務。

想了解更多,可以看我去台中出差時寫的文章→
ZOCHA玩台中!最便捷的新型租車服務X台中景點懶人包

p1140037

租好車後,這次雨都漫步的「雨傘人」Benny給了每人一份雨都漫步的識別貼紙、雨都漫步團隊精心設計的漫步地圖,還有配合最近基隆中元祭的【2020中元不離普‧讓專業的來】活動介紹,以及識別用的布條。

此外,每人都配上一組語音導覽機,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沒聽不清導覽,或是想走遠一點拍照,而錯過導覽了。並且,Benny要大家拿出手機,掃描電子版的講義,沒想到還有講義,也太專業了!這裡面的資訊都是他們深度調查找來的資料,可見雨都漫步團隊多麼用心,想要給大家一個不是走馬看花的旅行。

p1140039

這次參加旅行的含我不過8個人,其中有年輕人也有年紀較大的阿姨,有情侶也有像我這樣的獨旅者,每個人眼中都散發著滿滿的期待。

確認好人都到齊後,把美觀到讓人想帶回家的雨都漫步布條綁上車,就可以出發啦!

漫草中隱藏的過去:頂石閣砲台

p1140043

騎上Gogoro,跟著雨都漫步人穿梭基隆的大街小巷與上下坡間,沒想到首先造訪的第一座砲台,就讓人驚訝不已。
這座被稱為頂石閣砲台的古蹟,隱藏在正濱國中入口側邊的小樓梯下方,被荒煙蔓草所覆蓋,可說是個真正的「秘境」,沒有人帶路,是不會知道這個地方的。

現在隱蔽在荒煙漫草中的頂石閣砲台,其實只剩下地下駐兵的碉堡,由於相關的史料極少,所以可說是基隆最神秘的砲台。

p1140048

可別看現在頂石閣砲台如此的殘敗,在過去,頂石閣砲台可是和仙洞砲台、二砂灣砲台互為犄角,守護基隆港的安全呢!

它的外型有著清代砲台建築的特徵,具有磚造卷拱(入口上方圓弧部分),推測與劉銘傳時期台灣其它地區所建之新式砲台相近,可見其年齡已久。

一邊解說著,Benny一邊要大家打開講義的資料對照。根據日本時代的文獻紀載,此砲台配有3哨兵力,至少有三百人駐紮與此。與現今眼前所見不大的遺跡有所差別,讓人難以想像,但這僅是部分遺跡,因為鄰近的醫院與正濱國中都有擴建需求,這個古砲台不少建築受破壞,當初的原貌以不復見。

所以能容納三百多人,可能是真的有那麼大。Benny說,接著再去對照後面幾個保存較完整的炮台,便能推測他的大小,不免也讓人對接下來的發現之旅充滿期待。

p1140050

而我們這群人不只在外面遠觀,更是走進遺跡內。這樣陰涼的地方,若不是有人帶,自己就算發現,也絕不敢靠近。
這裡面的空間設計,如何作用,透過Benny的解說,讓我們很詳盡的認識這個看似廢墟的地方,甚至也指出,這裡過去曾經監禁過張學良、陳儀,可能是真的。

p1140051

在這荒煙蔓草的遺跡中,靠著雨都漫步的雨傘人,我們發現在廢墟中隱藏的過去,好像抓住了一點歷史的蛛絲馬跡,循著線索,更看見不一樣的基隆。

頂石閣砲台

數百年後,只剩蔚藍海岸:社寮東砲台

p1140054

離開頂石閣砲台後,一行人一路往熱門的景點─和平島前進,但此行不是要到和平島眺望基隆嶼,看海蝕奇景的,而是要到另一處秘境─社寮東砲台,去尋找跨越荷西到日本時代的故事。

爬上陡峭的山坡,在一個原住民聚會所旁,即出現了社寮東砲台的第一個遺跡。這個完整但缺了屋頂的建築,是當時的兵舍。

Benny要我們特別觀察,它的屋頂是「完整的」消失,看來非常的像「人工所為」,事實上,這個建築的屋頂並非因戰爭被炸毀,而是遭當時的日本殖民政府拆下,為了在缺乏資源的戰爭時期搜刮能作為戰爭用具的資源,連遮天蔽雨用的屋頂也被拆下,鎔鑄成為無情的利器。

p1140056

相較於上一個頂石閣砲台,社寮東砲台保存有較完整的設施。繼續往上爬一層,就能到達儲存彈藥的炮側庫(彈藥庫),每個小洞都是放置彈藥的地點,而走進內部,也是存放彈藥的所在。

