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桃園的無圍牆博物館,看見河畔古城的源遠流長

如果你問我,在台灣要選擇一個地方度過餘生的話,我會選擇的,不是我最喜歡的台南或嘉義,也不是好山好水的花東,更不是最便利最時髦的台北,而是桃園的大溪。

為什麼會是大溪?我的原因很簡單,這裡有著相對自然的舒適環境;也有著一定程度的生活機能便利性,還有,這座城鎮的每個角落,都充滿著故事。

我喜歡大溪的自然,更喜歡大溪的歷史,然而對於大溪,我其實並不熟悉。上一次造訪這裡,已經是超過八年之前,而且僅是在當地的小學帶領營隊活動。

2015年,「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以下簡稱木博館)落成,讓這座老城的故事更有系統性地被統整,也讓他的魅力讓更多人看見。然而,直到成立六、七年後,我才終於造訪了這座我心心念念的地方。

走進無圍牆博物館

P1200507

桃園市區離大溪的車程其實只要半小時多,公車班次也不少。但不知怎麼的,我總覺得那裏「遙遠」,不如走至巷口搭公車到台北方便。但在這次趁著連假,沒有時間壓力下搭上往大溪的公車後,我才明白,這裡真的很近。

從「台灣好行」的公車下車,迎面而來的是明亮的陽光,還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打開Google地圖,從市街慢慢地往我的第一站─大溪木博館壹號館前進,準備開始這趟「無圍牆博物館」的旅行。

所謂的無圍牆博物館,正如字面上的意義,這座博物館不像傳統的博物館是一個特定的、充滿著「高遠」感覺的空間;而是將一個區域的每個角落、每個人事物,都變成了博物館的一部分。

在大溪這個無圍牆博物館裡,不只是古蹟、歷史建築本身,這些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他們與在地的記憶連結,他們傳承的文化傳統、生活方式,都成了博物館裡最珍稀的珍藏。你不是只能閱讀生硬的文字、隔著玻璃觀賞,而是能夠親身參與,讓自己也化作博物館的一份子,完全沉浸式的探索與發現。

大溪木博館可以包括壹號館、武德殿、大溪歷史館、藝師館、木生活館、李騰芳古宅、六二四故事館、工藝基地、鳳飛飛故事館等充滿歷史意義的「公有館」建築,以及由私人經營,展現多元大溪故事的「街角館」。這些街角館有商家、有廟宇、有餐廳、有農場,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與大溪這塊土地緊密相連,由大溪人說出屬於大溪的故事。

這次造訪大溪因為起床的晚、出發的晚,所以我只有參觀公有館為主的部分,期待著之後能夠有更多時間,走訪各個街角,看見更多故事。

木藝館的起點:壹號館

P1200458

想要開始一趟無圍牆博物館之旅,位在大溪中正公園旁的壹號館,是最佳的起點。

這間獨棟日式建築,約建於1920年代,是日本時代大溪公學校校長宿舍,戰後大溪公學校改為大溪初中,這裡則成了大溪初中的英文教師宿舍。直到2001年因學校改地址,眷屬遷出後閒置。

P1200465

看著眼前典雅的木造日式建築,讓人很難想像從2001年起閒置的那段期間,這裡曾經的殘破面貌。好在2015年木博館的設立,讓它找回原本的風華。因為這棟建築是木博館建立後第一棟公有館,故而稱為壹號館。如今成為推廣木藝生態博物館的資訊站。

P1200459

因應疫情,必須採取實聯制。但大溪木博館不同的是,這裡只要做一次實聯制,就能夠拿到一張防疫小卡。在當日只要出示小卡,就能出入所有公有館。這樣的設計減少了遊客的麻煩,同時也值得作為一個紀念,我覺得很棒!

P1200460

壹號館的空間不大,比較是單純的作為宣傳木藝館概念用。這裡有著豐富的木藝館、大溪旅遊資訊,可以說是另一個遊客中心,我認為參觀其他場館前,是必訪的一站。

崖上的大溪中正公園 眺望變動的歷史

P1200468

在離開壹號館後,不急著前往下一個公有館。因為一旁的大溪中正公園,就充滿了太多的故事。

在成為中正公園這種氾濫的名稱之前,這裡原本稱為「崁津公園」。之所以會設立這座公園,乃是因為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的政策規劃。

在日本時代以前,並沒有公園概念,直到日本時代引進西方公園概念後,才在台灣各地陸續建造公園。建設於1909年的崁津公園,瀕臨大溪河階的崖邊,若是從空中看,外型其實很像鏡像投射的台灣呢!

