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很無聊」,可以說是不分桃園人還是外縣市人都會有的既定印象。然而,近來的桃園卻越來越不一樣,在公私部門的桃園人努力經營下,桃園變得越來越「有聊」,就算是很單純都會住宅區,沒有太多「旅遊景點」的桃園區,也變得更加不一樣了。
在這些「有聊」的變化中,最讓人有感也最有特色的,莫過於「地景藝術節」了。從幾年前辦在楊梅、中壢一帶的地景藝術節開始,我每一年都會追蹤有關桃園地景藝術節的消息。可惜去年的地景藝術節,因為疫情而取消。但今年,他以「2021+」的名號重磅回歸,並且辦在我居住的桃園區,可以說是在地近來最大的盛事,說什麼都一定要去看一下。
走進都會綠洲 發現世外桃源
今年的「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首次在都會區—桃園區—展出,以「都會綠洲,親山近水」為策展主軸。展出的地點是我個人熟悉在不過的虎頭山、桃林鐵道與南崁溪畔,這些平日周末運動休閒會去的地方,再一次一次的踏訪後,我發現這裡充斥著許多許多的美景,以及特色的故事,絕非以前所想「只是個公園」、「只是條河」、「只是座山」而已。
這裡的故事可以追溯至千年前,也可以近至幾十年,從史前人類的生活軌跡到一度行駛於地表上的運煤小火車,走過一次地景藝術節的場域,你會發現,其實桃園,很有故事!
藝術作品讓我們再一次重新認識地方,給我們不同凝視自然的眼光;而桃園,即是遊牧者尋覓的宜居綠洲。
桃園地景藝術節官網
今年桃園地景藝術節的範圍不小,我在實際走過(桃園區的部分而已,還沒走完全程)一次後,發覺要花上超過半天的時間才能欣賞完所有作品。雖然腳很酸,但很值得。
以下文章會以「南崁溪沿岸、虎頭山創新園區、虎頭山公園、桃林鐵路」四個展區為題,用照片搭配官網的展品介紹,還有補充的小心得做說明,希望大家都能實際來趟桃園,發現平凡中的不平凡,找到都會裡的綠洲,進而讓自己回頭探索自己生活的地方。
(因為南崁光明公園展區較為遙遠,所以我這次就沒前往拍攝了)
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
展出地點:桃園市桃園區桃林鐵路、南崁溪沿岸、虎頭山公園、虎頭山創新園區
展出時間:2022/03/11(五)-2022/03/27(日)。部分作品展延至5/1(日)
更詳細資訊請見官網、FB
南崁溪畔
南崁溪可說是桃園區人的母親之河,這條溪在近年經過整治,變得更加自然美麗。在溪流沿岸共有17個公園,剛好顯現「城市綠洲」的理念。這個我們平常休閒與生活的地方,我相信不論是誰,只要來過一次,就會讓人愛上!
「為了防止天候遽變導致淺水域魚群死亡,利用類似丁壩的具有多孔透水性的水利工程建造物,可產生回流區營造魚群避難空間,並可穩定河床、減緩流速保護堤防基礎,也讓水生昆蟲有棲息空間,成為魚群良好的棲地環境。
此作品設計鞦韆相鄰丁壩工程的河道,能引發大眾興趣,促進民眾對生態工法有更多認識與討論;又作品宛如水的流動與動植物的蜿蜒生長,洄游之路,不只是魚群,更是萬物安身立命的方向。」─引自官網
「《流竹》由流動的曲線構成動態的表面,預力彎曲的竹子構成主要的線條,也構成了作品的結構,不依賴額外結構元素,呈現出竹工藝的新挑戰。以建築領域的數位設計流程,模擬竹材彎曲受力與組合之後呈現的自然線條,將傳統的竹材賦予現代的設計語彙,融合竹子的質感和現代造型。於竹子間使用不同密度的彈性網面,塑造半鏤空的表面,局部接近地面的平坦區域,以高張力的繩索網為表面,創造可身體互動的機會,使用者可坐或躺在這個網面上。其餘較高的部分構成一個接近「亭」的狀態,讓人在下方駐足休息。流動的竹,邀請觀賞者留足、近距離互動。」─引自官網