對於士兵來說,他們需要彈藥時,可以直接從小洞處拿取就走,以省下時間。不過砲台離炮側庫仍有一小段坡道的距離,光是用走的就有點累,令人難以想像,在戰火之中士兵們要這樣爬上爬下還要扛著砲彈等重物,是多麼的辛苦。

位在砲台與兵舍間的炮側庫,位置較為隱密,也不容易受到攻擊。走進建築內,可見圓頂天花板、球形空間的設計,讓炮側庫就算受攻擊,也不至於是直接的衝擊而被打穿或坍塌,這些,也都是此種建築在設計上的特點。

p1140058

再繼續往上爬,到達更上面一層,可見到包含觀測所等被大自然佔領的磚造建築。在沒有人的介紹之下,可能只是拍幾張「廢墟風」的意境照,就匆匆離去。但有了解說,整個旅遊的感受完全不同。

p1140060

轉過頭,眼前令大家怎樣也猜不出來的建築,作用竟是「發電所」。透過牆上無框的圓孔推測,這是當時電線的通道,而這發電所是用來發什麼電呢?根據Benny的解釋,這是用在探照燈上的。

p1140061

沿著一旁的小徑走到山邊,能看到停放大型探照燈的庫房,也能發現類似軌道的痕跡。這個探照燈是可移動式的,用來在夜間照看海上的船隻,以防敵人夜襲。

p1140064

最後,一行人爬上觀測所旁的階梯,終於到達砲台遺址。當時的大砲正如基隆大多數砲台,早已不存在,但透過眼前那絕佳的視野,我們不難想像這裡確實是絕佳的制高點,用來防守城鎮的安全。

p1140067

從社寮東砲台,往西北方看去,可以看到和平島公園的形狀各異的海蝕奇景,遠一點,則能看見白米甕炮台所在的三根煙囪。最遠,則能隱隱約約看到如橫睡在大海上的野柳岬。往東南方看去,則能看見八斗子方向的漁港,在這個有著溫暖陽光的午後,不論往哪一方向看去,基隆,都美得讓人難忘。

從西班牙創建砲台後,經歷清、日本等不同時代,這個地方一直是守護土地、港口安全的第一線,在這充斥著仇恨、算計與鬥爭的地方,守住砲台、想攻占砲台的人不斷變換,這座砲台仍舊挺過了數百年的歲月。

而不論怎麼變,永遠不變的,就是眼前那片蔚藍海岸,療癒了不同時代的人們。

社寮東砲台

烽火歲月的見證:槓子寮砲台

p1140072

離開和平島後,在基隆蜿蜒起伏的山路間移動,那種冒險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不知道路的我,跟著Benny及其他參與者一同前往目的地,不知怎地,突然有點大學時三五好友騎機車到處衝的既視感,就在那一邊念舊一邊前進的當下,我們來到了槓子寮砲台,這座保存相對完整,佔地廣大的前軍事用地。

在槓子寮砲台的最下層,首先遇到的建築群,是軍官宿舍、士兵營社等人員休憩處,也包含軍官用來停馬的馬廄。

p1140074

從建築的設計,格局,能夠看出哪些地方是軍管所住,哪些是士兵所住。雖然這裡的屋頂也因為戰爭的緣故被拆除,但從現存遺跡大致就能想見原本的樣貌。

p1140075

在這些建築中,都可以看見特別增高的部份以及「貓洞」,是為了防範潮濕與老鼠的問題。此外,在過去的屋頂,並沒有做天花板的設計,並鋪上防水隔層,這些都是為免鼠疫、潮溼等問題的發生。

同樣的,若是沒有人解說,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這些建築的設計有何特色。雨都漫步不只帶人漫步雨都,更是深入地做調查、訪談,還原雨都過去的樣貌,拼湊歷史的拼圖。

p1140077

除了兵舍,同一層也有著廚房等建築,雖然已經殘破不堪,仍能感受當時的氛圍。而在一旁的老榕樹,就像一名稱職的士兵一樣,時過境遷,仍然守護著這個地方。

p1140079

繼續往上坡走,第二層的部分可以看見營舍、倉庫(拿來放棉被、衣服,是雨都漫步團隊訪談、尋找資料得到的奇特答案),彈藥庫與其他地方少有的砲彈製造所。而今,都已被植物所佔據。

