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地名的由來(上):八德、中壢、平鎮、大溪、大園、桃園、復興篇

這陣子,我都在看《新修桃園縣志》,對很多人來說,這或許是一個很生硬的官方文件,但我認為,這正是最好認識自己家鄉的管道。每個地方的地方志,記載的不只是政治經濟上的成就,也包含了從古至今的發展、區域的地理特性的。其中我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就是「地名的由來」。

在《新修桃園縣志。開闢志》裏頭,便有數十頁的內容,紀載著桃園各地的傳統地名由來,非常的有趣。在此分享各區幾個我覺得比較有特色的地名,並加入一些我在其他地方找到的不同說法補充。而這樣的地名,或許在其他縣市,也能看到同樣邏輯,甚至一模一樣的命名呢!

桃園地名命名特色

P1200096

在談桃園特色地名前,讓我們先來說說桃園地名命名的特色。
桃園市的地名命名共有五大特色:

一、以地形命名者,以「坪」最多。因為桃園是台地為主的地形,因而隆起之平地稱為「坪」,在桃園就相對常見到這些名字。
二、以植物命名者遍及各地。
三、與農墾相關的命名,以水利居多。身為「千塘之鄉」的桃園,無處不見水利相關的地名,如埤、塘、潭、窟…等。
四、以時代命名者皆源於清代,桃園是在台灣各縣市中,很罕見沒有日式地名的。
五、桃園的地名命名閩南語與客語並存,像是有閩南人的「厝」,也有客家人的「屋」….等,同時存在桃園各地,在其他縣市相對沒有那麼高的並存度。

八德

鄰近八德的陂塘公園

八德原本稱為「八塊厝」,跟「四維八德」沒有關係。八塊厝的由來據說是清乾隆6年(1741)開墾時就蓋有的八棟建築,也有一說是乾隆10年(1745)在此落地生根的八個姓氏。

霄裡

霄裡的由來是當地平埔族「霄裡社」的社名,這也是八德從很早就存在的名字。

大湳

大湳是八德最為繁華的地方,而其特殊的地名,也引起很多人的好奇。「湳」是形容易積水的泥濘地,因為過去大漢溪原本是流經八德的,但後來改道,讓八德東半部成為「無水河系」,泥土厚積、地下水位甚高。

此地下雨後易積水,因而形成泥濘地。另外,在八德還有一個叫「小大湳」的地方,其名稱由來相同,只是聚落規模較小而得此名。

大溪

P1200470

大溪之名,源於「大嵙崁溪」,也就是現今的大漢溪。最初稱為大姑陷,是在地原住民語言「發大水」的譯音。
後來因「陷」字不雅,改稱大姑崁。直到1866年,因為大溪李家的李騰芳中科舉,而改名大科崁。到了劉銘傳主政時,因入山「開山撫番」,將撫墾局設於此處,改為「大嵙崁」。而大溪之名要到日治時期才改稱。

缺子

缺子聽起來很像缺了什麼,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主要是因為處在低位與高位河階間,有凹入缺斷的部分,正好成為低位河階通往高位河階的天然孔道,而這裡因此被命名為缺子。

月眉

在不少地方都有「月眉」的地名,大多命名與自然地貌有關。大溪的這裡會叫月眉,是因為大漢溪流至此成為曲流,狀似月眉,因而得名。

烏塗窟

烏塗窟這個名字似乎看不出所以然,但其實蘊含著大溪的自然與產業特色。所謂「烏塗」,其實就是「烏土」─黑色的土。而黑色的土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煤礦。在烏塗窟一帶,從清代就有在挖煤。沒錯,大溪過去有煤礦產業喔!