走進這座公園,可以看見台灣歷史的脈絡變動,從日本時代的殖民權威到戰後的獨裁威權;再到如今的開放民主,大溪中正公園可說是濃縮了一段台灣史。

P1200471

特別是在公園內的「超然亭」,是很值得留意的地方。過去,日本政府在各地為了推行神道信仰而廣設神社,大溪當然也不意外的成為建設點之一。而大溪神社原本的位置,就在如今的超然亭。證據包含在這座景觀平台前,有著成列的石燈籠,不過外型似乎是後來模仿建造的。再靠近一點到了超然亭前,還能見到日本神社的守護神獸「狛犬」。

這兩頭狛犬下寫有「大溪加藤仁作」字樣,我想應該就是當時留下的遺跡無誤。

P1200472

而在超然亭下,有著一個個石碑,上頭有著「奉獻」、「昭和」等字樣。不意外的話,應該就是當時石燈籠等設施的遺跡,如今成了觀景涼亭的地基。

P1200469

眼前有兩層樓高的超然亭,成了公園內少數需要仰望的地標。而在日本時代,這裡也是一個需要被仰望的所在─大溪神社。

1932年落成的大溪神社,是桃園三大神社之一,祭祀著日本開拓三神與戰死台灣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到了戰後神社廢止,1965年更在如今神社拜殿地基上,蓋了超然亭。

P1200470

登上超然亭,享有無與倫比的絕佳視野,能從制高點探看大漢溪河岸兩側的好風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座橫跨溪流的紫色大橋─大溪橋。

大溪橋在清朝時其實非常陽春,就是由竹籠、石塊堆疊興建而成的竹木板橋。但因為結構較差而很容易被沖垮,於是到了1934年,由日本人重建雙孔鋼索吊橋。除了人行,當時橋上甚至有輕便車(台車)軌道呢!

如今的大溪橋,是戰後又再改建的鋼筋混凝土橋,共十三根橋墩,在入口有仿大溪老街巴洛克式風格的浮雕拱門,模擬在地著名的「建成商行」,讓走過的人都覺得隆重氣派。

在來大溪之前,我對這裡的印象不多。但這座橋我可是記憶猶新。當時還是個高中生的我,因擔任日本姊妹校交流團的接待人員,而帶著一群日本學生們走過這座大橋,不只他們,連我自己也是讚嘆不已。而從橋身到公園,沿路上有不少傳統民俗技藝的裝置藝術,特別是陀螺。當時還教了那些日本人陀螺的台語。

P1200480

往左右兩側看去,可以見到取代大溪橋的另外兩座橋梁─崁津橋與武嶺橋,如今的大溪橋,則已成為了單純的觀光吊橋。

我自己很喜歡往崁津橋看過去的風景。除了可以遠眺後方的山巒外,也能很清楚的看見大漢溪溪流作用下產生的「河階」地形。在大漢溪「河東」這邊,最上層的河階是慈湖地區,中間曾是我正處的老城區,再下層是月眉地區。這一層層的河階,除了是象徵不同年紀的地形,也代表了不同時候不同生活方式的發展。

P1200474

離開超然亭。閒晃在公園裏頭,曾經日本時代留下的遺跡還真不少,像是已經改建為「復興亭」,原本是紀念征討泰雅族原住民而戰死的軍警,以及位在公園中央,曾經作為相撲場的地方。

