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松山文創園區與京華城之間,有座停止運作的工廠。曾經,這裡是台灣所有火車的維修站。諾大的園區,為台灣人的相互連結帶來多重要的影響。
這座工廠最早可追溯到1885年清朝的「台北機器局」,直到1935年後,日本殖民政府將原在北門的第一代工廠遷至此處,開啟了一段鐵路史的風華歲月,直到2012年遷廠至楊梅,最後一輛交通車駛出,這裡正式停止運作。
如今,要走進工廠,必須事先預約,跟著鐵路人的腳步,走訪每棟建築、每個角落,發現那些我們忽略的、視如平常的事物,背後的偉大。
這裡是個已經停駛的過去,廠區內充斥著停擺的工具、退役的火車;但我卻也在其中看見蓄勢待發的未來。若干年後,這裡將轉型為國家鐵道博物館,帶領更多人認識、珍視台灣小卻美好的鐵道文化。
打卡,進工廠上班
週六上午,走進市民大道旁這高牆聳立的神祕境地,總讓人充滿期待。
台北機廠目前要參觀是採取預約制,分別在每週三、六各有兩場團體導覽解說。剛入台北機廠正門,在那等著我們的,便是鐵道博物園區的服務人員,以及學識淵博的志工老師。
因為目前工廠仍在整修中,且古蹟建築隨時充滿危險,所以每個人都要戴上安全帽,並且團進團出,依照指示前行。
此外,機廠也發給每人一本導覽手冊與收音機,讓導覽老師說的話能透過身上掛的這小裝置聽得一清二楚(有附耳機,也可自備)。
稍微觀察了一下來參觀的人們,男女老少都有,甚至還有從嘉義搭高鐵來的鐵道迷小弟弟,以及幾位日本遊客。
在入口服務處旁,就是當時的打卡處,導覽老師特別跟我們介紹上面的標語。這些看似平凡的標語,有什麼特別的呢?
原來是上面那句「準時上班下班」(絕不是努力增產報國),這句話特別在哪?準時上班不意外,但在那時候,甚至現在來看,可以「準時下班」,可見在這工作的員工福利有多好。
最原本的打卡方式,是用員工牌,也就是進廠前把自己的吊牌掛上,離廠後再把工牌帶回家。
科技進步後,則是改用圖中的打卡機(為了示意仍把吊牌掛上)。
跟著那些曾經打卡的腳步,我們走進了園區,而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城中秘境的樣貌。
在園區廣場上,利用這麼一台「維修車」,在這裡,老師更進一步介紹鐵道的小知識。
鐵道的標準軌距是1.435公尺,這是英國的鐵道標準;而大於這標準的稱為寬軌,小於則反之。台灣的軌道都是1.067公尺的距離,嚴格來說叫做窄軌。而那些運糖的「五分車」,其軌距就是1.067公尺的一半,所以叫做「五分車」。
聽完鐵道小知識,跟著導覽老師的腳步,轉入廠區。首先經過的是總辦公室,這裡與台北機廠一樣是1935年落成的。可惜的是今天正在施工,所以無法進去參觀。
(每次施工地都不太相同,路線也會不同。鐵道博物園區就是在一邊修復,一邊開放的情況下,於落成前如此運作)
而為何辦公室前會擺放著牽著腳踏車的工人雕像呢?原來,是因為廠區太大,來往都要靠單車。曾經號稱「遠東最大鐵路機廠」可不是說說的。
在組立工廠與總辦公室之間,有著一片綠地公園,做為當時員工休憩的去處。對於這滿滿廢氣與油污的地方,這樣的綠色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
而在綠地上,有著不少座椅、運動設施等,都是員工們利用廢棄車輪或軌道所做的創意結晶。
綠意包夾的灰黑建築,包含著一段輝煌歲月。
柴電工廠:真。工業風
現今很多地方都流行所謂「工業風」裝潢,或是「工業廢墟」遺跡。而到了台北機廠,才能見識何謂真正的「工業風」。
走進負責柴電車維修、組裝與拆卸的「柴電工廠」,空蕩的廠區,形成一種莫名的美感。這裡的顏色絕對不是艷麗,而是灰黑,卻仍舊引人注目。或許是那無限延伸的梁柱,以及兩側一排排透入光芒的窗戶。讓烏黑的工廠,一時成了如聖地般的殿堂。