內柵

內柵得名於清代漢人為防備角板山的原住民所設的柵欄,內柵在往下一點就可以通往慈湖,進入角板山了。而這種名稱,如同台北的木柵,呈現著一段族群衝突史與彼此不理解的悲哀。

三層

看到這名字我總會想到三層肉,但這與食物一點關係都沒有。三層的名稱由來乃是因為大溪的特色「河階地形」。所謂三層,正是由下數來的第三層河階,正好是最高位處。

大園

大園舊稱大坵園,園是指旱田,坵則是數田園區劃的單位。所以大坵園就是大塊旱田。

照鏡

照鏡一如其名,是指這裡的池塘水面如鏡,因而得名。如今這裡有一陂塘稱為照鏡陂。

橫山

位在捷運領航站附近的橫山書法館是一個新興的休憩地標,而所謂的橫山,並不真的是一座山。這裡指的是老街溪與新街溪兩 溪間的橫崗,其高度約50公尺高,因為該地位處橫崗上,因而得名橫山。

許厝港

許厝港是開墾桃園的先民最初的登岸點之一,在清朝時曾經非常繁華,後來歷經泥沙淤積,鐵路興建,而失去重要性,如今則成為安靜的濕地。在康熙年間,許家先祖許鳳到此開墾,後來成為大地主,到了日治時的《桃園廳志》,已稱此處為許厝港,想必與許鳳有很大關係。

大牛稠

牛稠即牛舍,因為開墾之初在這裡有放養牛隻,而有牛舍。日本時代在本村南側曾徵地建機場,戰後大牛稠西北半部則成為桃園機場的一部份。

內海墘

因為溪口外有沙嘴環抱,內部成為一座潟湖。村落建於潟湖內,故而得名。「墘」在閩南語中是指「濱水之陸地」

中壢

P1190622
夜晚的老街溪

中壢有一說是指溪流造成的坑谷,這種「壢」之稱呼似乎只見於桃園。中壢指的正是新街溪與老街溪間之低谷。但根據《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一書,中壢可能是得名於當地的原住民部落「澗仔壢社」。

芝芭里

芝芭里大概是最讓人一聽難忘的地名了。而這個地名其實從很早以前就存在,是以前「芝芭里社」原住民所在地。在康熙中葉,芝芭里是當時台北到新竹間官道的轉向要衝,至今仍有「大路下」的地名存在。

三座屋

三座屋顧名思義為三間房屋。可能與開墾之初的余、謝、邱三姓客家墾民於此築三間家屋有關。

青埔

青埔是如今發展「航空城」計畫的要地,但目前很多地方仍是一片荒涼,因而有人說青埔得名於此。但其實應該是描繪一種可以拿來做藍染的植物「大菁」的「菁」。康熙50年(1711)年漳州人呂夏珍開墾這一帶時,看到這裡是個有很多青菁生長的荒埔,故而稱為青埔。

興南

若是打開地圖,你會發現在桃園捷運體育園區的下一站叫做「興南」,但周邊相對荒涼。這個叫興南的地方,其實是得名於早年墾戶鐘興南遷居於此開拓,才有此稱呼。

內壢

內壢的「壢」,有一說與中壢一樣是指澗谷地。因為其位置在中壢內,而稱為內壢。另有記載,內壢原是溪名,原來此處有內壢溪庄,又稱內澗仔壢。

平鎮

平鎮原本叫做「西勢」,但在某段時期連年瘟疫後,先民求於土地公,得到西勢在客語如同「死屍」的不雅諧音,而要求改名的指示,後來改稱「安平鎮」,以求平安。

另有一說是因為這個谷地兩側設置稱為張路寮、望路寮的守望設施,讓往來桃園與中壢間的行人更加平安,因而得名「安平鎮」。

不論原因為何,我們可以得知平鎮最初原名與其求平安有關,後來簡稱為平鎮。

雙連陂

如今部分區域包含中央大學的雙連陂,顧名思義得名於村落西方有2水塘相連。

社子

所謂社子,便是指平埔族的居地。戰後社子與東勢北部合稱為東勢村,1951年後,滇緬孤軍撤退來台便安排入住於此設立的眷村,當時率領孤軍的李彌將軍,見此地地形有如青龍臥高岡之勢,因此取名「龍岡」。因此大多人對此地「龍岡」之名印象更勝於社子。

