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捷運歷史漫步I:沿著台北捷運紅線,從御成町到大龍山

台北捷運是台北不可或缺的存在,透過捷運,人們流動在這個全台灣最繁鬧的地方,有時候是為了急忙上班,有時候則是輕鬆出遊。捷運將大台北連結起來,也串起了這些地方的故事。

從捷運站名開始,到周邊的文史建築,每一個站點,都有著值得我們發現,被遺忘在城市角落的過去。就讓我們搭上台北捷運紅線(淡水信義線),由御成町(中山)到大龍山(圓山),發現沿途各站的過往記憶,還有留存至今的歷史風華吧!

49763022_462142770981861_2509135077032591360_n

中山(御成町)

現在的中山站,是個十分熱鬧的地方,在日治時期,其實也是如此。

日治時期,中山站附近就是非常熱鬧的地方,但他的熱鬧不是那種很多人逛街,熙來嚮往的喧囂,而是一種冠蓋雲集、工商往來的熱鬧。尤其是中山北路東側的「大正町」,也就是現在的「條通商圈」一帶,在過去可是日本人的「高級住宅區」。

大正町的規劃,起源於日本時代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他於1919年上任以來,便做出許多重大改革。其中影響甚大的,便是他廢止傳統的保、里行政區劃,改成街、庄制,並對都市地區進行重規劃。1926年,台北、台中的街庄改成町、町目、番地,也包含如今稱作條通商圈的大正町。

大正町是當時位於火車站北側的純日本人居住區(火車站北側大稻埕一帶以台人為主,日人多居於「城內」的今日中正區一帶),位處中山北路、南京東路、新生北路、市民大道之間。

到了戰後,雖然曾經居住於此的日本人都不在了,卻因為經濟發展,迎來另一批日本人。這些日本人,多是因1960年代以來台灣與日本經濟皆有成長的綜合性動力,讓他們「回歸」昔日的大正町。日企落腳在中山北路、林森南路一帶,而來台工作的日人,便以條通為居所,為下班後的休閒娛樂去處。如今走在這一帶,從日式酒店的柔黃燈光、日本料理攤位的特色外觀,以及來往的,說著日文的人們,彷彿有種置身日本的異地感。

跨過中山北路,回到中山站所在的「御成町」一帶,這裡之所以叫做御成町,就是源於過去境內有裕仁太子行啟台灣所立之御成碑,而現在之所以稱中山站,就是位在中山區精華地帶,中山之名源於紀念孫中山曾於區內的梅屋敷(今日台北車站後方國父史蹟紀念館)入住過。

說回御成町,中山站這一帶除了有熱鬧好逛街的南西商圈,充滿特色美食與風格店家的赤峰街外,也有不少充滿歷史故事,如今則滿載文化力量的地方。

P1140279

沿著線形公園一路往南到長安西路,能夠看到一座外型典雅恢弘的紅磚建築,這是過去的台北市府,更早前是日本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如今則是台北當代藝術館。不論就歷史層面還是文藝層面,這裡都很值得一訪,雖然很多「當代藝術」的東西我不太懂,但真的很酷。從當代藝術館沿著長安西路往東,跨過線形公園,則能到隱藏許多美食的中山市場。中山市場再更早前稱「昭安市場」、「御成町市場」,從名稱就能知道這座傳統市場,在這裡已經很久,久的足以匯聚在地風華了。

若是從中山站往東,沿著南京西路到中山北路,再往北走一小段,便可以看到一座純白的洋樓莊園建築。這是今日稱為「光點台北」,過去是美國大使官邸的地方。如今來到這裡,除了能夠欣賞一些文藝電影,也可以一窺美國大使曾經的生活面貌。

雙連(雙連埤)

中山站再過去一點的雙連,你是否曾好奇他的名稱由來?雙連之所以為雙連,是因為過去這邊有座稱為「雙連埤」的池塘,雙連埤的外觀有如兩個人字相連,所以才得此名。

然而到了日本時代,雙連埤已被填平闢為水田,並於1915年設立鐵路淡水線的「雙連乘降場」,也就是如今的雙連站。但你說,雙連埤的痕跡完全找不到了嗎?其實不然。

在2019年,北市水利局在進行工程時意外挖出古圳,有著不尋常的砌石與紅磚,文史學者推測,這可能是1918年整修的日治時期排水溝,有著極珍貴的價值。於是在地居民與文史工作者努力下,這條溝圳被維護展示,以在地人記憶命名為「宮前町砌石大溝」。

圖片來源:雙連大溝打勾勾 粉絲專頁

這條大溝,在當時應是連接霧裡薛第二支線作為灌溉用的。而源於霧裡薛溪(今景美溪)的霧裡薛圳,灌溉了中山、中正區多數地方,而已成水田的雙連埤,便是中山區的其中一個終點。

除了雙連埤,雙連站附近的馬偕醫院,其實也很有故事。因為他前身是由淡水遷往台北市區的「滬尾偕醫館」,1911年命名為馬偕紀念醫院。

這一帶看似只有吃的,但仔細探究,也充滿著故事。如果不知從何開始,其實雙連站內,走出閘門,便能看到當地的歷史演變,下次在出站時,不妨多留意一下吧!