「南崁溪,一條乘載在地居民生活記憶的河流,曾經與人們那麼地親密,孕育人們生長,無奈卻也歷經工業社會的到來而面目全非,承受被厭棄的命運。如今透過集體的守護,她再次回到我們的懷抱。
作品運用青溪橋體本身,猶如一隻溫婉狹長的眼睛,透過編織的色彩與溫度,賦予這隻眼睛曼陀羅般的瞳孔,不斷循環的圓象徵生命的無窮無盡、生生不息,這隻守護之眼也代表著我們對大自然的敬仰與依賴。」─引自官網
位在南崁溪上的青溪橋,一直以來都是河流上的柔美亮點。如今多了一顆彩虹大眼,讓她的姿態更加迷人。在那個週一人少的好天氣,特別用空拍的視角,記錄下這顆美麗的大眼睛。
「此件作品以海芋花朵的線條轉換成我們的耳朵,主要表達在城市這片草原上,我們用視覺看見自然,與家人同遊在此休憩玩耍,讓我們聽見彼此的話語與笑聲,同時也是因為大自然的魅力,透過聲音的傳遞留下這片刻美好,創造出人與人共同珍貴的記憶。」─引自官網
「城市是集結記憶的場所,像海綿一樣不斷汲取著發生在其中的事件和情感,透過聚集去形塑文化的樣貌與記憶,期待能放大桃園在地的草根力量,並讓社區的每一個份子重新認知自己在社群中的位置,建立起嶄新的土地認同。
精選桃園具指標性景物,以透光材質層層相疊呈現前後景深效果,隨著燈光變化,交織呈現在地風情。結構以立方體形式構成,猶如一天上玉璽坐鎮於此,四面刻劃著不同風貌,360°零死角仰望桃園風采。」─引自官網
「《追憶軌跡》以物品為主軸核心,從各式可能看似不起眼的物品,講述小人物的遷居故事與記憶。移民與遷居故事從來都不是看似一帆風順的,其中不乏有許多哀傷、無奈與艱辛。無論是因戰爭而遷居來臺的人們、因公共建設而迫遷的原住民部落,或為賺錢謀生而從其他縣市至桃園工作的工廠工人、因工作或婚姻而遠道而來的新住民。透過大行李箱裝置,化為記憶收藏庫,以擺放的各式物件讓觀眾了解移動的人生故事與回憶。」─引自官網
「運用綠洲的有機輪廓為觀景框,映襯出桃園的多元面向 – 都會的庸碌、山川的紋理、城市的天際線、天空的千變萬化以及午後樹蔭下的光景,透露生活中的寫實亦傳達景致的詩意。
以在地為材,依據不同的故事搭配相對應的材料來建構「綠洲」的外框結構,用以竹構、鋼雕、草編、壓克力造型…等。這樣的表現手法,著實回應地景藝術的精神:以在地價值為核心,透過藝術手段,或是誠實刻畫、或是重新詮釋既有的景致與故事。
觀者透過這些景框閱讀豐饒的過往、重拾被忽略與遺忘的價值,景框同時也可以是心之所向的濾鏡,一窺可觸及的未來想像。」─引自官網
「看見桃園」系列作品有很多,散落各處,以不同素材作成一個個框框。透過框框,看見的是日常風景,卻也看出另外的可能。
「作品以南崁溪周邊生態進行設計,由夜鷺作為開端,並以魚尾將大家的目光自然帶到南崁溪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親近水岸,觀察到許多生命在交會,而維護友善生命的環境,每個人都可以盡一份心力。」─引自官網
「此作品用築一個巢來表現家的意象,所有生命都需要一個家,以土地為家、以河流為家、以樹木為家、以情感為家,更可延伸是一種歸屬感與在地認同感。
桃園是一個既開放同時又流動的城市,人口移入快速,我們在這片土地上,關心、參與而認同,進而能落地生根,實實在在以桃園為家,以桃園為榮。」─引自官網
「《河流的形狀》是一件織品裝置,創作發想來自南崁溪。水道分離了人與河流之間的直接接觸,限制人們進入其水域的通道。許多河流過去是充滿角度與線條的,現在它們失去了曲線,而水域也變得平坦。他們被城市征服,並被人類馴化。藝術家希望人們能透過觀看作品,記住河流原始流動的形狀,並記得,在最純淨的形狀中,水總是在變化,適應塑造地面的環境,甚至將岩石打磨成沙子。我們不過是生命流動的水,所運送的沙粒。我們無法阻止水的力量:到底是水和河流塑造我們的道路和城市,或是其反之呢?邀請觀眾在作品上坐下或躺下,好好感受作品。」─引自官網