在這種高風險的環境工作,「安全第一」仍是最重要的。
抬頭一看,當時吊車仍在。但難以想像那以頓為單位的列車,是如何被吊起。
而低頭一看,當時運送車輛的軌道痕跡,不知道乘載了多少工人的記憶。
組立工廠:終於結束的起點
離開柴電工廠,繼續跟著老師的腳步,來到了組立工廠。這是當時列車檢修最先拆卸的地方,也是最後組裝出廠試驗的場域。可說是「終於結束的起點」。
在進入工廠前,可以見到一台模樣可愛的小列車,這也是維修車,是門口廣場那種的更升級版。
進入組立工廠內,最先引人目光的,就是那傳統的藍皮平快車。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不見這樣的列車身影。我記得自己在小時候曾搭過一次,吹的不是冷氣,是窗外的自然風,更貼近窗外的風景、自然,還有溫度。
在藍皮車右手邊,有個最古老的蒸汽火車頭,這台CT273暱稱是「女王號」,可是當時客車中跑最快的。而在女王號後方,還有台DT668「國王號」,是有著最大拉力的車頭。
對側那台25C10000型,是日本時代購入的代用行李車,大部分是用來載客,也會用來運輸傷兵、戰俘等。
除了一般的車輛,這裡也停放著一台當初賣給泰國的「守車」,可說是整個園區內最特別的車輛。守車的主要功能是協助司機了解路況,所以看看見這車廂有一部分突出,用以觀察前方路況。
1960年代的美援時期,臺北機廠曾承製100輛守車外銷到泰國,並創造53萬美元的外銷成績。如今,泰國的這類型守車也都退役、報廢。這台,是在泰國創造一段風光後,在光榮回廠的。
在守車後方,除了大家熟悉的車體外,還有一台日本送的583系電聯車,是「世界首台寢台座席可變電車」,座椅可以轉成臥鋪,非常有趣。如果不說,問大家上方「秋田」站在哪,可能會怎麼找都找不到呢!
離開組立工廠後,可以看到門口設有打卡機,規範非常嚴謹,不只上下班要打卡,連中午也是。
原動室的大煙囪與一段震撼歲月
在園區內因為是火車維修工廠的緣故,而有不少鐵軌,也因此少不了平交道。我站在平交道上,看著對側多條綿延的鐵軌,試著去想像當時仍在運作是怎樣的畫面。
或許,這需要原動室的大煙囪,才更能增添畫面感。這棟建築躲過了二戰美軍的轟炸,持續為廠區提供能量直到最後。
志工老師笑著說,從這角度看過去,「是不是比101還高?」
這讓我想到之前在松山文創園區,導覽的志工也說松菸的煙囪看過去似乎也比101高,更是當時的指標建物。
但不論是松菸煙囪或是台北機廠煙囪,他們都不再運作,或許少了很多很多的汙染,卻也從歷史中慢慢被埋沒。
鍛冶工廠:保存了祖先級的過往
走過平交道,下一站來到了鍛冶工廠,這裡主要負責鍛件製造、鋼件處理與彈簧修製試驗等工作。這看似最有「工廠」感覺,到處充滿灰黑與機具,散發著最純粹「工業風」的地方,其實是整個園區內保存最有歷史的地方。
在工廠內,我們可以看到祖先級的蒸氣錘,那是清朝(1889)時從英國購入的,如今其實仍可使用,一個錘的動力很大,製造出巨大的聲響,也揚起了烏黑的煙霧。
現今這些地方雖已停止運作,但似乎還能感受到當時的轟隆巨響與煤煙味。
客車工廠:停駛的過去,仍舊震撼
最後一個工廠廠房,便是負責客車車體維修製造的客車工廠。在廠區的門前,停放著一列你我都熟悉的列車,這款EMU100型電聯車是1978年從英國引進的,起初車頭的顏色是跟後面車廂相似的顏色。但發生幾次交通事故後,為了示警,車頭才塗上如今的鮮豔色彩。
現今EMU100型的這款車幾乎已退役光,但這些「英國貴婦」的身影,在台灣鐵道史上永遠有著一席重要的位置。
走進客車工廠,可見舊時的車輛擺放於此。當時,這些列車出廠前最重要的一站,就在這裡。首先迎接著眾人的,就是那台S200型柴電機車,是早期跑在支線上的重要車輛。
廠區內無時無刻都可見安全標語,要求大家佩戴安全帽。到了今天工廠停止運作,也很必要。
