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犧牲假日睡到飽的時間,和朋友衝到中壢大江,看這台灣上映場次不多的電影─《史達林死了沒?》。整體而言還算好看,沒有對不起自己犧牲的睡眠時間。
影片簡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GGJ4of8a9E
《史達林死了沒》(以下簡稱本片)是英國拍的黑色喜劇,劇情背景發生在史達林死後不久那段時期,主要內容是描述蘇聯高層的權力鬥爭以及藉黑色幽默方式凸顯蘇聯政權的殘暴。
本片由HBO政治喜劇《副人之仁》編劇,艾美獎得主阿曼多伊安努奇(Armando Iannucci)編導。本片改編自同名諷刺漫畫,笑得英國2億票房,不僅在英國獨立電影獎有共13項入圍,更入圍英國奧斯卡最佳年度英國電影及最佳改編劇本兩項殊榮。
故事發生在,1953 年 3 月2 日的晚上,蘇聯大獨裁者領袖約瑟夫‧史達林(Josef Stalin,1878 ~ 1953,由Adrian McLoughlin飾演)突然中風在辦公室倒地不起,從他倒下的那一刻起,他的親信們開始陷入一場混亂政權鬥爭中,當親信們發現後,似乎不急著搶救他,每個人都絞盡腦汁想勝出,成為下一個蘇聯最高領導人!
主要角色(部分有雷)
本片就圍繞在這群蘇聯高層之間,包含
貝利亞(喬治亞語:ლავრენტი ბერია;俄語:Лаврентий Павлович Берия;英語:Lavrentiy Pavlovich Beria),Simon Russell Beale 飾。
貝利亞是史達林重要的親信,也是蘇聯秘密警察的首領,更是協助史達林剷除異己的推動者。他是蘇聯高層難得一見的喬治亞人。
貝利亞算是位高權重,他剷除異己的執行力一如翻版史達林,但卻在史達林死後不久鬥爭失敗,被控多樣罪名而遭處決。
從片中我們可以看見貝利亞的狡詐與多變。傳說中史達林是貝利亞殺死的,但沒人能證實,本片也沒有述說這事。據傳當史達林一斷氣,貝利亞第一個撲上去親吻其屍體「動作之快有如在搶奪死掉國王的戒指」,藉由本片的描述,更能體會貝利亞的那個心機與權慾。
赫魯雪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 Steven Vincent Buscemi 飾。
眾所皆知,赫魯雪夫最終在鬥爭中勝利,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我們在本片中也能看見赫魯雪夫的聰明,以及他某方面的「魄力」。他是個笑到最後的人,但一開始屈居下風。
雖然我覺得這赫魯雪夫感覺很不像我們歷史課本中感受到的那位赫魯雪夫,但在我看了一些赫魯雪夫的故事後,其實在神韻與內在上,是真的蠻像的。赫魯雪夫其實才是本片的主角,而非一開始就死的史達林,絕對值得讓人跟著他笑到最後。
莫洛托夫(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Молотов) Michael Edward Palin飾。
莫洛托夫是本片的要角之一,但我看過的影評中似乎大家對他著墨不多。官方劇照也不見獨照。莫洛托夫在史達林末期是外交部長,而在這場鬥爭中,他成為貝利亞與赫魯雪夫兩方急欲拉攏的對象。他的妻子的釋放也成為一個籌碼。
莫洛托夫在蘇聯是極其重要的人物,也是史達林身邊的要角,儘管史達林不信任他,甚至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他也成為史達林屠殺目標之一。
馬林科夫(Гео́ргий Максимилиа́нович Маленко́в;英語:Georgy Maximilianovich Malenkov) Jeffrey Tambor飾。
馬林科夫的地位等同於史達林副手,也是在史達林死後繼任的第一人選。但從本片中我們可以看見他本人缺乏領導魄力以及統合力,在這場鬥爭風暴中常常置身事外,貝利亞或赫魯雪夫似乎也不把他當蘇聯總理看。(看看他那窘臉)
但馬林科夫的態度仍是極其重要,以及他後期與貝利亞的決裂,都是值得關注的部分。
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 Jason Isaacs飾。
朱可夫並非鬥爭者之一,但他身為陸軍元帥,有他的支持極其重要。他在中後期扮演絕對性的要角。而我這邊要特別介紹他,只是覺得這是我認為所有人中神韻最貼近我們想像的角色了。有夠煞氣。
此外,我想講講史達林。這部片中史達林展現的或許是他內在的殘酷,因為外表看來真不如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巨大」,而外型比起史達林,感覺更像柴可夫斯基之類的音樂家,總覺得有些格格不入。(上圖應該是最像歷史課本出現的史達林的一幕了)。
簡單心得分享(有雷)
這部片很不錯看,如果5顆星是最高分我應該會給4顆。只可惜本片在俄國無法上映,不然有俄文版一定更有感覺。
本片並非單純的幽默搞笑片,而是「黑色幽默」的喜劇,在本片中不斷穿插有人被槍殺片段,死前還要高喊「史達林萬歲」,而對於人民的攻擊,在本片成為家常便飯。共同服膺於「蘇維埃」、服膺於「黨」的現實,其實是對「史達林」本身的服從。
而在史達林這位想聽音樂會錄音,嚇得沒有錄音的國家音樂廳要求馬上重演重錄的超級獨裁者意外猝逝後,沒有人真心懷念他,但又口口不離史達林。並且史達林倒在自己辦公室內好幾天,大家也不敢恣意妄為,找個醫生還是必須全體委員「一致同意」,但卻找不到良醫,因為「好醫生都被殺了」,顯見蘇維埃鬥爭下的荒謬。
說到這個「一致同意」,我印象極其深刻,因為那是不容許異議的存在。好比赫魯雪夫並不想擔任史達林葬禮的總負責人,但她自己也不得不從眾舉起了手。正如現在中國人民大會的投票一樣,大家都只是舉手機器。(影片為將習近平思想納入黨章的投票,有跟沒有一樣)
而本片也不免得令人拿《吸特樂回來樂》這部希特勒穿越時空的黑色幽默警世作品做對比,我不的不說希特勒那部比較好看,但兩者性質並不同。希特勒那部更重要是在警惕遇上難民危機的當代人,「希特勒都在每個人的心中,不曾消失」。而本片則是嘲諷當時蘇聯政權的邪惡與荒謬。
這個荒謬更能顯見在不時穿插的蘇聯黨章中,在領導人死後,這些高層確實按照黨章規範去做了,但沒有人真的關心黨章的核心要旨,只是徒流形式,因為對他們而言,更重要的是在權力空缺後的鬥爭。
紐約時報這麼評論:「《史達林之死》時而有趣、時而令人不安,觀眾的大笑會慢慢變成倒吸一口冷氣,甚至是非常不安的倒吸一口冷氣,然後又突然變成不安的、喘不過氣來的大笑。」
在觀影過程,我們確實感受得到那種不安與歡笑之間的複雜交錯,因為這部片雖是喜劇,表現方法有其笑料,但內容卻是血腥與暴力,光是那一本本的解決名單,以及不斷被政府揪出來甚至槍斃的「社會主義叛徒」,這些畫面就夠令人驚恐了。
史達林死了沒?在21世紀的新時代,他其實一直都在,本片或許沒有這樣的隱喻,但我們仍然可見,類似的故事仍然在某些國家上演著。那是可以被當成笑話,卻遮掩不了毫無人性的殘酷事實。
對「影評│史達林死了沒?笑裡藏刀的黑色幽默」的一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