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那天,我到了電影院,看了《悲情城市》這部33年前轟動一時的數位修復版電影。看完後,真的很認同他人為什麼會如此推崇這部電影。
還記得,每次到九份的時候,總會看到不少《悲情城市》的符碼,而這座山城也確實因為該片而走紅。然而,我總會帶著一個疑惑:「既然是在講『悲情』的『城市』,為何這裡反倒成為充斥笑容的觀光勝地呢?」
我們都知道,這部電影的背景是二二八,甚至是首部在解嚴後挑戰當年這禁忌話題的電影。這樣的背景確實很悲,但實際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想或許能知道他能受到歡迎的原因了。
————-( 雖然是老片,還是提醒一下本片有雷)——————–
一段愛與哀愁的故事
《悲情城市》這部電影,簡單的說,是在講在基隆、九份一帶生活的林家,他們在「光復」初期的1945-1949年間,家族與相關友人的命運流變,映照出一段大時代動盪下,台灣本島人的哀愁,側寫二二八事件以來,逐漸走向失望與哀愁的轉變。
要我自己描述這部電影,我會套用二十多年前偶像劇最愛用的口號「一段愛與xx的故事」,說這是一部「一段愛與哀愁的故事」。本部電影的愛,除了男女主角之間的情感,也有故事主角所屬的家族─林家,他們家人間彼此的關愛,還有劇中主角之一的林文清(梁朝偉 飾)與好友吳寬榮(吳義芳 飾)的友情、與後來成為妻子的女主角吳寬美(辛樹芬 飾)的愛情。那種關愛不是極其親暱的,而是遇到危機時,會相互扶持的真摯情感。
其實,主角之一的林文清,正是這個愛與哀愁的最佳寫照,他有著與家人與友人的真感情,雖然因耳聾而無法言語,我們卻能從他身上感到那種無聲的力量。而他的生命經驗,從一個只要顧好自己攝影興趣的大家族之子,到因家人、友人而牽連最終「被消失」,整個人生的命運,縮影了當時多少台灣人的故事。
有許多人不是聾啞,在那個時代下是和他一樣沉默的。可能是未免獲罪成為「漢奸」或「匪諜」而沉默,只能低頭苦撐;也可能是因為,在二二八以來對台灣民主、民生,以及個人自由的重創以後,逐漸變得不敢出聲的沉默。
整部劇中,他唯一講出口的,只有在二二八事件後,台灣人忍不住怒火,無差別的攻擊外省人,而在火車上逐一審問「從哪裡來時」的那一刻。當時,他奮力說的:
我…台灣人
這一句話,不知觸動到《悲情城市》剛上映時,多少人的內心,特別是當年剛解嚴不久。
1989年9月6日,《悲情城市》代表台灣電影出征威尼斯影展時,刊登在報紙上的半版廣告的文案標題如此寫道:
一個繁榮富裕的國家,才有自信去緬懷過去的貧窮憂患。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才有自信去省視過往的歷史。
如今我們再看,仍然覺得貼切。
一個台灣人必看的電影
在現今修復版的宣傳中,最常見到的說法,就是《悲情城市》是一部「台灣人必看的電影」,至於為什麼必看,除了這部電影透過一個家族見微知著的談論二二八外,它也呈現了戰後初期,許多人無法想像的那個既充滿希望,又充斥著憂慮的,混雜多元的社會。
那裏的希望,可以是個人的,如劇中在電影剛開始不久,從山下到九份的醫院工作,看著美麗的山景,對於未來有著滿滿憧憬的希望;也可以是群體的,如一群知識份子吃飯聊天時,談到對於「祖國」接收後的未來,「那當然是很好」的認知。
同時,也隨著政治壓力的滲入,讓人逐漸感到生存的危機,以及生活的不易,而充斥著憂慮。劇情中提到的米價等民生問題,或是主角之一的林文雄(陳松勇 飾),那句句中氣十足的國罵,以及
咱本島人最可憐,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國人,眾人吃、眾人騎,沒人疼。
的經典名句,都顯現了當時本島台灣人,在一個殖民政府離去後,下個更貪腐、更頹敗的政權到來後,槍桿子統治下的恐懼與無奈。
混雜多元的部分,在於這部劇呈現了很多人未曾經歷過的失落片段。那時的台灣,不是戒嚴時「只能說國語」,也不是如今「國語是主流」的年代,而是混雜著國、台、日,乃至中國各地方方言的年代,沒有一個強制性,人們自然地說著他們的語言,而透過語言,也呈現出了彼此獨特的性格與文化背景。
長鏡頭下最自然的側寫時代

我們都聽過,侯孝賢導演很常使用「長鏡頭」的拍攝手法。簡單的說,就是一鏡到底。但他的一鏡到底,大多是固定式的,也就是如我們站在某個定點,朝某個方向看去,一直看著那個地方事情的發生一樣,也因此很有帶入感,彷彿自己就在現場。
這種固定長鏡頭下的《悲情城市》,我們有如一個穿越時空卻不會具象化的被時人察覺的時光旅者,靜靜地觀察著人們的生活,反映出最自然而然的樣態。此外,本部電影幾乎無劇本台詞,僅有大綱,幾乎都讓演員自由發揮,或許也是如此,我們才能感受到那種「真實性」,那種自然而然。
在這樣自然下,本部電影雖以228為背景,卻不選擇228爆發地的台北,或是當時也發生激烈衝突的台中、嘉義等地,以聚焦在林家與九份相關人事物,藉由人們的「聽聞」,讓人們看了相對沒有那麼的沉重,也或許更讓人有親近感。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在第一現場的反抗者,但是藉由那種生活節奏因此被打亂,生活感處處受迫,能讓更多人更有體會。
此外,我特別想提的,就是電影裡從開頭日本天皇投降的《終戰詔書》,到陳儀宣布戒嚴的廣播,也透過這樣的聲音,如實的呈現了時代的流變,對我來說,也是特別有感的部分。
悲情的,不只城市
在那個充滿悲劇的時代,悲情的不只是台北這樣的大城市。而是連「天涯海角」的九份也會受牽連,就算是聾子,說不出話的主角,也會「被消失」。《悲情城市》透過這樣的氛圍與故事,讓我們看見當時的悲戚,諷刺的在九份的美景下,呈現著一場場醜陋的悲劇。
在這樣的美景下,寬美於片尾的那一句:「九份開始轉冷了,菅芒花開呀。滿山白茫茫,像雪。」
看似好像描繪九份的美景,但我覺得那不僅是滿山管芒的美景而已,更多的,是一種淒美的無奈。在這樣的美景下,她的丈夫文清不在了、她的哥哥也不在了,徒留雪一般的空白。這樣的空白,不只是在她的人生中,也在當時許許多多的受難者家屬、許許多多的台灣人心中。
那是個被暴虐昏聵政權抹去的空白年代,從悲情城市的結尾的1949年開始,變本加厲。
悲情城市
(最高五顆星)
劇情:★★★★
演員:★★★★★
娛樂性:★★★
內容深度:★★★★★
整體評價:★★★★★
更多影評
《流麻溝十五號》(有雷),不可不知的海外白色回憶。只要有信念,就能撐下去
Netflix影評│最終行動─毫無冷場的最後獵捕,正義與邪惡的再思考(微雷)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點這裡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