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跟我一樣,最近剛追完《天橋上的魔術師》這部公視推出的台劇。起初看時有點不太懂,但越看到越後面,越覺得這部劇非常厲害,並且想要再二刷。
其實,我一開始對於《天橋上的魔術師》(以下簡稱「天橋上」)這部劇或是同名小說沒有太大的感覺,畢竟小說中描述的背景「80年代的中華商場」,對於出生在1990年代,並且不是台北人的我們來說極其陌生。所以我一開始真的很難有動力去看這部作品。
但是,在見到越來越多相關劇評與討論後,讓我不免好奇,加上自己曾讀過吳明益的一些書,所以還是打開了電視,錄下了節目。剛開始看時只是覺得「喔~這很有趣」,但到後來越看越入迷,並想找出這些劇情背後的含義,以及有種想要買原著來看的衝動。
究竟為何這部時空背景完全不是我們年輕世代熟悉的作品,會讓我想要買原著並且二刷再看呢?我覺得第一是在於他所講述的事情,其實是很多人都會有的生命經驗,以及一直以來我們社會存在的問題;第二則是劇情藏了許多伏筆與彩蛋,讓人看完後面集數後,想要再倒帶回去,一探那些伏筆與劇情連貫的衝動。這些原因,讓人對這部僅僅十集的劇感到喜愛,並且願意一看再看。
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是電視版《天橋上》的核心命題。因為這些過去的東西,如親人、如愛情、如生活的地方…這些曾經存在的事物消失了,你才能更感覺到他「存在的重量」。從本劇的開頭到結尾,緊扣「消失」的核心,透過一個個人事物的消失,帶出這些曾經存在記憶中的事物。
本劇每一集雖然可以獨立分開來看,但也可以連貫。透過「魔術師」(莊凱勛 飾)這個亦正亦邪、亦人亦鬼神的角色,牽起了每個角色那些消失的存在。並以小孩「小不點」(原名陳明勝,李奕樵 飾演)為首尾集要角,將故事連貫,帶出這一連串中華商場裡的故事,都是小不點回憶裡的曾經。
這樣消失的存在,並不只是侷限於「80年代的中華商場」這個時空間,更可以呼應到觀眾們身上。或許有人看到這部劇,想起了童年充滿幻想的單純快樂;有人則想起了那威權高壓的過去;有人則想起了自己真正的本質;有人想起了曾經的好友;有人想起了過往的親人;有人想起了那些個愛很愛的樣子。
這些東西不再回來了,而更能感受他的存在。所以在劇中一開始,小不點便說:
世界上最厲害的魔術,就是把人的煩惱藏起來,把已經消失的東西變回來。
魔幻的譬喻 記憶中印象最深的 並不一定是眼睛所見

有時候你用一輩子記住的事,不是眼睛所看到的事。
這句出自書中的話可說是整部 《天橋上》 的精隨,我們可以從十集的故事中,看見那不是單純懷舊,而是充滿奇幻感的中華商場。不論是會跳舞的小黑人、監視著人們的石獅子、死而復生的文鳥、手上畫著的超時空手錶、從廁所走出來的斑馬…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因為「記憶」,特別是「孩童的記憶」的元素,而表現出來的幻象。
這些超現實的意象都有所譬喻,同時也讓整部劇變得更加迷人,呼應了「從前在中華商場的天橋上有個魔術師,他當時….」的「假故事接龍比賽」(導演在受訪時所說他看完書悟出的架構)。那些事情因為年代久遠,在欠缺實質紀錄的情況下而產生的記憶的模糊,因而多了許多幻想空間,而這樣的幻想空間,反而是「話說當年」最引人入勝的部分。
或許事實上,監視著人們的石獅子就是過去對一切充滿好奇的自己;從廁所走出的斑馬就是童年對於這陰暗場所既好奇又恐懼的心情;會跳舞的小黑人則是過去想像中最好的陪伴…等等,透過奇幻、不切實際的方式,重現在說故事者,也就是小不點,以及長大變老後的中華商場居民,他們的腦海之中。
這樣的記憶,或許一點都不切實際,但比起雜碎的流水帳,都要真實上千萬倍。
隱藏在記憶中的社會議題與歷史

在每一集中,縱使沒經歷過那年代的人們,都可以對裏頭談論的社會議題與歷史記憶很有感。這些並不是為了呼籲或是倡議而加諸於其中的情節,而是真實的、曾經的存在。
不論是那種白色恐怖下的迫害;還是對於內性向的真正選擇;或是因不同於主流的性別表現而受到霸凌的情況;還是隱藏在家庭的犯罪;過分偏心的關愛等等…這些現象,都存在於過去,也有大部分,仍存於現在。
同時,對應到議題,有些角色的「至尊元」透過魔術師與角色間的對話,給引了出來。就我看來,所謂「至尊元」,就是一種「本質」或「狀態」的譬喻,如西裝店唐先生的至尊元是隱喻同性戀,在那時需要隱藏自己,同時有著陰柔姿態的貓;而小不點的至尊元是譬喻渴求舞台、希望受到關注、看似容光煥發、卻又脆弱不已的小黑人;特莉莎的至尊元,則是將自己關在水族箱泡泡裡,逃避外頭恐懼的金魚。
《天橋上》透過劇情、透過「至尊元」的意象,把這些議題給演了出來,引來一些人批評,甚至有些人還以很缺乏知識性的「政治化」、「意識形態化」來批判(特別是談到白色恐怖那段),然而他們應該要明白,這並非一種刻意為之,而是這些東西,本來就存在。
巧妙的安排 精采的演技 帶我們到99樓

在 《天橋上》 整部劇中,不斷提及「99樓」這個名詞,讓人熱烈討論,到底何謂「99樓」?有人說是理想的天堂,有人說是死後世界…我認為,「99樓」比較像一個「想像的曾經」。在這個想像的曾經裡,是以奇幻元素去填補記憶中已經模糊部分的。簡單的說,「99樓」就是貫穿整個劇情的一切背景,是存在於那些中華商場的人們,再度回憶起過去時,所想像出來的樣態。
「99樓」並不全然美好,也不全然崩壞,那卻是一個人們永遠到不了的地方,一個深埋在記憶中的過往。
透過這部劇中巧妙的安排,以及精采的演技(特別是飾演點媽的孫淑媚,以及小不點),讓我們跟著這些角色,一起來到了中華商場的「99樓」,看見他們記憶模糊與清晰的交疊,也看見了我們自己生命中,那些遭遇過的人事物,以及自己的影子。
你說,這部劇到底是要講什麼?我會說,他要講的,不是那個已經消失的中華商場,也不是80年代人們經歷過的曾經,而是在「想像的」記憶夢幻中,所營造出來,真實卻又魔幻的泡影。而一旦我們靜下心、仔細思索過去,喚起曾經的記憶,也會發現,原來「99樓」,也出現在自己的生命經驗裡。
更多劇評
Netflix劇推薦(有雷)|《彌賽亞》,救世主再臨!?你信,還是不信?
劇評(有雷)│《路~台灣Express~》牽起台日情感的高速羈絆之路。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