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不少Podcaster開始慶祝他們的節目滿週年,才意識到,一週年又過去了。2020年起的台灣Podcast浪潮,也這樣過了一年;而敘事圈的Podcast節目,也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一週年了。
這一年來,我做了很多很多的嘗試,也因為Podcast,得到了很多很多。所以在這遲來的週年慶中,我想用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回顧」,以簡單的問答方式去檢視自己一週年來做Podcast的一些心得,也期許這篇文章能夠帶給有想做Podcast的人一些助益。
為什麼我會開始做Podcast?

關於為何我會開始做Podcast,其實在敘事圈的節目做了十集左右,就曾經回答過。原因是因為我聽了很多的節目,加上Podcast相對簡單的製作流程與付出成本,以及我想為自己的網站多一個宣傳與曝光的管道,所以開始做了Podcast節目。
Podcast之於我而言很有吸引力的一點,就在於它是用耳朵聽,所以不用盯著螢幕,無時無刻都能夠聆聽,是個很適合「說故事」的地方,也或許是出於這種「類廣播」的懷舊感,讓我特別想嘗試這個東西(我想大家或多或少聽完廣播後,會幻想自己是否也可能有朝一日成為一名廣播主持人吧?);再加上Podcast不像影片,很花時間與成本在設備,後製剪接,還有在錄影時穩定且具吸引力的影像敘事,門檻真的低很多。
此外,Podcast目前仍然沒有被一個平台綁死,而是有無盡的可能性,你可以把自己的節目放在各種平台,且不會受限於內容的表達,這正是我覺得做Podcast會如此「甘之如飴」的地方。
※延伸閱讀:Podcaster經驗談:迎來第十集,回顧《敘事圈》Podcast頻道一路走來
每次錄音前,我的準備?

關於錄音設備相關的準備,我在以前的文章就有提過,所以就不贅述。但我要說,一隻好麥克風真的很重要,而當你做上癮後,就會不斷地付出更多成本在設備上…(當然相比於影音會少一些)。好比室內錄音的麥克風,我已經換了兩隻,目前這隻是 RØDE NT-USB Mini,加上麥克風架,整個看起來就很威猛,但付出的價格當然也不是2、3000就能解決的。
而近來增加戶外錄音的內容後,我也新購入了外接的手機麥克風,一樣,換了又換、換了又換(而噴了不少),最終的那隻RØDE Microphones VideoMic Me-L,成了我現在的外景好夥伴。
認真說, RØDE 這間麥克風廠牌真的很好用。
回歸到實務面,每次錄音前,我是如何做準備的呢?我自己大概會分做「主題建構─廣播稿撰寫/訪綱撰寫─實際錄音」三個階段。
主題建構
其實比起一些人在做東西前都有詳盡規劃,我在錄Podcast前,都蠻隨興的。往往想到做什麼主題,都是一種「靈光乍現」,覺得「做這個不錯」,於是就開始著手了,就跟我寫文章一樣。
而這種靈光乍現的時機有時是在一個多月前,有時是錄音前幾小時,有些是跟時事有關而受的啟發(如先前我談過台灣的奧運史),有些則是最近看了一些書、劇,去了哪裡…等,而有的靈感(如大部分「角落故事」的內容)。
想到要做什麼後,我開始會在腦袋中很簡單的構思一下大概的內容與細節,然後就開始在一個空閒的假日,繼續進行下一步。
廣播稿撰寫/訪綱撰寫
我的節目內容絕大部分,都是搭配網站文章來說的。 這麼做有兩個優點,一是我能夠讓想更深知道圖文內容的人去看文章;二是增加自己的網站流量。而事前的文章撰寫,也成了我事後錄音的最佳廣播稿(如這篇),寫好文章後,我在按照內容,逐一去錄製,這樣一來,也不會讓自己內容空洞,更不會落入講到一半不知道說什麼的窘境。
在我一開始做節目時,我採用一種很笨的方法,寫個廣播稿,然後講一段錄一段,這樣做只換來無盡的痛苦,而且十分鐘的內容,就可以搞上兩個小時,錄完後聽起來很不自然與自在,所以強烈不建議這麼做。
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寫一篇文章,再之後要錄音時,再去「轉譯」,成適合Podcast的口吻,而目前這麼做,對我來說是最順手的方式。
另外還有一種是人物專訪的類型,除了先確認對象,約時間與錄音方式外,最重要的準備就是訪綱了。訪綱呈現的就是之後節目的大綱,而後續錄音只要順著訪綱,並在適當時機再延伸其他問題,就能做出來,相對於前者容易一些。
有關訪綱的撰寫,不論你是不是要做Podcast,我覺得都值得看看:媒體人說│新聞採訪該怎麼做?那些關於採訪的
實際錄音
實際錄音時,我大致上就是會一邊拿手機,一邊對著我在網站上已經寫好的內容,然後開始講。講錯沒關係,後製再修就好,原則上還蠻順利的。
至於與人訪談部分,也是像聊天一樣,所以沒什麼太大的困難,唯一比較有問題的會是技術方面,像是對方收音聲音過小,遠端錄音的雜訊與網路問題;現場錄音的環境干擾等等…
至於我最近在嘗試的「跟著聲音去旅行」,那又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內容。我會在在外頭旅行時現場進行環境收音並簡述心得,然後回到家寫文章,寫完後再後製上更深度的介紹。這些雖然超級曠日廢時,但做出來的成就感,我覺得是最高的。
最後,我還是要回來談一下技術面的問題。實際錄音時最痛苦的,莫過於是對方爆音、雜訊等問題(這無法強求,畢竟對方不一定是Podcaster,錄音設備表達本來就有差),而自己在錄音時,也常有講話不清楚、外部環境音干擾(外頭吵死人的汽機車、我家的笨烏龜一直敲撞…等),以及一堆「然後、就是」的問題。
但多次錄製節目後,我覺得能夠讓自己修身養性,也能增進口條。
做了這麼多集Podcast,有什麼感想?

