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航空城」是個不論是否為桃園人,都或多或少聽過的開發計畫。這個2009年「愛台12項建設」之一的計畫,因應第三跑道興建需求,必須取得土地,同時規劃周邊地帶的發展,欲「提升桃園國際機場的競爭力,也促進桃園整體發展,並帶動臺灣產業轉型及國際化。」
然而,這個計劃開發範圍4564公頃,區段徵收面積達3147公頃,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土地徵收與開發計畫,受影響的居民超過三萬人,不論是哪一個黨派執政,都持續地推進。曾經在那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已經一切的建設、生活的樣態,都將消失殆盡。
高中課堂上的紀錄片 凝視變動中的人們
獲得2021年「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最佳觀點獎」的《家,遠了》,便是一部以航空城為背景,記錄著面臨拆遷的老夫妻,他們的生活記憶與日常片段的短片。這部片的導演阿善,當初只是一名高中生。
之所以會以航空城為主題,正是因為小時候常回阿公阿嬤家的阿善,見到了這樣巨型開發計畫下,回憶即將消逝的無奈。寒暑假時,總會協助阿公阿嬤育苗場作業的阿善,在這個地方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回憶。
我後來知道,這個我的回憶之地可能會消失的時候,我就決定把這樣的狀況拍下來。我想要拍下那個對他們來說是家,對我來說也是回憶的那個地方。在最後定格與凝視的狀態。
阿善
不斷變動下未知的憂慮 以及不盡人意的期程與補償
阿善描述,當時對於徵收範圍的劃定,是不斷的變化。有時候阿公去開完公聽會,都會苦惱一下。「因為好像有時候有畫到,有時候又沒有。」包含徵收的範圍、日期都不斷的變動,以至於當地居民難以做出準備。特別是對於像阿善阿公這樣,以農為生的人。他們難以去估計,到底下一季要不要繼續種菜苗,還是等著徵收,準備搬遷。
根據《我們的島》報導,桃園航空城的拆遷戶安置措施,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是在政府劃設的安置街廓內,抽籤分配土地,自己蓋房子,九月開始進行抽籤,預計明年配發土地。第二種是買市府的安置住宅,2022年7月安置住宅正式開工動土,預計2023年3、4月可以分配安置住宅。
「我其實大概國小就知道,他們好像有被劃在徵收區裡面,可是那個計畫的範圍一直有變動跟不確定性。」阿善說。
這樣的不確定性,直到2020年才塵埃落定。
政府承諾對於被徵收戶的安置,會採取先建後拆,也就是安置住宅或安置街廓的房子蓋好,才會強制搬遷。但目前安置住宅和安置街廓還沒完成,政府祭出優厚的獎勵措施,鼓勵居民盡快搬走。
落定後,面對的卻是極其有限的緩衝期,以及許多人覺得不夠的補償。報導提到,補償費不夠在空地上蓋新房子,也買不起市區的房子,只能選擇較偏遠的觀音或草漯居住。這樣的時程與補償金爭議,讓阿善的阿公在紀錄片中也有所微詞。
比起其他人,阿善的阿公,則做出了不一樣的決定。並不想要到政府畫出的土地蓋新家,或是住進安置的住宅。他想要到其他地方,另外蓋一個自己理想中的家,繼續堅持著他們夫妻倆習慣的生活方式。
徵收了然後呢? 搬家、失業,還是發大財?
「這部紀錄片雖然主要是講我的阿公阿嬤,但還有不一樣的人也受影響。像是我的舅舅。」
身為青壯一代的舅舅,之前都在協助阿公阿嬤打理育苗場,卻因為這樣的徵收案,讓他失去了工作機會,而有了更多的掙扎。「他直到最近才找到工作…所以這個徵收不只是徵收家,可能也徵收了生財的工具」。
但也非所有人都受到如此大的影響,阿善身邊的一些同學,面對徵收案,也只是「居住的地方要換了」而已。而對於阿善身邊大園人之外的桃園人來說,航空城似乎是個金碧輝煌的夢,大園人都會因此致富。
如此不同,乃至於兩極的觀點。除了是非處在當地的不了解,更多的,或許是在那塊土地上,所奉獻時間的差異。
「回過頭來看,我阿公阿嬤和我舅舅,是長期住在那,不只是家,而是一生奉獻都在那裏。」他說。
航「空城」的遍地黃金
「在我小時候,阿公家附近的道路,都是田而已。但一直到快徵收前,道路兩側的田已經被房仲的布條給遮住。」隨著拆遷逼近,阿善觀察到了土地成為許多人眼中閃著金黃亮光的產品,最初的田園風光,已經成為待價而沽的土地交易場。
甚至阿善更觀察到,起初自己想訪問的,率眾前往總統府抗爭的代表,本身卻也是個仲介,訴求也跟金錢有關。
好像大家都把大園看成一個金雞母,大家都想賺錢。
阿善
「其實,我一直都有回去那一區」,就算土地上的人事物沒了,但回憶還在。阿善仍時不時會回去那一帶看看。當初有著熱切居民招呼的小村落,已經變成了門窗都被拆光,正待改造的空城。「其實蠻可怕的,你連白天去看都蠻可怕的。」
航空城起飛前的凝視 催化下一個媒體人的夢
回過頭來談這部紀錄片。阿善覺得,「凝視」這主題是以往紀錄片裡頭較少出現的。他在參加神腦頒獎典禮那天,從評審的講評中,更加了肯定自己這個角度的取材。
根據評審的講評,指出這部片沒有刻意的激化,沒有「誰又罵了誰」、「誰又不高興」,裡頭的角色反而是很安靜的、沒有辦法了,只能跟著時代的洪流漂流。
「我覺得最後的凝視是很感動的…我看著大家吃飯的樣子、看著田邊的一草一木,我不知道為什麼,就有很多很多的感觸出來。」拍完這部片後,阿善發現家裡的每個角落,都是充滿著美好的想像與寄託的。
航空城即將「起飛」了,阿公阿嬤也搬了家,阿善也上了大學。曾經的這些記憶,透過這部紀錄片保存了下來。那些失去的,都被存放在影像中。而阿善本人,也致力於朝媒體前進,希望把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傳遞給更多人看。
我覺得你願意認為把重要的事情,或是有值得大家注意的東西,不管用什麼方式都好,讓更多人看到,他就是一個很好的事情。
阿善
關於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
「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是全國唯一橫跨不同年齡層的全民紀錄片競賽。
「原鄉」是生長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我們鼓勵參賽者以紀錄片為起點,記錄生活周遭和生態環境,進而重新認識身處的環境。「原鄉踏查」其實是神腦基金會對臺灣的走踏,可以看遍各地紀錄片影像故事。
今年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將於6月上線,邁向第15屆。只要5-30分鐘的紀錄短片,就有機會帶走30萬環境生態特別獎。總獎金共136萬,還有其他大小獎等你鏡頭下的在地影像故事。
詳情請見神腦基金會官網
更多阿善的個人平台,請點此
更多角落故事
《南方,寂寞鐵道》集資計畫│一起上車,見證南迴消失的鐵道記憶 feat.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 蕭菊貞
捷運工程下消失的軌跡;台灣首個出土的清代鐵道遺址在桃園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點這裡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