這個裝置藝術可以說是本次代表性作品之一,除了觀賞甚至可以爬到上頭或坐或躺,但請不要在上頭彈跳。
「《聲符印記》運用聲音帶領觀眾領略多元族群在桃園落地生根的生活痕跡。此區在榕樹下營造日常休憩泡茶、談天的空間,帶出生活感。桌上擺放奉茶茶壺,象徵歡迎外地旅客來到桃園。而桌上的棋盤則有兩種意涵:一方面代表著會放鬆在此下棋者,為融入當地生活步調的在地人;另一方面透過棋盤的一來一往,象徵多元族群在此地的活動軌跡。現場同時輔以感應式聲音音效,播放可以在桃園街頭聽到的不同語言,透過語言的力量,講述不同族群在桃園的生活故事,呈現各文化與桃園在地的連結。」─引自官網
虎頭山創新園區
位在三民公園旁的虎頭山創新園區,過去是營地,如今則成為科技發展實驗空間。之前一直都沒對外開放,如今能走進去一窺全貌,讓人大為驚嘆。
「任大賢藝術家,擅長金屬雕塑,透過線條延伸構築視覺語彙,塑造虛實交錯的空間造型。
藝術家基於對浪犬的關懷,雕琢長期棲住在園區內的浪犬正在舒展筋骨,友善與人互動的姿態;運用鐵件媒材塑形,生動展現狗兒可愛逗趣的模樣。
本次創作將狗兒放大,讓民眾可以走進雕塑下方,用不同的視野看待流浪狗;也象徵縮小人類的自我意識,讓人們重新思考對於浪犬生命的尊重。」─引自官網
其實園區內作品就兩個,但卻非常吸睛。這裡還有個浪浪攝影展,呼籲大家來關切流浪毛孩的議題。
「王偉權藝術家以漂流木實踐環境藝術,將素材用最簡單、環保的方式,讓漂流木重生,再次重回到大自然界的懷抱。
木雕鹿被樹上的鹿角蕨吸引而停留,牠神情專注,彷若兩隻鹿正在深度對談,不遠處也有鹿隻正在跳躍,引起其他鹿抬頭張望。
這裡有自由生活的狗兒,不時能瞥見夜鷺松鼠相伴,漂流木與鹿角蕨也加入這生機蓬勃的大家庭,一場自然間的對話,就在這裡悄然響起。
聽聽漂流的心聲姿態訴說美妙故事,將對大地的敬仰心中的熱情與希望轉化成生命的火花,讓我們一起關心大地迎向更美好未來!」─引自官網
這裡有很多隻木雕鹿,擺在剛剛好的位置,讓園區成為一個魔幻森林。是我很喜歡的作品之一。
虎頭山公園
虎頭山公園可說是桃園人的後花園。這裡的展區主要是在進入公園前的三聖路沿途。而在有許多遊樂設施的公園內,則有「虎頭山公園遺址」的發現考古展,非常值得去看看!
更多關於虎頭山的介紹,可以看這篇:台灣地方關鍵字|虎頭山
「東海大學創藝學院院長林文海教授,早期在大肚山的工作室,經常看到成群的野狗前來覓食,而大肚山上的紅土是台中盆地最特殊的景觀。原作《流浪狗之歌》作品用紅土粗獷中帶有野性的特質來創作,來到桃園「幸福城市」,這群毛小孩也化身為療癒天使,表達林教授對這群工作室鄰居與土地的關懷。」──引自官網
起初見到時遠看還以為是真的,不是很喜歡野狗的我愣了一下。
「心存歡喜事事皆如意,學習亦是如此,我們都有學騎腳踏車的經驗在一次又一次的騎乘中,讓我找到一個平衡的點,而那個點即是歡喜的心。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都會綠洲,親山近水」要傳達的就是像余燈銓老師幸福城市的語彙「歡喜心」,快樂的在都會綠洲放慢腳步,慢活的感受這裡的美好。」──引自官網
「任教於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授原住民慶典美學阿信.沙華克老師,他的作品以廢棄的魚網,與回收廢棄塑膠及寶特瓶製作的環保布料結合,融入鮮明的個人風格及原住民圖案符碼,傳達其對海洋生態汙染與環境迫害造成的隱憂,透過食物鏈回歸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引自官網
「扛起重重的行囊,蝸牛要去尋找幸福,歷經千山萬水尋尋覓覓,遍尋不著傳說中的幸福,當她疲憊的回到溫暖的《家》,竟然發現幸福就是當下,幸福原來就在身旁,意旨桃園市就是這個幸福城市。」─引自官網
「還記得這耳熟能詳的兒歌嗎?