這個相撲場如今已恢復原貌,但在過去,這裡可是被改建為有著噴水鯉魚雕像的噴水池;但因為發生意外,最終失去池塘作用,如今改回原本的樣貌。

走進木博館公有館群 一窺大溪歷史風華

P1200475

沿著公園崖邊往南而去,則能通往公有館的聚落群。這些歷史建築大致上沿著普濟路散布,所以想要一條路線走遍,並不難。

在造訪第二個木博館的公有館前,跟著特意規劃的「木博喵」,將會發現更多隱藏在角落的秘密。

P1200477

像是這個崖邊的神祕建築,不免讓人好奇他是什麼。掃描QR Code,或許能窺知一二。

有人說這是當時日本時代的男廁(華麗的外觀、河景地一排,在這上廁所特別舒暢?),也有人說這是當時往溪底的地道入口。看著這個建築,不免想到我家附近有個類似橋墩的東西,但它不在河上而在馬路旁,勾起了人們想更認識身邊角落隱藏秘密的衝動。

從行館到生活館

P1200476

位在公園尾端,有個漆成藍白相間的磚造建築。這是日本時代建立的「大溪公會堂」洋館;另一邊的藍白色水泥建築則是公會堂的和館,這是桃園境內唯一留存的公會堂建築。如今則作為木家具館與木生活館用。

日本時代為了攏絡在地仕紳,故而在靠近仕紳聚集的新南老街口給了他們這樣一個可以議政的空間,由仕紳們合力出資建了這樣的設施。原本公會堂分有和館與洋館兩種不同風格與結構的建築,洋館用作議事、集會、宴會、儀式舉辦等事務,和館則為住宿、休息、藝文教育等空間。

然而到了戰後,這裡變成蔣介石的行館。原本的和館因為太「和」,而被加以改造,更塗上如今見到,象徵國民黨(不是希臘!)的藍白色調,以及因應蔣宋美齡的生活習慣,建了壁爐(所以可以看到屋頂上很多煙囪),完完整整的變成了另一個國家文化的產物。

P1200482

蔣介石將這裡改造成他休憩與接待外賓的居所,他很常在木生活館一旁,稱做志清亭的涼亭,看著外頭的復興山水,幻想著中國故鄉的風光。

志清亭最初是日本皇族來此賞景的「納涼亭」,改朝換代後,成了蔣介石休息與會見外賓的要地,並命名為「孝思亭」,以紀念其母親。此外,也有許多歷史上關鍵的一刻在此發生。如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時,蔣介石就是在此接到消息的。

在他離世後,這座涼亭以他的學名命名為志清亭。

P1200486

如今來到木生活館與木家具館,仍然可以見到如「總統 蔣公紀念堂」與蔣介石銅像(目前的銅像已經把底座拆除,拆除的浮雕底座被放到靠公園一側展示,相對更低一點點)等威權的符碼。未來這些東西是要留存,還是要做何改變,都是值得討論的議題。

曾作為強人居所,以及後來獨裁者離世後,持續歌功頌德的「總統蔣公紀念堂」,在漸漸的民主化後,這個空間歸還給了在地人民,成為展示木藝生活與文化的空間。

P1200487

像是這次在木家具館的「家,獨具一格」展覽,就展出了大溪木職人的訂製家具創意,讓我們看見木藝文化的豐富與精采。

P1200488

在走出木生活館園區,前往下一個公有館前。眼前春暖花開的流蘇樹,吸引著許多來往旅客的目光。搭配著遠方的山川美景,真的讓人心情很好。

從武德殿到城市記憶空間

P1200525

沿著崖邊的走訪路線,不用兩分鐘,就能到達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公有館建築─武德殿。

P1200493

在日本時代,台灣各地其實都建有武德殿。其主要功能是給警察練習柔道與劍道用,算是一種殖民政府的威權象徵。透過武德殿,向當時的台灣人們宣揚著二戰年代,帶有軍國主義特色的武士道的精神。

大溪的武德殿落成於1935年,有著木造屋頂、磚造屋身、混凝土構造。這棟建築除了美觀,更可以說是全台少數保存非常完整的武德殿。

P1200498

之所以會保存那麼完整,免於戰後日式建築被破壞的命運,主要是因為大溪作為蔣介石曾經的居所,武德殿也被拿來作為保護總統的憲兵隊駐守空間,才會留下如此完整的樣貌(一如台灣有很多近都市的自然林,都是因為曾經有軍事駐守,才保存原始樣貌的特性)

P1200543

在過去,武德殿是一般人無法親易親近的。那個重兵把守的地方,雖然見不到內部的景象,但在許多大溪人的回憶中,其外觀是藍白色的。這種粗暴式的上色,反而變成一種意外的深刻記憶。

