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因中國政府越來越強硬的手段,而逐漸地失去了原本的樣貌。就在6月30日,隨著「港版國安法」的正式上路,象徵了「一國兩制」的消失,也象徵了香港,不再是原本的香港了。
在那些勇敢抗爭的香港人中,有些人遠離家鄉,認為「只要人在,那香港就會在」,試圖在海外以港式獨有的文化,重建一個港人的新歸屬。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香港人,把台灣視為一個「復興」的好居地。
而一直以來,香港與台灣,兩個看似如此相似卻又大有不同的地方,來來往往的台人、港人,總會在對方的土地上發現一些有趣的新鮮事,有些很雷同、有些大為不同,也因此回首檢視了自己成長的地方的好與壞。
《港式台派》這本書,就是在談兩地生活的文化現象,談一些很日常的東西,從芭樂、鳳梨談到廁所、垃圾車;從泡麵、滷味談到慢跑騎腳踏車。或許看似平凡,卻在兩位長往返台港兩地的香港作者的筆下,成了一種非常。
軟議題中的硬道理

這本書談的東西很生活,卻很深度。兩位作者從語言、文學專業的角度,去檢視了每件日常事物背後的文化現象,甚至可以延伸討論到深度的文化歷史甚至政治脈絡,從而發現這些軟議題之中,充滿著各種硬道理。
拿「兜風」這件事來說,作者很認真地解析了,為何國語中的「兜風」在廣東話中叫做「游車河」,進而討論到香港都市的擁擠、車流的茂密,以及延伸討論到象徵著某種「香港精神」的「紅van」如何消失,從而力圖找回生活的步調,避免陷入匆忙而壓力爆棚的勞苦之中。
再拿滷味來說,作者想到了香港相似的車仔麵,談論起它起源於1950年代逃到英屬香港的中國人,以手推車販賣麵食的過往,並談到這種自由選擇組合與潮州菜的歷史淵源,更談論到民族的多元共榮,最佳的體現,就是從像「車仔麵」這樣的存在。
這些都是非常接近我們日常的事物,卻在兩位往來台港之間作者的筆下,發現了更多更多日常背後的非常,這些很軟性的東西,也包含了最硬的那一塊。
從他鄉發現故鄉

身為「觀察者」,作者們以他們豐厚的語言知識,認真的文化研究,以及細膩的發現,從台灣的生活中,發現香港的相似與相異;優點與缺點。
就拿台灣獨特的垃圾車文化、資源回收的政策來說,作者回頭發現了香港的垃圾處理方式,有其需要改變的地方,更談論到人類生產過多垃圾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或從台灣同事端上來的一碗泡麵,回顧起香港的泡麵文化,談論「公仔麵」的輝煌,與香港人深度的情感回憶。
又是從對於「豬肝」稱之為「豬潤」,讓台灣友人一頭霧水,聊到了香港的語言避諱文化。
從他鄉不同的經驗交流中,兩位香港作者,發現了自己的故鄉,也因此更加珍惜與重視,那專屬於香港的獨一無二。
這不只是一本日常的文化漫談,更是香港記憶的保存

2016年年初,香港爆發「魚蛋革命」,起因為香港食環署、香港警察驅趕取締旺角違法的熟食小販,而引發規模不小的警民衝突。在過往農曆新年間,各區都會有一些熟食小販擺攤販賣熟食,雖然不合法,以往政府大多都會因過年而網開一面。但隨著雨傘革命後加強的管控,政府的態度不一樣了,卻也使得市民對政府的行為更加憤恨。
對抗警方的市民們,並非為了魚蛋等攤販熟食而怒目相向,而是為了維護一種自由、一種精神,以及香港最具本土特色的文化。
如今,香港除了因「港版國安法」遭遇「一國兩制消失」這種政治經濟面的問題外,也面臨到如對熟食攤販的取締、越來越多從中國大陸移民香港的「新移民」帶來的衝擊,以及官方對於粵語的打壓,力圖提倡「普通話」的「母語」…等生活層面的困境,讓「香港文化」逐漸消失,今日香港已非昔日香港。
在這種時刻,這本書的存在更顯得重要。因為它記載了香港的日常故事,以及那些可能逝去的生活。

一九九零年的春天,是我出生於殖民時期最後階段的世代,對於什麼是英國殖民主義其實沒有什麼特別聯想,但同時間對於「回歸中國」更是覺得莫名其妙。基本上,那時候還是幾歲的我們,從來沒有選擇權,要選擇做什麼國籍的人。而在現在一個多變的時代,我來到了台灣,來到了另一個背負著時代責任的國家。在這裡快八年的生活,我感受到了台灣溫柔的力量,也重新反思自己對香港的深愛。我有了選擇權,選擇了這兩個家。 《港式台派》
港式台派,2019,吳心橋、劉亦修,大家出版
更多書心推薦
書心推薦│《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用地名,重新認識這片土地的故事!
書心推薦│《哈佛最熱門的國際關係課》,知往鑑來,認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