p1140081

砲彈製造所從製作砲彈到組裝砲彈,一條龍的生產線就在需要砲彈的陣地之中,這在其他砲台相當少見。

p1140082

其中,存放砲彈的砲側庫當然也不會少。更特別的,是砲測庫對方有個崩塌禁入的隧道,過去是為了開挖防空洞,卻不小心把整座山挖穿的糗事。

p1140085

爬到制高點,砲座區上雖見不到舊時的砲彈,但可以想像它們有多麼的巨大。一個砲座區有兩管360度發射的加農砲。後方一格格的都是臨時的彈藥儲彈所,而整個砲臺內,有好幾個這樣的地方。

p1140086

而槓子寮砲台與其他地方最不一樣的,是砲座區上的「通話孔」,透過小圓孔的銅管,可以與其他砲座區的人進行對話,是我們小時候做實驗會玩的傳聲筒的進階再進階版。

p1140088

槓子寮砲台的戰地十分寬廣,一時半刻也看不完。從清代甚至到民國來台初期,這座砲臺都做為基隆港重要的防禦工事而戒備著。

p1140089

砲台以上,還有探照燈的存放地與發電所。從此處看去,另一側的山頭也是槓子寮砲台的範圍,可見其占地有多大。

p1140090
往海的一頭看去,美麗的基隆嶼還有海面上的船隻形成一幅夏天最迷人的畫面,身在和平時代的我們,很難想像眼前這片海,曾經有多少砲火,多少哀號。

p1140093

因為槓子寮砲台的占地很大,這趟旅行並未全部看完,但這個地方卻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在剛硬的烽火遺跡中,留存著基隆難以用一段話去說完的,似水一般柔軟的長遠故事。

槓子寮砲台

海門天險:二砂灣砲台

p1140094

離開三座人跡較為罕至的砲臺,這趟烽火之旅的最終站,來到了維護較完整,人也最多的二沙灣砲台,如果你不知道這是哪裡,說「海門天險」四個字,應該更能明白。

建於清朝的二沙灣砲台,是清法戰爭中守護基隆的重大功臣,能有「海門天險」的稱號,一點也不為過。二沙灣砲台將東、北兩個砲台區建在較高的臨海山頭,屬「抱山式砲台」,而將紮營處設在背海面較低平的地區,以至於敵人從海面怎麼打也打不到營地,以地形為最佳的防禦,充滿了智慧。

p1140097

而在炮台內,有著仿製的大砲,完整的仿造了不同時代不同產地的大砲樣式,這是其他砲臺找不到的。

p1140098

從砲台外看去,基隆港的港口景致就呈現在眼前。對於我們這些不住海邊的人來說,這樣的風景非常特別,尤其是這天剛好有艘大郵輪要出海。搭配著港口工廠的鏗鏘聲,從視覺到聽覺,感受了基隆無與倫比的特別。

二沙灣砲台

來場雨都漫步吧!

p1140103

這次造訪二沙灣砲台,因為時間有限的關係,沒有在走下長長的樓梯見證「海門天險」的城門,算是此行的小小遺憾。

但整趟旅程下來,雖然只有三小時多的時間,不過由於雨都漫步詳盡的介紹,以及帶我們走到那些可能自己一輩子都不會造訪的秘境,而有著長久難忘的回憶。這樣一趟旅程,他所吸收的知識,所看見的風景,遠遠超過三小時之多,而是要用百年為單位來計算的。

基隆因為地理位置,自古以來都是重要的港口,以及戰略據點,而構成基隆的元素中,除了雨和山,除了海和海鮮,除了廟口和小巷,這一段段烽火歲月遺留的戰爭痕跡,也是認識基隆的關鍵之一。

跟著雨都漫步走訪雨都,透過不同主題卻同樣有著高品質的小旅行,我認識了基隆的不同面貌,也開始想要探索自己的家鄉,好奇在那些平凡巷弄、樓房建築、美食之中,又有怎麼樣的故事呢?

