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日這天,因台鐵司機「不加班」而出現近乎全線停駛的情況。為此,交通部推行「類火車」以替代鐵道運輸,而所謂的「類火車」,其實就是接駁用的遊覽車….
但你知道,在台灣歷史上真的有「類火車」的存在嗎?這種「類火車」,比起在公路行駛的客運,更接近火車在鐵道上移動的型態。曾經,這樣的「類火車」,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推力。
行駛在軌道上的人力車:輕便鐵道上的台車

這裡我們所的「類火車」,其實就是「台車」,又可以稱手押車、輕便車。這種台車外型簡易有如推車,但他是行駛於軌道之上,由人力或獸力所驅動。平台上有四個竿子,後面兩個是給車伕握住推車用;前面則是讓乘客能抓握保持穩定。聽起來是種很原始的交通工具,但卻是在20世紀日本時代的台灣才開始流行。
台車可用於運貨與載人,因為其軌道鋪設快速、營運成本低,所以在公路興建前,可說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方式。這樣子低成本、鋪設容易的軌道又稱「輕便鐵道」,或是手押軌道等。
這種台車的起源,是18世紀歐美的「馬車軌道」,也就是行駛在軌道上,由馬所拉動的交通工具。日本明治維新後,將此種概念引入,並改為「人車軌道」,用於郊區、鄉間的輔助性交通手段。在甲午戰爭時,日軍甚至也把這些軌道拿來運兵運糧。
在台灣,日本殖民時期開始後,起初建設的輕便鐵道,也是拿來作為軍用的。直到縱貫鐵路開始建設後,各地的人力輕便鐵道便被拆除,拆除的軌條轉移至地方官廳,後來再轉移至民間業者的手中。
約在1903年起,一個新興產業─「人力輕便鐵道業」就此誕生了。這些台車的經營者多為地方仕紳,如1905年林獻堂與臺中的臺、日人共同發起「臺中輕便鐵道株式會社」,便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輕便鐵道的路網彌補了地方交通的不足,特別是東西向的運輸。於是許多的輕便鐵道,便以縱貫線車站為節點,向各處發散,形成密集的交通系統,在1930年代,里程更超過1300公里(縱貫鐵路不超過400公里)。而台灣人力輕便鐵道的客運量高峰在1928年,為5,306,367人次,而根據1905年的臨時台灣戶口調查中,台灣人口約300萬人,根據1940年代的人口普查,台灣人口則約為587萬人。
曾經遍布桃園的輕便鐵道網

在此我們就以桃園為例,介紹這個曾經遍布各處的「類火車」,在各個地方的實踐!
1903年,在簡朗山、呂建邦等台籍菁英的推動下,組成了「桃崁輕便鐵道會社」,這是由桃園到大嵙崁,也就是現今大溪的輕便鐵道路線,也是桃園第一條輕便鐵道。
會有這樣的路線設立,並不是為了要把人載往大溪觀光的。在當時,大溪是很重要的物資集散地,輕便鐵道的工作便是將山上送至大溪的物資,或是大溪自產的茶葉等商品,藉由輕便鐵道運輸至桃園,再透過縱貫鐵路向外運輸。輕便鐵道的建設除了延續著大溪的繁榮,也取代了日漸淤塞的大漢溪,讓溪流上百千帆船的曾經,正式走入歷史。
而在大溪的輕便鐵道設立後,更陸續鋪設至多地的路網,讓大溪與桃園成為「類火車」的重要節點。如果以桃園站為中心來看,由此發散出去的輕便鐵道,除了桃崁輕便鐵道外,尚有桃園-大園、埔子-竹圍、桃園-坑子、桃園-新莊(沿著清代的路線)、桃園-三峽(台灣拓殖三德炭礦軌道)…等。現今的我們,站在車水馬龍的市街,看著一條條柏油路上的高樓林立,實在很難想像,曾經有段時光,是四處鋪設著鐵軌,上頭有一個個以人力推動的台車在上頭行駛的風景。
因為可惜的是,隨著公路的鋪設,以及汽車的逐漸流行,輕便鐵道便日漸走入歷史。而這些營運輕便鐵道的公司,路轉人也跟著轉,便轉型為客運公司,經營起公路運輸,如現今的桃園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便是由當時的桃崁輕便鐵道會社轉型而來。
雖然現今輕便鐵道幾乎都已被拆光,但我們仍可以從公車的站名,找尋到一些過往的痕跡。像是最初的站點多設置在聚落與物資集散地,以現今桃園至大溪的沿線公車站牌為例,「頭寮」是煤礦產地、「新峰」盛產樟腦、「水流東」則盛產茶葉。此外,像是過往的人文風景,也可以從如今公車站牌,過去輕便鐵道站點中看見,如曾經遍植黃蔴的「蔴園」等。
唯一仍在運行的輕便鐵道:烏來台車

在台灣各地,現在幾乎都已經無法再看見輕便鐵道上台車的運行,頂多是在幾個地方,看見片段軌道與台車的意象設置(如大溪的百吉隧道),或是相關的地名中(如九份的輕便路)窺知一二。
但仍有一個地方,至今還有在運行台車,而且還是非常熱門的知名觀光勝地─烏來。
1928年興建的烏來台車軌道,其功用正如其他地區的台車,是用來運輸木材等物資的。其斜坡狀設計,讓台車在上山時由人力推動,下山時則能輕易地靠自然滑動。在回程時,會放置木箱、板凳,供當地居民搭便車,後來甚至設置藤椅載客。
直到1963年後,才轉型為具遊憩性質的觀光台車,加上了扶手、頂篷、軟墊座椅,並彩繪「壽」字紋,俗稱「畚斗仔車」,更於1964年拓寬為雙軌,增加運量。
也因為觀光需要,才不像其他台車軌道,面臨著被拆除的命運。到了1974年,開始採用機械化車輛,更接近我們普遍認知中,鐵道上行駛的火車,人力台車正式走入歷史。
雖然如今到了烏來,所搭乘的台車不再那麼傳統,但仍會讓人感受到,曾經遍布台灣各地的「類火車」,搭乘在上頭的獨特感受,或許很慢,或許顛簸,但卻曾一度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而且也讓人更放慢腳步,更用心感受沿途的風景。
參考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
從林業到觀光,見證百年風華:「烏來台車」復駛!,農傳媒,2017.8.31。
《「桃客」特輯》,一本大溪,第11期,2018。
《大溪輕便車歷史》,桃園縣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https://daxi-oldst.com/home/index.php/history/2015-10-02-13-35-16
陳家豪,《臺灣學通訊》第106期,2018,國立臺灣圖書館。
陳家豪,《從軍用到民營:日治初期臺灣輕便鐵道的發展(1895–1909)》,臺灣文獻第64卷第1期,2013,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更多角落故事
台版江之電─深澳線的前世今生
杵音敲出貓頭鷹的守望:日月潭畔邵族的吶喊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Mixerbox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