民權西路(柴寮仔)

每次捷運到民權西路站,因為是轉乘中和新蘆線的站點,所以下班時段都會有一大批人潮下車,這是我對民權西路站最初的印象。後來,我才得知,這個站是全台北捷運最多出口的站!

至於這個看是連通車水馬龍大路,附近一堆小巷的地方有什麼故事呢?或許能從古地名找起。車站西南方的民權里,過去叫「柴寮仔」,是因為在日本時代,這裡匯聚許多木柴行。當地里長還在靠近大稻埕的地方,家樂福重慶店斜對面,打造「小柴屋」,以木藝文化、木製品diy等活絡過往文化為理念,為地方注入更多能量,歡迎所有人都能來當小柴屋的主人,帶動社區的活力。

圖片來源:小柴屋 粉絲專頁

圓山(圓山仔)

離開民權西路站後,逐漸「重見天日」,而地面上的第一站,便是圓山。圓山過去叫圓山仔,因為這裡有座小「山」,大概就在就圓山兒童樂園一帶,走到那就能感受地勢落差。

這一站從出站,就很有故事。在花博公園左邊,是台灣少有的日式佛寺「臨濟護國禪寺」,有著黑瓦的木造寺廟,外型就散發著一種典雅。這座禪寺完工於1911年,如今只剩下大雄寶殿與山門,分立於不同側。1984年,因為興建玉門街,所以原本座北朝南的大雄寶殿,才轉了90度,尷尬的與山門完全不同側,讓人「不得其門而入」。

P1020534

若是沿著寺前玉門街,在到達舊圓山兒童樂園前,可以看到一個被圍住,空蕩的草地,這就是考古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圓山遺址,整體範圍其實包含舊兒童樂園。這個遺址以「貝塚」聞名,講直白點是早期原住民吃完貝殼後隨手丟棄的貝殼垃圾堆,但當時的無用的貝殼山,在今日早已成為證明歷史的無價之寶。這個被稱為圓山文化的歷史文化階段,大約落在西元前3300年至西元前25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後來經更多研究,還發現其他文化層,讓學者大為振奮。

我覺得很可惜的是,對一般人而言這裏只是個空盪的地方,或許能做更多的規劃,讓人認識這個台灣史前的重要地點。

至於圓山遺址所在的舊兒童樂園,如今雖「重新開放」,在我數年前剛開放之初造訪,除了擺座旋轉木馬與摩天輪讓人打卡外,其他地方猶如廢墟,沒有太多管理維護,往「山上」走有個仿古的「昨日世界」,但我覺得,整個園區都像昨日世界,時間停止的只有他們,其他事物仍然轉動,因此讓人不勝唏噓。

若是從圓山站往庫倫街、酒泉街方向直直走,則能到俗稱「大龍峒」的地方。大龍峒這個看似祥瑞的名字,最早其實叫大浪泵,是平埔族社名。後來泉州同安人到此發展,取「興隆同安」之意稱此地為「大隆同」,也是後來大同區的名稱由來。此外,也有一說是人們稱圓山仔為「大龍山」,因這一帶很多科舉中試者,而將此地稱為大龍峒。

1802年,泉州同安人在如今保安宮旁建立起所謂的「四十四坎」街道(如今哈密街),意指兩排共44間的店鋪,街道兩端還設有隘門防範盜匪。只可惜,現在什麼也看不到,只能透過一旁的大龍街夜市,略為感受四十四坎當年的風華。

IMG_2164

現在在大龍峒還看得到的歷史風景,就屬孔廟與保安宮了。台北孔廟其實是建於日本時代,替代原本在「台北城內」今北一女所在地的孔廟,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重建,要源於地方仕紳願意出錢出力支持,才能在1939年完工。

至於保安宮,相傳是1742年同安先民將保生大帝分靈請來,1805年建設。1896年,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曾在保安宮後殿、東、西兩廊成立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直到後來望族陳悅記陳家捐地才遷出。戰後,保安宮又一度成為中國200多戶來台官兵的落腳處,就這樣佔了18年之久,直到1966年,佔住戶才遷走。

如今這座雕梁畫棟、美輪美奐的傳統寺廟建築,不再有其他外來的違和介入,落腳於文雅的大龍峒,等著旅人從圓山站出閘門後的發現。

參考資料

更多鐵道沿線的故事

台版江之電─深澳線的前世今生

那些你不知道的台灣林業鐵道,還有背後的故事 feat.旅行熱炒店 Jerome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點這裡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