更多資訊請見雨都漫步
官網FB

2020中元不離普!到雨都感受奇幻中元夜

p1140029

農曆七月,對基隆來說是個盛大的日子。不同於其他地方頂多在中元節拜拜,基隆會舉辦長達一個月的祭典,給人不同於一般鬼月的印象。「雞籠中元祭」有著十五項為期一個月的儀式,由基隆十五姓氏宗親輪流主普,為了讓宗親們顏面有光,一定會舉辦的盛大如嘉年華。此外,除了每年除各輪值宗親會舉辦傳統宗教儀式外,基隆市政府及地方文藝團體等公私單位,也經常舉辦相關的藝文活動。邀請國內外藝文團體參與,打造出一個截然不同的農曆七月。

今年農曆七月,雨都漫步團隊也舉辦一系列的活動與展覽,以【中元不離普 ‧ 讓專業的來】為主題,在基隆東岸廣場等地有著「陰光普照」特展,此外,也推出了像是《 沒有忘記祢:大眾、萬善、有求必應》等不同中元祭主題的小旅行,希望大家能透過這些活動,發現農曆七月的不同面向,以及基隆獨一無二的故事!

更多活動資訊請見:
2020陰光普照城市特展
雞籠中元祭與其他小旅行

來場雨都漫步吧!

雨都漫步│大武崙-情人湖,從海到山的驚奇之旅
雨都漫步│和平島,色彩斑斕的北境離嶼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吧!→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開播!→SoundonsoundcloudApple podcast、KKBOX搜尋「敘事圈」

 

跟著聲音去旅行│跟著在地人遊走陽明山裡「陽明公園」,發現陽明山的前世今生 敘事圈 StoryCircle

說到陽明山,許多人想到的,可能是美不勝收的自然風光,但卻很少有人會想到,這裡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以及充滿特色的人文故事。陽明山的歷史早於清代郁永河來台灣採硫磺,寫下《裨海紀遊》之前,並歷經日治時期的大屯國立公園觀光推廣,再到戰後戒嚴期間蔣中正的長居久住,而讓這裡成為充斥豐沛故事的所在。 這個春天,我再來到陽明山,並不是為了走哪條登上步道,也不是為了賞花季,或是見證冒著煙的地熱奇景,而是跟著在地青年們創辦的Voyage陽明山,走一趟陽明山裡的「陽明公園」。他們與「陽明山社區發展協會」攜手合作,以引路人的角色,透過老照片與導覽耳機,帶領大家走過斑剝廢棄的老售票口,探索曾經為居民生活中心的中國古典建築辛亥光復樓及花鐘,依循在地人的腳步,尋訪在地老記憶。 ▌敘事圈給你問,任何心得或想問的,都可以填表單跟我說喔:https://forms.gle/Uyx35d41e2W8LN596 ▌介紹文章:https://wp.me/p9GULr-3hU ▌小額贊助,聽更多故事外,還有超值回饋好禮等著你! →https://bit.ly/3EWPQbN** (需下載MixerBox收聽)** →如果不行請試試這個連結:https://p.ecpay.com.tw/94E518F ▌加入敘事圈「路邊說故事LINE社群」,一起分享你的故事! 關於Voyage陽明山 Voyage陽明山文旅團隊,由在地返鄉青年組成,以永續、貼近在地的生活的方式,導入國際化的品牌思維,透過體驗及遊程設計。帶領遊客發掘更多不為人知的陽明山秘境,讓人們能夠深入了解陽明山的豐富文化和歷史,並且體驗真正的生活日常。我們期許用永續體驗的方式,讓陽明山更好,也希望讓更多國際旅客及青年回到山上來認識這座美麗的國家公園。 Voyage陽明山:https://www.voyagetravel.com.tw/?fbclid=IwAR0xgjuxesb-5-GjL6JpRsZJ2W8r2Nstgv7BYIBzX2ifzdKw2pfa0sKh7Ho ▌錄音小日記 這次內容採立體音輸出,我用耳機聽覺得好3D XD 雖說是跟著聲音去旅行,但實地錄音好少QQ 片頭曲:水分子樂團 片中與片尾插曲:Pixabay、現場錄音
  1. 跟著聲音去旅行│跟著在地人遊走陽明山裡「陽明公園」,發現陽明山的前世今生
  2. 《赤心巔峰》:8天16小時54分挑戰中央山脈40座百岳,看見無盡的生命力 feat.金鐘獎導演楊守義、越野一哥周青
  3. 一桌吃盡千歲美味:寧夏夜市千歲宴初體驗 還有那些不能錯過的夜市 feat. 寧可當吃貨 克寧
  4. 《種回一座原始林》:雲霧繚繞的霧台山林,重建上百公頃綠意盎然的日常 feat.林竑宇
  5. 台灣不只有好萊塢,還有音樂劇!樂團跨界年度音樂劇《怪胎》、《搖滾芭比》,好戲就要登場! feat. 瘋戲樂工作室 創辦人 王希文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