從去年到現在,不知不覺我也做了快50集的單集,說真的,心得很多很多。
讓人聽見你的聲音,還有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比起已經「過時」的部落格,Podcast是一個新興的東西,所以獲得的關注度自然會比較高。我做Podcast後,發現有越來越多人注意到我的內容,也透過這些內容,讓他們更認識在地、聽見更多故事。
我真的很開心,也很榮幸自己能夠有這些「粉絲」,說實在這是我在以前絕對沒想過的。
在之前我曾發過幾次回饋問卷,一些聽眾是這麼告訴我的:
覺得阿諺做的事情很有意義,我是屏東人但其實對於恆春這個地方沒什麼概念。覺得阿諺從這本傀儡花當中來介紹恆春鎮上除了海灘之外那些曾經有著特殊歷史背景的地方我覺得超厲害的!害我也想去讀那本書,也想實地去那邊走走。
因為喜歡介紹到台灣的部分 像我去過好多次台博館 但真心沒有很深入了解它的歷史跟一些特別的地方 慚愧xD 聽完就會覺得:哇~學到東西了!又頗有趣 不會死板
我覺得阿諺很厲害,現在做的事情其實我有想過但還沒去實踐。所以看到敘事圈這個節目就覺得內心會熱血沸騰,而且每一集都有深度!
希望有天能和阿諺一樣用自己的方式講台灣這塊土地的故事。
謝謝阿諺的用心 讓我們可以有一個這麼舒服的節目。然後滿喜歡開場跟結尾沒有太多額外的配樂跟台詞的xD 雖然才聽了前面七集, 但目前是頗喜歡
我很喜歡聽跟著聲音去旅行裡面的聲音。除了海邊,電車的以外,還在夜市,市場,路上,鄉下的阿公阿媽的聲音等等,聽這樣的聲音讓現在無法來台灣的哈台族開心和感受到台灣。
嗯…不知道阿諺的做節目的時候快不快樂,但希望阿諺每天都快樂。因為你做的節目會是聽眾生活中的陪伴,然後也有可能因著這個節目聽眾想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所以加油!會繼續收聽!
真的很感動,也很感謝你們。雖然我不是百齡果、股癌之類的超級大咖,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但只要這些東西,有被人聽見,就有它的價值。希望這些內容能帶給大家更多認識與省思。
成為Podcaster
「Podcaster」這概念對於2020年以前的人來說,絕對是陌生的。而我也完全沒有想過,自己除了文字工作與興趣外,會開始做這樣類似廣播的自媒體。
當一個Podcaster的感受是什麼?我覺得很特別。特別是你跟別人這麼說時,對方充滿好奇與覺得酷炫的反應,就覺得自己好像走在什麼時代尖端一樣。而看到自己的節目出現在KKBOX等平台上,也感到非常的有成就感。
當然,做一個Podcaster不是只有這類表面的榮光,對我來講,他所隱藏在背後的價值,是更重要的。或許聽眾沒有很多,或許Podcast在台灣還不算特別大眾,但是,透過比文字更有力的聲音,你確實塑造了屬於自己的影響力,也確實在公開的平台裡,說出了一些東西,也留下了一些東西,這才是最重要的。
而伴隨著這些聆聽數據而來的,當然還有一定程度的壓力。我在錄製或是節目上架的當下,確實是很開心的。但在修剪內容,還有想著要怎麼做時,其實有點壓力。因為你不產出內容,就會在這越來越多人投入的Podcast海中被淹沒,也會辜負著大家想要聽到你更多更多內容的期許。喔,還有,自己被「制約」的期望,那種希望能一直產出內容的期望,那種希望能繼續下去,能讓更多人聽見的期望。
所以我給自己訂下至少兩週產一篇的期許,或許這頻率沒有很高,但在我還有網站、還有工作,而且一切都是自己來的情況下,應該是最好的平衡了。
認識許多人
或許,這才是做Podcast讓我最意外,但也是最開心的事之一。透過「Podcaster」這個Title,我認識了同樣也致力於聲音創作的這些人,他們每個都是各領域的高手,有的是你可能在做節目前,一輩子都未曾想過會相遇會認識的人;有的則是在認識後,你覺得會跟他很合拍的人。
做得越來越久,認識越來越多人後,開始接收到一些串聯合作、一些活動邀請,在這樣一個一個的交集下,我也拓展了自己的人脈與視野,當然,也聽到了更多的故事,這對我來說,是真的很難能可貴的。
我會繼續說故事

你問我,會不會一直做Podcast下去,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論我的聽眾有多少,不論我記錄下的這些內容是否真的能帶來些什麼,光是這樣製作到最後產出的過程,就讓我有滿滿的成就感,而我一直以來都在追求這種成就感。
當然,這些故事,不論是個人、團體還是地方,每一個,都蘊藏著不只是起承轉合的架構,而是文化、歷史、價值觀…等,各種值得我們去紀錄,讓後人了解的東西。
所以我會繼續「說」故事下去,不只是為了自己,也為了那些認同也支持我內容創作的各位,還有我所生長的這塊土地,這顆星球。
更多Podcast節目相關
Podcaster經驗談:迎來第十集,回顧《敘事圈》Podcast頻道一路走來
人物故事│幹話系Podcaster的真心話,想成為Podcaster必聽! feat.《叫叫ABC》 Andy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