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臺灣史的作品很多,其中這本《臺灣歷史圖說》,是我看過最不一樣,卻又最能促進思考的讀物。
想要一探台灣史,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向去追尋,這本書絕對是必讀之作。
兼具學術與普及性的佳作
本書的作者周婉窈,是台大現任歷史系教授,主攻台灣史。她認為自己撰寫的這部作品有三個特色:
1.本書從史前寫到1945年(三版新增戰後篇),敘述雖簡單但又不失貫通性 。
2.本書以台灣島為歷史單元,人群方面以原住民為敘述起點,往後篇章也見到不少他們的身影,脫離漢人開發史觀。
3.本書有許多圖片與製表,與文字相互輝映。
細看本書,不同於一般台灣史讀物除首章著墨於原住民外,其餘都從漢人史觀來看待的弊病,書中各章節都能看見原住民身影。此外,作者也從不同角度去探討不同團體對同件事的觀點,如戰爭期受日本教育一代與戰後出生接受國民政府教育的世代。
其中我覺得最值得一讀的點,莫過於書中不時穿插作者專業的引述與評論,讓這本書有其學術專業度,卻又不因此成為難懂的學術作品。讓人看了會啟發並思索,也難怪本書會入選「當代東亞人文經典100」作品,並翻成韓、日、英文,銷售12萬冊了。
圖說歷史
這本書既然叫《臺灣歷史圖說》,書中自然是充滿圖片的,這或許能成為一大賣點,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讀純文字。
本書的圖文比例大概是4:6吧,幾乎每一頁都有一張圖,更有那種兩頁都是圖的。
這些圖像,有時會比文字更能讓人記憶,也更加有趣。
而對於我這「地圖控」來說,也是個很好的收藏品。
一趟追尋與思考的旅程
《臺灣歷史圖說》並不單純只是個歷史介紹,你不時可在書中看見作者的評論,有時讓人深感認同,有時激起人們的質疑心,想想自己以往所學,認為的「理所當然」,是不是只是落入一種窠臼?
在激起共鳴與認同的部分,我想我最難忘的莫過於這段:
英才早逝的黃土水曾感嘆:「我們台灣島的天然美景如此的豐富,但可悲的是居住於此的大部分人,卻對美是何物一點也不了解,所以他們也不能夠在這天賜的美再加上人工的美,美化人們生活,提倡高尚優美的精神,有意義的度過人生。本島人完全忽略了美的生活與趣味的生活。」他「期待藝術上的福爾摩沙時代來臨,我想這不是只有我的幻夢吧!」
看著濫墾的森林,看著違建把貪婪寫在門窗,寫在美麗天空,只有我們才能決定這是不是黃土水的幻夢。
本書很不同,不同的是他開啟一段閱讀者追尋與思考的旅程,他講歷史,也講思維。
從第一章定義「誰的歷史?」開始,便希望跳脫既有的男性漢人史觀,從不同的角度看歷史。直到增訂版最後的「民主化、歷史記憶、我們的路」,並不專注在民主化的眾所皆知歷程,更呼籲大家思考,在這「後殖民」的現今,我們如何去由多元角度認識過去,擺脫殖民造成的「他者化」、「自我虛空化」,擺脫框架,追尋那條康莊大道。
這本書,用大量豐富圖片與專業又簡潔不失趣味的文字,引領我們走上一條歷史的追尋與思考之旅!
=================================
臺灣歷史圖說(三版),2016,周婉窈,聯經。
=================================
更多書心推薦
書心推薦│陳冠學《老台灣》,看見原始的福爾摩莎
書心推薦│吳明益《單車失竊記》,踩上踏板,騎過那個無法好好哀悼的時代
================================
看時事、聽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吧!→ 一起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