直到後來,武德殿才逐漸修復為原本的樣貌。不是作為官方的意識形態空間,也不是作為重兵駐紮的據點,而是成了保存大溪木藝生活館故事的記憶空間。

P1200492

當然,武德殿建築本身的諸多特色,如「鴟吻」等建築構造與裝飾,都成了不能錯過的亮點。

P1200497

大溪武德殿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是他有自己的附屬建築。目前正作為《變動中的大溪》特展空間裡的木博館刊物閱覽處用。從這場展覽,其實可以看到一個城市裡的公民,對於自己家鄉難以言喻的熱愛,而催化整座城市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從警察宿舍到常民記憶空間

P1200509

離開武德殿繼續往前走,即會到達舊時的警察宿舍群。其前棟「四連棟」的地方,已經改為「大溪歷史館」,從此就能一窺大溪一路走來的風光歲月。

P1200508

我特別喜歡入口牆上這個地圖,呈現了大溪老城區的特色景致,與他如仙境般的魅力。

P1200504

在歷史館內可以很詳盡的認識大溪的前世今生,甚至也有提供不同主題的走讀地圖。而在這些介紹中,最不能錯過的莫過於大溪傳奇人物─簡阿牛的故事了。

簡阿牛從一介村民變成頗富名望的商賈,可說是會出現在那種勵志書、商業刊物的典範。他從製樟腦腦寮小組長做起,後來慢慢變成大溪樟腦業總負責人、投資開發桃園的礦業,事業有成後不忘回饋鄉里,幫助鄉民。也資助文化發展、參與議政。

目前大溪老街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就是簡阿牛的「建成商行」了。其華麗的門面,正是見證了大溪的繁華歲月與他本人的風光。

P1200520

除了大溪歷史館,在歷史館後方與周邊的警察宿舍群,也有著在地人民的生活記憶。比起大又廣的城鎮史、名人史,這裡有更多是會讓人心有所感的。

如灰色的彈藥庫建築,仔細觀察地面有白色輪廓線條,就是當地人生活空間不足而加蓋的痕跡。

P1200521

彈藥庫旁的歡迎廳與歷史館後方的六連棟,日前則展示著《警察宿舍群生活故事展》,讓人認識當時的警察除了象徵權威外,更貼近生活的多元面向。

P1200526

仔細觀察每個角落,你總會發現一些意外的驚喜。像是當年住戶利用後方的小空間養豬,但怕豬掉落懸崖,故而蓋起圍牆。現今「物產小舖」有模擬出這樣的空間。

P1200529

在歡迎廳後方的「六連棟」,則展示介紹著當時這一代住戶生活的軌跡。過去,這個宿舍群居住的人以公務體系的警察、消防員為主。1950年代,住在六連棟的這些好鄰居們,彼此之間過著擁擠但充滿溫度的生活,而開放展示的空間,就是以當初住在此處的陳家生活樣態作為展示。

P1200531

走入那些我們看似很熟悉的日常風光,卻會在每個角落發現一些不平常的故事。如廚房角落的小門,是因應木造建築放置防火用水箱的空間。

P1200534
P1200540
P1200545

這個宿舍區內不只有典雅日式木造建築,也有戰後居住此地的人增修的生活空間,更有著當時留下來,一些很平凡,卻能讓人很有感觸的故事。

P1200510

走出聚落空間,來到歷史館斜對面的獨棟木造日式建築。其獨立孓然的模樣,不免引人注目。過去,這裡是雙併式單身警察宿舍,現在這棟建築則成為「藝師館」,展出一些木藝職人的故事與作品,空間並不大,卻乘載著大溪最精華的片段。

P1200512

我個人其實很喜歡木造的東西,但未曾好好地去瞭解背後的產業脈絡。逛了一回藝師館,更加讚嘆於這些木藝師傅的精巧手藝。像是一些傳統家具的木雕,仔細觀察,是多麼的活靈活現!

