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群上突然開始流行起「#關於我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的話題,許多人紛紛道出自己不為人知的過去與小故事,讓人看見發文者更多不同的面貌。
這個流行讓我聯想到最近正在閱讀的一本書─《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你可以拿來說嘴的七十則冷知識》,這本出版於2016年,由「每日一冷」這個團隊所撰寫的書,記錄下臺灣70則歷史、地理、藝文、生活相關冷知識,雖然大多不見得可以在生活上做什麼實際應用,卻也讓我們更加認識這塊土地,看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的故事。
在此,我想分享這本書裡7個篇章,並加入一些我自己的延伸分享,希望大家看完也能夠除了「喔~原來如此」之外,也會更有興趣與動力,去探索我們生活的這座島上,那些值得你去發現的事情。
北門為什麼長得和其他城門不一樣?

如果你是台北人,或是在台北生活的人,一定或多或少會經過幾座舊時的台北城城門。這些城門大多是綠屋瓦的廟堂型式,但唯一有個不同的,就是台北車站附近的北門,紅通通的外表,聳立在半圓的廣場間。為什麼只有北門外型和其他城門不一樣?
在戰後,台北城內僅存的古城門,包含北門、東門、小南門、南門,除了北門外幾乎都殘破不堪,直到1966年,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的理由,把東門、小南門、南門原本的紅磚瓦閩南式建築城樓全都改成中國北方式的綠屋瓦廟堂建築。
那為什麼北門能「逃過一劫」?原來,這是因為忠孝橋的關係,這條連接新北的橋,原先計畫要直接拆除北門興建的,是後來在專家奔走下才得以保存。雖然如此,北門仍然在「夾縫中生存」,被高高的車道給困住,直到1995年忠孝橋的延平南路匝道拆除,才總算得到一點「生存空間」。
2016年,忠孝橋高架道路拆除後,北門「重獲新生」,讓世人得以毫無阻礙的一窺它的古典美,欣賞這座唯一僅存,百年不變的台北歷史記憶。
這邊再來延伸分享一下其他城門,他們改建的歷程。以最具代表性的東門為例,當時被改為北方宮殿建築「以示正統」,甚至塗上國民黨黨徽。到解嚴後,東門成為抗議的顯著標的,常被噴漆、登門。2009年,文化局委託廠商重新為景福門漆上國民黨黨徽,引起民進黨團不滿,登門以油漆塗銷。
於是文化局為此舉辦公聽會,決定黨徽去留,次月11日,文化局決議,不再為黨徽重新塗繪顏色,避免爭議。目前小南門、南門上頭的黨徽,也都沒有再漆上顏色。
縣內沒雲林,為什麼還要叫雲林?

在台灣各縣市內,幾乎都有個同名的行政區,如桃園市有桃園區,花蓮縣有花蓮市,屏東縣有屏東市等等。但你若是到了雲林,你會發現這裡沒有雲林市、雲林鄉、雲林村,只在縣治中心斗六有條雲林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呢?
1888年,雲林正式設縣後,縣城就位在八通關古道的起點林圯埔(今南投竹山),會將縣城蓋在這裡,正是因為這裡是通往「後山」的重要道路,為了「開山撫番」,設於此地正能加強對原住民的統治。而此處之所以會稱為雲林,正是因為林圯埔本來是一片雲霧繚繞的森林而得名。
後來,因為此處位於濁水溪與清水溪交界處,時常受到洪災氾濫,故而在1983年,縣城便遷往如今的斗六。到了日本時代,林圯埔被劃入南投的範圍,戰後依舊如此,縱使有竹山居民陳情,卻仍未見改變。
當年的陳情信憤慨激昂,如今讀來仍能感受竹山居民的氣憤:
「省參議員因南投方面罔顧竹山區民之痛苦,輕視竹山區之民生問題及百年大計,強姦民意,歪曲事實,硬將與南投痛癢毫無相關之竹山劃歸南投縣,本區區民聞知,莫不驚愕異常,深感失望。」
不知道如今的竹山人是怎麼想的?對於雲林的情感,有比南投深嗎?這讓我充滿好奇。
如今雖然「雲林」已不在雲林,但其實我覺得,若是你有機會到雲林的山區,像是華山,甚至更高的石壁、草嶺一帶,你便能感受到所謂的「雲林」風情,發現不同於傳統印象稻田遍布的平原景致呢!
葡萄牙人不只幫台灣取名福爾摩沙,也幫澎湖另外取了名字

大家都知道以前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幫台灣本島取了福爾摩沙(IIha Formosa)之名,意指美麗之島。這也使得福爾摩沙成為台灣在國際間另一個知名的代稱。
但你知道,葡萄牙人與此同時,也有給澎湖另外取一個名字嗎?當時,葡萄牙人將澎湖取名為Pescadores,意思為「漁夫」,之所以會如此稱之,是因為當時有不少中國沿岸漁民跑到澎湖捕魚甚至定居,因此葡萄牙人見到了,便如此稱呼。
在這之後,其實Pescadores的名稱,比起漢人所稱的Penghu,在西方世界更廣泛被使用,特別是清法戰爭期間,在法國的紀錄中,它們便把發生在澎湖的衝突稱為「漁翁島戰役」(Campagne des Pescadores)。如今,在澎湖也可以看到「漁翁島燈塔」,甚至直接googl" Pescadores",也會導向澎湖呢!
我覺得大航海時代外國人對台灣地方的命名都很有意思,很像奇幻小說等會出現的地名。如過去荷蘭人將將軍溪命名為「叛逆者之溪」、將西吉嶼命名為「傷心島」、將蘭嶼命名為「大菸草嶼」等等。
故宮最早是在臺中誕生的?