桃園

P1200768

桃園得名於先民在開墾時,因為遍植桃樹,故稱「桃仔園」,日治後簡化稱為桃園。

中路

中路位在桃園區西側,連接桃園與中壢,因為位居期間而得名。也有一說是當時桃園往大溪開墾時,中路庄為途中必經之地,故而得名。而這條「中路」,其路徑類似今日桃園的國際路。

埔子

桃園的埔子包含舊市區、藝文特區與許多重劃區,是個充滿活力的地方。但在日本文獻中指出,埔子指的是較小的埔地。而所謂埔地就是未開墾的荒地。

另有一說是清代時這裡設有「遞鋪」,即驛站。在雍正年間,往台北的道路改走龜山到新莊,而度過南崁溪的渡口要津處,即為「南崁鋪」,還設有設有舖兵3人。

水汴頭

每次看到很有特色的「水汴頭大橋」,都讓我很難忘記這裡的地名。此處因明末清初開墾時,在這引南崁溪水灌溉,設置分水閘門調節,故而稱為水汴頭。

大檜溪

我家附近有「小檜溪重劃區」,再過去一點的三民公園一帶又稱「大檜溪」。這並不是什麼溪流的名字,其實是因為當時在這裡要跨過南崁溪,而稱「大過溪」。另外一處的東門溪橫渡之處,也被稱為「小過溪」。後來因為諧音轉化成「大檜溪」、「小檜溪」。戰後此區設立「會稽里」,是「檜溪」的諧音。

復興

P1200565
因為我沒有復興區的現場照片,故以大漢溪眺望上游復興區山區照替代

水流東

水流東位在復興區三民里,亦即大溪老茶廠、三民蝙蝠洞這些知名景點附近。地名的由來可能是因為漢人自三峽的「水流東社」遷移至此地而得名。

角板山

角板山是復興區最易親近的山林休憩地點,據傳是光緒12年(1886)時劉銘傳見此地地形平坦如板,而周邊的山峰如角,故而如此命名。這裡可以說是認識復興區的第一站呢!

優霞雲

源於泰雅族語Yo-Habun,為兩溪交會在峽谷的意思。這裡以霞優雲瀑布最為著名。

羅浮

羅浮可說是北橫公路前段的重要中繼站之一,這裡有溫泉、有特色吊橋,轉個彎往山內則往小烏來。但這是一個跟台灣無關的地名。原本叫knyopan,在泰雅族語是指「曾被漢人入侵的土地」;這裡的部落名稱是rahaw,意思是森林。北橫公路完成時,當時的省主席黃杰認為這裡很像廣東羅浮山,故而把中國地名加了上來。

竹頭角

據傳此地先民是在乾隆7年(1742)由南投遷來的,這裡的部落名為喀拉,意思是「大社」,音如同閩南語的「角」。漢人命名為竹頭角,一說當年這裡是茂密的竹林,砍伐後僅留竹頭,因而得名。

雪霧鬧

泰雅族語Sibunao中的意思是「有樹果」Si是「有」,bunao是「果實」,得名於以前這裡有猴子喜愛的樹果。以前又稱「色霧鬧」,但寒流來時會有機會下雪,加上這一帶霧氣繚繞,故稱「雪霧鬧」。

巴陵

巴陵(Balung)意為檜木、巨木,據說是以前大水過後,很多檜木漂流至村落,族人撿拾木材建房屋,因而得名。但其實此地也是著名的檜木林帶。位在北橫公路中段的巴陵,也包含著拉拉山這個桃園的著名山林景點(在上巴陵)。

更多角落故事

那些你不知道的台灣林業鐵道,還有背後的故事 feat.旅行熱炒店 Jerome
台灣地方關鍵字|虎頭山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Mixerbox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