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微微回暖的午後,我搭上火車,再度來到了富岡。結束久違的仙草花節採訪後,回到這個安靜的很宜人的小鎮,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不急躁的探索著。
富岡,不只是車站

富岡老街並不長,範圍並不大,但從車站開始就充滿著魅力。從月台上的童趣造型座椅,到站前廣場的裝置藝術,能夠發現這裡的「新」,同樣的,也因為車站老式的座椅、有歷史感的防空避難圖,以及廣場上的富岡歷史介紹、參天的老樹,也能感受到這裡的「舊」。

富岡車站的歷史很早,在1929年,它早因鐵路北移,就以「伯公岡」的名義設立車站,也為這座曾經只是普通農村的小鎮帶來不同的榮景。
在很多年後,沒落的小鎮似乎又因藝術節、花海節等觀光活動的推波助瀾,而有了不一樣的新氣象。

站前廣場不只有老舊的磚紅與樸質的土黃色,而是繽紛多元的。看著這裏沒有多加介紹的裝置藝術,有種意外的愉悅感,好像到了這裡,心情就會很快樂一樣。
富岡老街,繁華後的悠哉

多年前,曾因為桃園地景藝術節的採訪,我首次的造訪了富岡。但那一次是跟著媒體團導覽,雖然很深度的認識火車站前的這個區域,卻沒有太自由地享受這裡的悠閒。
這次,我一個人因工作再訪富岡,看到這裡多了很多新設的指標,老屋的殘敗也被塗上了新漆,似乎要開始來場地方的文化復興了。但這裡的微微改變,並不影響一直存在著的悠哉氣息。
富岡老街緊臨火車站,過去這裡還稱伯公岡時,就是一個很熱鬧的地方,攤販雲集,行人如織。在公路興起,都市化加劇後,富岡老街(中正路、信義路、民生街)的風華落盡,只剩下外觀仍舊華麗的建築,在這靜靜地訴說著曾經的風光。

其中最顯眼的,莫過於離火車站不遠,有著巴洛克風格,橫跨五間店面寬的呂家聲洋樓。這棟洋樓建於1931年,其中央穹頂、希臘三角山牆、對稱羅馬柱以及細緻雕紋,還有極具特色,中間頂部圓頂的小室,二樓正面做成外圓凸狀,往內看去可見一些鴨子等可愛擺飾。

這棟洋樓就算至今,仍可讓人感受到屋主的富裕。而這次我再訪富岡,看到重新漆過的外牆,更是能感受這棟建築的不凡氣勢。

這棟洋樓的建造人呂家聲是當時的楊梅庄庄長,對富岡市區的擴張很有貢獻。在他的爭取下,呂家洋樓成了「爪」字型街區的首要建築,除了代表呂家的富裕,也象徵著他的在地影響力。

相較於呂家聲洋樓,轉個彎到一旁信義街,這裡的街屋不少還保留著原本的古樸風貌,紅磚、拱廊等復古元素呈現在眼前。

漫步其間,彷彿走進時光隧道,路過幾間寧靜的柑仔店、有歷史的小吃店…等,沒有太多我們「刻板印象中老街」的商業化與嘈雜,只有非常非常純粹的悠哉日常。
活化歷史,品味在地

對於歷史建築的保存與活化,在近來越來越受重視。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富岡車站旁的舊台鐵糧倉,也像桃園車站旁的鐵道倉庫一樣,有了不一樣的面貌與用途,讓棄置空間成了活動空間。

我繞了一小圈老街,最後走回現在名為「伯公岡25糧倉」的農產品販售空間兼咖啡店。這座灰黑建築的外頭不知何時被裝飾上了繽紛色澤,每個圈圈裡都畫著富岡、楊梅的在地意象,仔細觀看,也許能成為一種旅遊指南。

走進室內,挑高的紅磚空間內陳列著不少在地農產品,其中最多的就是楊梅仙草相關食品。雖然因為太早到訪,今年的仙草節沒有看到滿地的紫色花開,卻也勾起了我想再次品味「桃園2號」仙草所製的仙草茶,它的甘甜魅力。

我點了杯仙草奶茶,享受著浸著鮮奶的甘甜仙草,那個軟Q的口感,讓人很難不愛上。喝完後覺得意猶未盡,又買了兩罐仙草茶與仙草茶包回家,希望能繼續感受著這塊土地的甘甜滋味。

不疾不徐的走回車站,坐在月台上看著一列列疾駛而過的火車,我在這座悠哉而慢步調的小鎮,感受慢活的自在與快樂。
這裡真的是個很慢很悠哉的地方,連計程車、公車司機都是。走出車站,站前靜靜等著有緣人而不像其他地方死命招客的計程車司機;或是發車前睡得很沉,開車後也悠然的公車司機(我還和他相遇了三次,看來整個下午的樂活巴士都是他在開);還是街頭巷尾閒聊到忘我的阿公阿嬤,這裡一切都很慢,甚至比我熟悉的嘉義鄉間還慢一點的感覺,但或許因為這樣的慢步調,而讓人感覺特別舒服、特別自在。
感受著秋末的微風吹過鐵道輕拂過臉,看著誤點的區間車緩緩的進站,突然有種捨不得離開的感覺。
雖然我還在工作中,要趕回家打開電腦寫文章,但我真想多個幾分鐘也好,靜靜地沉浸在這裡的平靜宜人,這裡的悠哉慢活。
更多遊記
新竹│迎著風,發現又舊又新的新竹市區,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
桃園老城的光與影:漫步桃園老城區,尋找桃花源的前世今生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