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聽過你的麥克風在監聽你對話的說法?又或者你是否曾在網路上看過,自己搜尋過、說過,甚至想過的事物,以廣告方式呈現在你的眼前?
這些,並非有個龐大的科技公司(像是google)在那監測著你的一舉一動,而是他們透過你的「數位足跡」,去抓出你的行為模式,預測你的想法、需求,你所有個人的數位歷程資訊,成了他們掌握你行動,進而獲利的工具。
更有甚者,就像去年春天爆出「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透過蒐集你的個人資訊,轉化為一個個的「人格資訊」,進而針對「可被影響者」(The Persuadables)進行資訊操作,實質上影響人們的觀點、認知,進而做出「看似出自自己決定,實則受偏頗資訊蒙蔽」的決定。
這樣的例子,就真真實實的發生在世上,影響了美國大選、英國脫歐,以及許多國家的未來。
你的個資,成了武器
圖/網路。
這部紀錄片,就是由劍橋分析公司前員工克里斯托福懷利(Christopher Wylie)、布特妮凱瑟(Brittany Kaiser),與英國《觀察家報》記者 Carole Cadwalladr等人,揭開這間公司,如何透過他們在臉書獲取的數據,去當作「武器」,影響世界的事實。
這個武器,影響的不是肉體,而是心靈。劍橋分析這類的公司,未經人們授權(又或說人們自己已授權,但對於那些冗長又難解的條文加速跳過,而渾然不知,畢竟按下「我同意」很快)取得大量資料,發展分析,並且預測出所有人的可能行動、性格(這並不需要蒐集到全體的數據,只要部分代表性樣本就足夠)。並在人們做出下一步行動時,投放並不具正確性、偏頗或虛假的資訊,去影響人們的想法。
好比針對那些「中立選民」,不斷投放「希拉瑞是騙子」之類的訊息,輔以大量有真、有假,或是捕風捉影的資訊,讓人相信他們想讓你相信的事。
「良心發現」的布特妮凱瑟(Brittany Kaiser),說這就是種「武器」。
這,正是我們這時代面臨的最新型態危機─「資訊戰」。
更多關於那個重創FB形象,引起人們質疑的劍橋分析風暴報導,請看→
Facebook隱私危機 「劍橋分析」被控利用帳戶資訊操弄政治輿論/地球圖輯隊
社群平台創造連結,卻也加速分裂

不可否認的,社群網站如Facebook的出現,開啟web3.0時代後,讓人們能更緊密連結,甚至讓走失的人再度重新相見的新聞也不是沒有。就好像《社群網戰》這部傳記式電影裡,馬克祖克柏(Mark Elliot Zuckerberg)的光明,給世界帶來希望與轉機。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人發覺資訊的可利用性,以及有心人士的加入,在不斷求「緊密相連」演算法的調整下,FB反而成為加速人們分裂的核心。讓人們越來越離不開同溫層,越來越無法對話。
我想許多人也清楚、也看見,層出不窮的假新聞,以及假帳號(網軍,不論是境內不同黨派或是境外敵對勢力)試圖改變輿論的現象。似乎很多東西變得越來越不可信,以至於好像沒什麼能相信了。縱使臉書宣稱做了任何防範與嚴查,卻又不免招來侵害資訊使用自由的疑慮。
面對資訊時代的處處危機
圖/劇照。
面對資訊時代的危機,早已爆發。更別說是台灣,一直都在這個資訊戰的最前線。你甚至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劍橋分析」的「全球經驗」裡,台灣紅得發亮。
這部紀錄片欲意讓人們思考「資訊權」的重要。當我們做出任何會留下資訊足跡的決定,以及接受任何個資授權契約(如下載APP玩遊戲)按下「我同意」的當下,是否能再仔細閱讀那些規範,能在花點時間了解自己將會交出那些東西呢?
另外,假新聞猖獗的現今,甚至輔以deepfake等技術,讓「眼見已無法為憑」,我們是否有足夠的獨立、批判思考與媒體識讀能力,去分辨真偽,不落入他人的資訊陷阱呢?
說實話,我不知道。
但這支紀錄片,只要你有在用網路,又或可以說,只要你是現代人,你就應該要看看。起碼,要了解,在這資訊時代,自己的資訊是多麼的彌足珍貴,不該成為他人的工具,也不該讓他人透過虛假訊息去操控你。
==========================
更多影評請看:
影評│後勁─王建民,找回棒球與人生後勁的倔強
Netflix影評│最終行動─毫無冷場的最後獵捕,正義與邪惡的再思考(微雷)
==========================
看時事、聽說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