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音敲出貓頭鷹的守望:日月潭畔邵族的吶喊

身為台灣人,很少沒有到過日月潭的。然而卻很少到過日月潭的人,會對這裡的原住民族─邵族,有深度的認識。

邵族目前的人口僅約800多人,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倒數第3少的,但他們有著獨一無二的文化與傳統,遠比日月潭還廣還深上許多。

進入21世紀後,知道邵族的台灣人不在少數,甚至有不少曾經看過他們的杵音表演展示,但真正走進邵族部落,更深入了解邵族的十足魅力,還有坎坷命運的,並不多。

我也是在這次採訪參加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的部落導覽遊程後,才更加認識這個原住民族,以及發現日月潭美景背後許多必須被正視的議題。

「臨時」的家園  尋求永恆的希望

IMG_9423
伊達邵街的入口。如未申請導覽,請勿擅闖。這是族人平時生活的地方而非觀光景點。

在熱鬧的伊達邵碼頭商店街上方,一間甕仔雞店對側的停車場旁,有條通往水社大山登山口的小路。這條小路叫做伊達邵街,是在地人才知道的地名,就算用google找,也找不到。

這條街上,住著部分邵族人,他們都是因為921地震,在震後「臨時」居住於此的。

漫步在伊達邵街,可以看到以輕鋼架與竹、不織布等材料為基礎,由居民與建築團隊合力建成的傳統造型家屋,門口寫有不少生活用語的族語發音(目前能流利以紹語溝通對話的人,屈指可數)。可見這裡雖然是個「臨時」的地方,卻仍然很努力的保存著邵族的記憶。

邵族的土地從日治時期興建日月潭水庫以來,不斷流失,原本舊的部落已經淹沒至水下。改朝換代後,情況只有越來越糟。

到了1970年左右,當時的政府蓋了山地文化中心,徵收邵族的耕地,更讓邵族流失了耕作的文化傳統。(後來這個文化中心也閒置沒用)

之後更在1980年代的土地重劃中,把邵族原居的土地認定為「公地」,需向政府承租,最後使得邵族人只能將土地轉讓,家園以非他們的家園,縱使他們本來就住在這。

1999年9月21日,源自南投集集的世紀大震,讓靠近震央的日月潭一帶也受害頗深。這樣的震災雖然讓邵族族人的居住環境更加艱難,卻也震斷了無形的枷鎖,讓邵族人們開始展開行動,使全國看見這支日月潭畔的原住民族,他們的獨一無二。

透過敲擊傳統的杵音祭進行全台巡迴募款,讓全國聽見邵族的困境,而他們也終於在2001年,獲得政府認定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的第十族。

而震後流離失所的邵族族人,在露宿多年現今停車場的空地後,終於在謝英俊建築師等人的幫助下,在原本政府要蓋山地文化中心的地方,建立起「臨時」的居所,稱為「伊達邵街」。

殊不知,這樣的「臨時」,過了20多年後,仍未有變化,已然成為當地邵族人的家。

觀光的刻板想像 失去的日常空間

IMG_9422
象徵著當年土地抗爭的挖土機

這裡是個神祕的灰色地帶,政府不太想管,卻又實質上有人因災難而居住於此。

此外,這「臨時」的居所不只是在制式文件上的模糊,也包含著不同於一般國民的待遇。

以電費來說,因為只能共同使用建築師工作室申請到的臨時用電,而居民們承受著我們想像不到的高昂電價(每兩個月要繳8、9千元)。每次當地的居民的杵音表演、拿到的老人年金,都拿去繳電費。

這樣的狀況,直到近幾年因為太陽能綠電的設置,加上一次次的記者會與良心企業的贊助,才有所改善。

跟著在地人漫步在伊達邵街,四週充滿著我們所能認知的「原住民意象」,同時卻也有著外人為了觀光而刻意營造的想像。

像是通往集會所的路上,有一株造型奇異,只剩下根的樹,樹上依稀能看見一些原住民臉龐的雕刻。在部落暫停對外開放以前,這棵樹導覽到此的導遊稱之「生命之樹」,但事實上,這株樹只是為了觀光而營造的想像。族人們崇拜的是家中的「祖靈籃」,而非外型奇特的枯樹。

發現更多吃喝玩樂之外的日月潭

IMG_2296

在如今觀光已十分發達的日月潭,我們仍看見一棟棟新的飯店建設正在蓋起,但這些富麗堂皇的建築,與久居此地的邵族毫無關聯。邵族的土地也在觀光發展的BOT案下,逐步地遭到蠶食鯨吞(套一句很久以前電影《海角七號》說的:「山也BOT、海也BOT」),原本該屬於他們的,都已經不是他們的了。