為了凝聚向心力,工廠內部不時舉辦一些比賽,就如學提時代各班級間的整潔競賽等,總是給一個群體帶來團結的目標。此外,因為工廠內都是屬於重勞力的工作,那些員工們體力都很好,時常被叫出去代表工廠參加比賽。
「拔河從來沒輸過」,志工老師這樣說。
更深入工廠內,我們看見一個架起的月台。這可不是搭車用的,而是給工人修理屋頂的月台,全台灣也只有這種列車維修廠才看得見。
或許我們總是視為理所當然,從沒想過列車有多長、多壯觀。在客車工廠內,一台完整的列車,就停在那,那真的好長,好長。讓人不禁讚嘆,科技文明發展到這樣的程度,帶來如此壯觀的交通工具。
若仔細觀察,還能看到不少驚喜。像是貼在工廠上頭的「中美合作」標章,象徵著當年這座工廠的美援背景。或是角落的棋盤,是工人們非常重要的休閒。
離開工廠前,廠內那台破損到近乎廢鐵的S400型柴電機車,很難不讓人注意。但沒有見到什麼相關解說,他就靜靜的在那裏,就像這座工廠、這些老車輛,這些老故事,或許已是過去式,但仍然是讓人過目難忘的回憶。
移車台與露天吊車
在客車工廠與油漆工廠間,有個造型特殊的移車台。這本質上就是一截鐵軌,一截在鐵軌上與其他軌道交錯的鐵軌。負責搭起工廠間的橋樑,實際啟動運作,看上去非常療癒呢。
休閒的品味:員工餐廳、浴室
走過移車台,接續來到一座露天吊車區,這是負責吊運一旁材料廠的材料。而吊車場在下班時間後,將化身為員工的羽球場。上方寫有準確的開放時間,無怪乎員工要準時上下班了。
除了羽球場,員工最大的福利莫過於有座豪華的澡堂。這個從日本時代設立的浴場,華麗的迷人,甚至讓不少電影到此取景拍攝。可惜今日正輪到這裡整修,無緣見到內部的狀況。
圖/文化部
在浴場對側,則是員工禮堂與餐廳,這地方比起工廠其他地方,多了更不一樣的美感。當年這些員工都會帶著廠區發送的便當盒,到餐廳內放到自己今日想要的主菜處,像是魚、豬、雞等。等到中午放飯時間再來拿取,或是請一人來抬餐,帶回給大家吃。
廠內的供餐對當時的工人來說極其重要,他們有的還會自己多準備一份便當,花比外面經濟實惠多的錢,連晚餐也順便解決。
而走過禮堂,正好繞完一大圈機廠,回到原本的服務台。
蓄勢待發的未來
很快的,2個小時的導覽結束了。跟著導覽老師的腳步走遍整個偌大的園區,發現這個城市中的秘境,乘載著多少故事,收穫遠遠多於2個小時能得到的知識量。
離開前,填寫問卷還能領取列車紙模型,可說是最棒的紀念品。
台北機廠,這座城市中的龐大秘境,今天終於有緣能一見他的真面目。我不是鐵道迷,對於鐵道知識的了解僅知一二,卻在這趟旅程中,感受到鐵道文化、歷史帶給人滿滿的魅力。
這裡蘊藏著從清代到近代的深遠故事,除了列車、鐵道、工廠建築,更多的,是背後那些撐起台灣鄉鎮間連結的人們,以及致力於打造更好生活的信念,還有夢想。
這是個已經停駛的過去,卻也將轉型為蓄勢待發的未來。
在台北機廠,我看見了日常中我們總是忽略的不平常,進而更加珍視,更明白這塊土地上,那一景一物,背後有著多少人的辛勞、多少人的期待、多少人的夢。
台北機廠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五段50號
預約申請時間:每月20日上午10時起開放下月導覽申請
申請導覽網址→請點此
===============================
更多台北遊記:
匆匆台北│景美仙跡岩,輕輕鬆鬆登頂尋覓仙跡!
匆匆台北│萬華糖廍文化園區,在台灣最北糖廠探索台灣甜蜜記憶
==============================
看時事、聽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吧!→ 一起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