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政府追求「全盤西化」,從外在的服裝、交通工具、飲食到武器,全都追求西方的先進。此外,更是追求拋棄某些舊有的傳統,包含剷除了武士。
這種剷除舊時代利益階級的作為,自然得到反對,其中以西鄉隆盛為盟主的士族藉「清君側」之名義發動起事,史稱「西南戰爭」。而本片,就是在這個歷史事實下,所上演的改編故事。
圖/劇照。
有人說,日本之所以能在後來勝過中國,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徹底的西化,全盤的改變;而中國僅「師夷長技以制夷」,內心仍自命不凡,遵從迂腐傳統,故而才會在跌落世界位階,重重跌落。
其實,我更覺得,日本之所以能強大,就是那「武士道」精神。而本片就是在講這件事。
內容簡介
圖/劇照。美國南北戰爭、印地安戰爭的「英雄」納森·歐格仁上尉(CPT. Nathan Algren,Thomas Cruise 飾),在退伍後,因厭惡自己在戰場上經歷太多暴力,以及對無辜弱小的迫害,認為過往對軍人的榮耀價值都被功利主義所取代,整日對酒澆愁。
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受邀為正在力圖西化的日本政府訓練軍隊,以對抗「叛軍」─一群即將被剷除的武士。然而,在某次過早的行動中,他被武士們俘虜,因而結識武士的首領勝元盛次(Katsumoto,渡邊謙飾)。
在被俘虜期間,他從勝元以及其他武士的身上,發現了「武士道」的精神,以及找回那份軍人的榮耀,並深深愛上這種信念、生活。
在職責與信念、友情之間,歐格仁,必須做出選擇….
侍 Samurai
圖/劇照。
「武士」,日文漢字寫作「侍」,念作smurai,這個名詞,在如今,已然成為日本的一種精神象徵─最顯然的,就是他們的棒球國家隊,就是以「侍」為名。
侍,既有服侍,也有服從的意味。所展現的,就是那種武士道精神。包含「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等。
追求光榮、服從秩序、行禮如儀、用心盡責、追求極致,這種武士精神,已然全盤轉化到日本人的「民族性」(先不論民族性是否只是一種建構出來的概念),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歐格仁在被俘虜期間,所看到的武士傳統生活正是如此。不同於那些維新的大臣追求資本與私利,這些被視為該被拋棄的舊人類們,所展現的,是那種不易張狂的內斂、不易外顯的有禮、專心致志的態度,以及為求榮譽與誠信,連生命也不顧的精神。
特別是本片主角盛元,這位以西鄉隆盛為範本的武士,他的精神,大大的撼動了歐格仁,還有盛元所忠誠的天皇。
傳統與現代之間
圖/劇照。
追求「現代化」,是否就意味著要拋棄「傳統」?在本片中,我們看得出來不是如此。(雖然這部片表現有點誇張,就算是支持傳統的武士,他們應該也是有用槍的,連那個時代幾百年前的戰國時期都有再用了)
歐格仁最後上戰場前,他收下武士們鍛造的劍,上面就寫著「我是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武士」。正因為追求現代的過程,不忘傳統,才能有如今的強大。
看看日本為何能在二戰時為美國帶來震撼,又為何能在戰後復甦為世界經濟強國?這份傳統精神,功不可沒(當然傳統用的點不同,帶來的效果不同,用在戰爭,自然不是好事)。
身為一個軍人,歐格仁更能體會這種武士道傳統,所追求的,不是利益,而是榮譽與責任。
人類學者Ruth Benedict受盟軍所託,對日本民族性做研究,寫出《菊花與劍》一代名著,以協助美國管理戰後的日本。簡單的說,日本人有著菊花與劍兩種雙重性格,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自大又有禮…等。
在本片中,盛元闡述櫻花與武士道的關係,而我先前曾聽人說日本人為何喜愛櫻花,正因為這種植物是向下開花,低調謙遜,卻又異常艷麗;最美的時刻,竟是在凋零之時,種種矛盾的、菊花與劍式的雙重性,恰恰說明櫻花之於日本的意義,還有日本的「性格」。
這個國家的人民,極度「文明」,極度「現代」,卻也高度「傳統」,相信你到日本一趟,也能發掘。
結語
圖/劇照。
這部片有些人認為,還是很「好萊塢」,還是有著「美國眼中的日本」。我想有些內容或是如此,但仔細看過本片,他絕非只是「好萊塢」,而是很「東京」,或是說很「江戶」的。
作為一部劇情片,它可以讓人深入思考;做為一部動作片,它也能讓人在某些時刻感到血脈噴張:而作為一部以日本人為主,講述日本精神的電影,我認為,對於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甚至與日本有歷史過往的台灣人,是值得一看的。
同時我們也可以思考,「武士道」作為日本人的民族性或民族精神,那台灣呢?
=====================
末代武士
(最高五顆星)
劇情:★★★★
演員:★★★★
娛樂性:★★★
內容深度:★★★★
整體評價:★★★★
=================
看更多影評
=============
故事、說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