大家都知道台北有故宮,嘉義有南故宮,但你知道最早的故宮,其實是在台中誕生的嗎?
當年隨著國軍撤退來台的文物,一開始並不是安置在外雙溪,而是台中糖廠。但糖廠並不是一個適合久放文物的地方,於是在1950年,政府在霧峰吉峰村北溝挖了個山洞保存文物,到了1955年,由霧峰林家捐地設立了「北溝文物陳列室」,在外雙溪的故宮完成前,台中的這個陳列室,便成了展示與研究文物的重要場所,直到1965年才功成身退,文物遷往台北。
另外,你知道故宮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嗎?這是因為中華民國成立後,北京的紫禁城不再有皇城地位,而成了「故宮」,當年的故宮也被規劃成博物館,收歸國有。就算後來中共奪下中國大陸統治權,也仍然作為「故宮博物院」身分持續存在。
華山文創園區之名跟中國華山無關?

我們都知道台北很多「中國地名」,但看似很中國的「華山」,你知道其實跟中國無關嗎?
這裡之所以取名為華山,其實最初是為了紀念日本時代首位總督樺山資紀,直到國民政府來台,才改名華山。在過去,華山文創園區是台北第一酒廠,以水果酒聞名。但隨著都市化以及水質汙染等問題,酒廠便於1987年遷到桃園龜山。隨後,這裡才改成文藝特區。
過去,這裡還有個「華山車站」,如今在文創園區的大草皮猶能見到軌道遺跡。這個車站過去也叫「樺山貨運驛」,辦理大稻埕與台北間的貨運業務,戰後一樣被改為華山,仍作為貨運站用。直到1986年,因為鐵路地下化的推動,華山車站的業務才被南港站取代而走向廢止。
下次到這裡,除了逛展覽拍美照,也不妨放慢腳步,找找一些歷史的片段遺跡,發現隱藏的過去吧!
身分證號數字的隱藏秘密

台灣人都有一張屬於自己的身分證字號,這個字號共有十碼,第一碼是用英文大寫字母代表初次登記的戶籍地,如F是新北、B是台中,第二碼1是指男性、2是指女性,第三碼則是一些特殊標記,如6是外國人歸化、7是海外僑民。
而後面的其他數字呢?是隨機亂數嗎?
其實,不論是身分證字號還是發票的編號,其實都有著一定的邏輯。除了上面提到的代稱,最後一碼還是所謂的「檢查碼」。身份證字號檢查碼是把第一碼的英文換成二位數字後(如台北A是10),再與後面的每一碼依序乘以1、9、8、7、6、5、4、3、2、1後加總,再除以10得出餘數後,再用10減掉便是那個檢查碼,因此在輸入身分證字號驗證時,你亂打的話是無法通過驗證的。
我們生活中有一部分常用的都是日本的單字?

你知道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詞彙,其實都是源自於日本嗎?這些「和製漢語」,影響著現代的漢字文化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呢!
清朝末年,大量的「日譯詞彙」隨著來自東洋的翻譯書帶入中國,如「社會」、「經濟」、「手續」等詞,其實都是日文翻譯西方文字而產出的「和製漢語」。當時,有些學者覺得不行,並努力的創造新詞,希望與之對抗,但卻不受歡迎,像是沒有人在用「質學」(化學)、「群學」(社會學)、「斐洛蘇非」(哲學)。唯一被接受至今的,大概只有「邏輯」了吧!
以下介紹幾個我們生活中都會用,但你可能會很意外是源於日本的詞彙:想像、保險、戀愛、新聞、象徵、客觀、數學、經濟、電話、都市化、少子化、團體、組織、代表、銀行….
從冷知識看見台灣隱藏的故事

當初會看到這本書,主要是我使用的電子書平台在進行期間限定的優惠,而我以前就曾經在書局注意到的緣故。翻開一則又一則的冷知識,有很多不見得對生活有什麼太實際的效用,但卻能讓我們更認識自己,發現那些隱藏的故事!
每日一冷,《臺灣 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你可以拿來說嘴的七十則冷知識》,2016,尖端出版
更多書心推薦
書心推薦│《悲傷地形考》,來趟反指標的世界之旅!
書心推薦│《味道福爾摩莎》,閱讀屬於台灣的食物記憶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Mixerbox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