來來往往的遊客們開心的看著湖光山色,喝著紅茶吃著奇力魚,這一張張笑臉配上如詩如畫的風光,看來是如此的歲月靜好。但在這樣美好風光的背後,卻隱藏著在地久居族人們的哀愁。

近來,邵族的朋友們為了振興族群認同,力圖保存文化傳統,很努力的做了許多事情。對內像是族語教學、祭儀舉辦,對外像是文化教學、部落導覽,都試著讓自己的日常能夠維繫,也讓外人能夠更認識這個日月潭畔原住民族的獨特魅力,發現不一樣的文化、故事,不只是好山好水的日月潭。

如果下次有機會到日月潭,除了看美景吃美食,也可以到伊達邵遊客中心二樓的「鹿台教室」,或是到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的網站,參加與預約邵族文化體驗、導覽、講座,而發現更不一樣的日月潭,以及台灣中心這群魅力十足的人們,他們充滿特色的日常!

有關邵族的一些特色文化

IMG_2287
日月潭遊客中心二樓新落成的鹿台教室,是認識邵族文化的好地方

祖靈祭與祖靈籃:

邵族有著非常獨特的祖靈籃(Ulalaluan)文化信仰,其外型是一個四足的籐製籃子,祖靈籃內裝著的,是一代代祖先的衣飾。因為受到後來傳入的各式宗教信仰影響,邵族的祖靈籃有的被供奉在神桌上,有的被供奉在不同信仰的祭祀場域。

除了祭典,在許多的事情上,邵族人也會祭拜祖靈籃。如結婚、搬家、買新機車等等。

而說到祭典,團結一致的邵族,其凝聚一心的精神在祭典時特別能體現。特別是農曆八月時的祖靈祭(Lus’an),除了在伊達邵街,也會到下方的商店街舉行(到各家戶,有的是在商店街居住)。為了讓外人能明白現在在做什麼,在祭儀的場域外,有設計QR code掃描解說,有機會到日月潭剛好遇到的話,可以可以掃描QR QODE了解喔!

貓頭鷹:

在傳說中,有一名邵族婦女,某日在外頭務農時發現一隻被老鷹攻擊受傷的貓頭鷹,便決定把牠帶回家療傷。在牠傷好了後,便把貓頭鷹放走,告知貓頭鷹,要獵食盡量在晚上才不會又遇到老鷹攻擊。

不久後,原本長期不孕,一直想要小孩的那名邵族婦女突然懷孕了,而她也發現,那隻貓頭鷹時常飛到她家屋頂啼叫。後來,邵族人便把貓頭鷹認為是報喜的吉祥物,是幸運的象徵。而非商業化包裝的送子鳥喔!

P1200267
邵族的杵音展演,聽了會迴盪在心頭

拉魯島與女祭師:

在日月潭中心有個叫拉魯島的小島,是邵族的神聖島嶼。這座島嶼以前是邵族的居處之一,也是傳說最高祖靈的居處。依據邵族的傳統,如果要成為和祖靈溝通、主持祭儀,有著崇高身分的女祭司(又稱先生媽,Shinshii),除了本身需要是已婚生子,並入戶至邵族家戶的女性外,還必須到拉魯島接受祖靈的認可才行,是一個漫長又很困難的過程。

目前邵族的女祭師共有六位,而近期又有一位女祭司即將接受祖靈的認可,可說是近年很難得能見到的。

回到拉魯島本身,過去清朝時這裡稱為珠仔山,建有正心書院,成為教育在地居民的場域,讓邵族成為最會講台語的原住民族。而到了日治時期,這座島稱為玉島,設有神社;戰後,變成蘊含政治符碼的「光華島」,並且改有月老廟,讓人們可以乘船登島觀光。

921大地震後,拉魯島在邵族人爭取下,終於改回原名,並且重新成為族人神聖的地域。雖然其面積越來越小,但仍舊是日月潭中最亮眼的明珠。

以上資料源自當時導覽的內容,以及原住民族委員會、一些邵族議題新聞報導,還有邵族文化發展協會。如果有任何錯誤之處,麻煩告知,謝謝!

想更認識邵族,發現日月潭更深度的魅力,歡迎到邵族文化發展協會預約相關遊程喔!

更多角落故事

那些你不知道的台灣林業鐵道,還有背後的故事 feat.旅行熱炒店 Jerome
龜山不是島,而是等著我們去發現的好地方:專訪 「桃園回龜山陣線」總幹事 Simon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Mixerbox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