噹噹噹﹏
火車快飛、火車快飛、穿過高山、越過小溪、不知走了幾百里……
孩子的童年,在風中呼嘯而過,
好像希望像火車快飛快快長大,
帶領您進入火車快飛的時光回溯之旅!」─引自官網
我很喜歡這些孩子們的笑容!
「輕快的音樂響起,嫚妙的舞姿隨之搖擺,一來一 往之間傳達了濃濃的情愛。」─引自官網
桃林鐵路
桃林鐵路可以說是在地才知道的神祕鐵道!過去是運煤至林口的支線,曾經也有載客。2012年停駛後一度荒廢,後來轉型為人行/自行車雙用道,承載著許多桃園人的回憶!
更多桃林鐵道故事請看→桃林鐵路:追憶,一條神秘的日常風景
「《桃園站,到了》設置在遺留的鐵軌,透過車站意象象徵不同族群遷居抵達桃園。本區以行李故事包與多媒體互動帶入桃園多元族群的特色。行李故事包裹著來到桃園的人們生命的軌跡,透過圖像與實品,了解其各自來歷與文化特色。另外多媒體互動裝置,設置在鐵軌旁模擬出當年火車行經桃園高中站的景象。運用體感裝置,讓互動LED畫面投射出觀眾穿戴極具各民族風格特色的頭飾配件,模擬各個人們乘著火車移居桃園之場景。」─引自官網
「《穿行天際》以展望未來作結。我們以推著機場行李箱推車駛向天際為概念作出發,營造出一區互動式拍照打卡點,邀請觀者推著行李箱一起踏入未知天際。我們將廣袤的天際象徵擁有無限可能的未來,而從石牆中看似突兀出現的天空景象,象徵著突破框架與限制、突破互不理解的藩籬。我們企圖透過讓每位觀眾推著推車,駛向天際的樣貌,象徵桃園人齊心邁向多元包容的未來,共創美好的桃園生活。」─引自官網
「桃林鐵路從運輸、載客的鐵道功能退役後,搖身一變成為兼具文化與休閒的廊道,在公寓大廈之間形成獨特的風景,沿途更可見舊有鐵軌保存的路段。此作品則是運用舊有鐵軌,增加民眾互動,設計人力板車在軌道上行走,以象徵你來我往合力前進,也期許新舊住民之融合。」─引自官網
因為藝術作品在維護中,我就只拍其中一側。可能這種互動型的比較容易被玩壞吧!
「大檜溪公園擁有寬敞的草地與兒童遊具等休憩空間,不論平假日都有許多親子家庭前來,兒時總是夢想能有座樹屋,在一片綠蔭圍繞的樹海中,有著專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這樣的夢想原來在身邊就能實現。
本次運用樹木與草地創造可以與民眾互動之作品,三座圓形樹屋宛如秘密城堡,穿梭的廊道充滿探險的氣息,更結合社區居民創作的社區地圖,打造一座可以共享秘密的城堡!」─引自官網
過了大檜溪公園後,有一段左側有小小花圃,這似乎非藝術家的創作,而是在地居民精心打造的「可食地景」展示。
「串連逐漸被埋沒的⽉台、軌道、5.3K標記點⽯樁與桃林鐵馬道的都市綠廊成為一件共同體。透過火⾞遙想曾經乘載桃園經濟發展的重要時代,傳承社區民眾集體記憶中的桃林鐵道沿線故事。作品造型採⽤接近原行駛於桃林鐵道之一的機型-R64電機⾞,保留部分細節,其餘適當的藝術化。將虛實、輕重、繁簡、⾃然環境與工業材質的比例流轉呈現。採用極簡的框架與抽象的線條來表現,讓⽉台與周圍環境合而為一,傳達以自然及人文景物為主體的地景藝術理念。」─引自官網
以上,簡單分享我在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的影像紀錄,其實有一個展區太遠我還沒去,其中有些展品照片因另作他用我也沒放上來,但我想住在附近的我,一定還會再來走一次又一次,繼續看見這個都會綠洲的美好!
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
展出地點:桃園市桃園區桃林鐵路、南崁溪沿岸、虎頭山公園、虎頭山創新園區
展出時間:2022/03/11(五)-2022/03/27(日)。部分作品展延至5/1(日)
更詳細資訊請見官網、FB
生活印象系列
生活印象系列是以照片為主的小短篇,你可以說它是一篇攝影集
但有時候,我的文字又會不小心多了點。
更多關於桃園
桃園很無聊?在地人推薦桃園區這樣玩!
桃園│繁華過後的悠哉,富岡老街微旅行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Mixerbox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