P1200514

而在藝師館旁,有棟二層樓高,外型不同於其他宿舍的建築,它的名稱也很特別,叫做「六廿四故事館」。什麼是六廿四?原來這是關聖帝君的誕辰,這天對大溪人意義非凡,整個小鎮都會熱鬧不已,又有「大溪第二個過年」之稱。

P1200516

過去,這棟建築為農會倉庫,如今也仍保留著部份構造與相關標語,顯示著這裡過去的歲月。

P1200517

如今,則是個讓人認識大溪特色傳統文化的地方。透過這個展覽空間,似乎也能體會到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當天的熱鬧呢!

P1200547

最後,我今日造訪的公有館是前不久才開館的鳳飛飛故事館。這棟位在區公所旁的日式建築,給人一種尊榮的獨特感。原來,過去這裡是警察首長的宿舍,因此面積最大、保存也最良好。

如今成為這個「大溪的女兒」,知名的「帽子歌后」鳳飛飛的紀念館,我想是剛剛好相配的。

雖然對我來說這不是我時代的歌手,但我想,她絕對是一個時代的代表性歌手之一。而有這樣的地方存在,不只是保存了一段時期的流行文化與在地的名人記憶,對於歌迷來說,一定也是一個值得一來再來,反覆思念的地方。

走過繁華的夢─新南老街漫步

P1200551

我十二點多來到大溪,花了三、四個小時幾乎都在城鎮一角的木藝生態博物館公有館舍遊走,因為這裡實在太多故事,讓人可以待上很久。後來,又遇上免費的導覽(非常值得一聽!),因此又重遊一次館舍,直到四點多才前往其它條巷弄。

原本抱持著覓食心態的我,在四點多這個晚開的店不早、早開的店太晚的尷尬時間,走入相較於隔壁和平老街,安靜的好像時間靜止的新南老街。雖然沒有看到什麼吃的,卻看到了完整的大溪風華。

P1200553
P1200554

相較於人潮滾滾,較靠近河畔和平路的「下街」,這裡則安靜了許多。過去曾經是高級住宅區的此處,猶仍能從門口浮華的立牌略為感受一二。

漫步期間,真的是很享受的事!這裡沒有攤商、沒有吵雜的喧囂,也不用擔心群聚,更多的是一種時間停滯的幽靜、以及街屋裏頭,充滿文化氣息的魅力。

P1200549

而在新南老街上,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簡阿牛的建成商行了,其門面氣派的精雕細琢,讓人看了可以說是「嘆為觀止」。然而走近一點,看看牌坊背後,卻是空蕩的、荒蕪的,不免讓人感到一陣惆悵。

大溪風華,未完待續

P1200556

離開新南老街後,我也不免俗地往人多、食物也多的和平老街一帶前進,感受著那樣的熱鬧,與想像大溪更早以前,曾有過的風光歲月。

P1200563

買了點東西,外帶到大溪公園,一邊看著大漢溪的景致一邊享用,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P1200568

吃飽喝足,也差不多快到日落的時候。我走下公園,來到大溪橋畔,帶著一種無名的喜悅,享受著眼前的每一個風景。

P1200565

來回走過大溪橋,到了中間時,特別停了一下。吹著河風,看著崁津橋與後方的山巒,遙想著百年多前,那個大漢溪水位還很高,上頭還有百艘船帆來往的年代,不免覺得就像走入電影之中。

P1200580

在這場很長的電影裡,我從白天待到黑夜,看著大溪橋發出淡淡的光芒。周邊的遊客逐漸散出,燈火也漸漸熄滅。抬頭一看,竟然能看見好多好多的星星!

這一顆顆閃亮的光影,就像大溪每個人、每個角落一則則說也說不盡的故事,等著我們隨著去追尋。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公有館開放時間:09:30~17:00
網站FB

更多北部遊記

台灣文化協會百年,來趟文協百年暨大稻埕文化之旅!
時空靜止的天涯海角,島嶼最東邊的漁村:馬崗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

對「走進桃園的無圍牆博物館,看見河畔古城的源遠流長」的一則回應

  1. 好喜歡這篇,謝謝介紹這麽精彩的大溪。
    另外想提一點,就是聽podcast時,有一段錄音是導覽志工解說,大約34:55提到桃園大圳是八田與一興建,不過近年來被認為應該是日籍韓裔的技師張令紀所設計(我以前也以為是八田與一)。
    感謝這麼有溫度的文字和介紹。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