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地名的由來(下):新屋、楊梅、龍潭、龜山、蘆竹、觀音篇

上一次發表了一篇「桃園地名的由來(上)」的文章,非常受到關注,在我利用空暇時繼續努力讀《新修桃園縣志。開闢志》後,接著繼續分享下篇。

這裡提到的傳統地名,大多是所謂「大字」的劃分。而在各行政區其實還有更小單位的「小字」,這些就有待下回分享。這樣的地名,或許在其他縣市,也能看到同樣邏輯,甚至一模一樣的命名呢!

新屋

永安漁港海螺文化園區。圖片來源:桃園市客家局新聞稿

新屋是南桃園最早開墾的地方,也是桃園的魚米之鄉。新屋顧名思義,是「新房子」的意思。這源於清乾隆、雍正年間,廣東客籍的范姜兄弟開拓桃園,後因為平埔族的侵擾而放棄原屋,在咸豐5年(1855)遷至此地,興建5棟大宅,人稱「新起屋」,如今成為三級古蹟。

九斗

九斗這名字不知道為何很帥,其名稱來源為開墾之初缺乏水利,加上風又強,讓收成不佳。當時的地主羅允玉為人寬慈,僅收九斗穀(一斗7.5公斤,所以九斗約67.5公斤,其實蠻重的)作租,讓佃農心裡感激,而以九斗為莊名。

笨子港

笨子港這名稱乍看之下讓人不知所以然,其名稱來源有二:
1.笨子是早年農村的簡易穀倉,而農民同時也有從事漁業,故而稱此地為笨子港;
2.笨子是鯊魚,因為去這裡有鯊魚聚集,而稱為笨子港。

槺榔

槺榔是台灣海棗的俗稱,過去這裡槺榔密布,故而得名。

石牌嶺

「石牌」之名一如台北石牌,是過去漢番界線的標記。因為這裡地勢較高,又稱石牌嶺。

番婆坟

所謂的坟,其實就是墳,音也相同。過去這裡為平埔族所居,而有一老婦人的墳墓而得名。因為平埔族是母系社會,有著華麗的墳存在,被推測這位「番婆」可能是頭目。

石磊子

1.因為新屋溪氾濫,溪水搬運及堆積作用強,使河床卵石磊磊,因而得名。
2.過去居民堆石堤以保護田莊,因而得名。

十五間

據傳是過去拓殖之初只有15間茅舍,因而得名。

楊梅

楊梅名稱由來顯而易見,就是過去這裡盛產楊梅。而因為這裡為在澗谷地,因此又稱「楊梅壢」。

秀才窩

在楊梅有個「秀才窩」,所在地秀才里還有個秀才路,感覺就很聰明。

因為這裡是窪地,而村落在山凹出口,因而被稱為「窩」。之所以冠上秀才之名,有一說是因為鄰近秀才的家,這位秀才叫李祥謹,他在光緒年間考上武秀才,傳說他單手可掄起百二十斤的大關刀,在空中揮舞。也有一說是過去剛開闢時,有某秀才經過,稱讚這裡是風水寶地,因而得名。

崩坡

崩坡聽起來很崩潰,確實如此。這名稱源於清代境內有水塘,因為築在陡坡,其下方坡堤受水壓影響,常發生崩堤現象,故而得名。坡同埤。

伯公岡

如今稱為「富岡」的地方是戰後才有的名稱。過去這裡叫伯公岡,伯公是客家人對土地公的稱呼,伯公岡意指有土地公的小台地。日治時期昭和4年(1939),隨著鐵路改道,設立伯公岡站後,這裡出現市街,而展露繁華,從站前老街的呂家聲洋樓能窺見一二。

上、下陰影窩

上、下陰影窩這兩個看來很有陰影的名字,其命名其實很光亮。因為陰影窩位在樹林茂密的低地,居民因為迎風面風力強勁,多選擇在山凹林中建屋,因而得名。

老坑

據傳這裡過去是平埔族聚落,因為居民多長壽,又地形為坑谷,故而得名。

員笨

員笨名稱很獨特,主要與地形有關:
1.因為週邊有三面高起的台地,乘半圓畚箕形,故而得名。
2.本名大竹圍,因住宅周圍成圓形如畚箕狀,故而得名。
3.昔日聚落中有五個水塘環繞,如居住在圓形之地中。

龍潭

龍潭大池。圖片來源:桃園觀光導覽網

龍潭原名菱潭,可能與過去水中菱角蓮茂盛有關,後來轉名為靈潭,據傳雖然歷經大旱,但此埤不曾枯竭;更後來,又因為有人在風雨之際看到黃龍飛騰,而改稱龍潭(也可能因為靈與龍台語同音的緣故)。

八張犁

台北有六張犁,桃園龍潭則有八張犁。一張犁是5甲,這裡開墾的農地有40甲,所以稱為八張犁。

九座寮

相傳在清朝嘉慶年間,有一名叫李元鳳的人,從淡水來到這裡向原住民租地開墾。李先生有八名孩子,所以建了九間屋舍(含他自己的),故而得名。

三坑子

龍潭的三坑老街是保留著古早三坑地區人文風采的好去處。這裡之所以叫三坑,是因為有三條河注入大漢溪,在台地面形成三處坑谷。三條小坑分別是:位於北邊的「鴨母」,中央的「火劫尾坑」,位於南邊的「蔗部坑」。過去三坑因為是水運集散地而繁盛,直到鐵路興起而沒落。

三洽水

「洽」在客語中有合起來的意思,從乳姑山往新埔方向走,有條小溪叫直坑,第一次洽集澢滴水和番子窩溪;經過三和國小後,又恰集於雞籠坑和小北坑兩條小溪;到了市界,洽集了南坑與大北坑,故而稱為三洽水。

十一份

據傳是開墾九座寮的李元鳳,其八房子孫李文章招股集資至此開墾,共有11份而得名。

泉水空

因茄苳溪流經此地而成為潛流,故而地面常有孔洞,下方有湧泉流出。閩南語得孔與空同因,故而得名。

龜山

P1200636

龜山是從台北入桃園的第一站,過去因為有「龜崙族」存在,故而稱為龜山。劉銘傳鐵路曾經過這裡,清朝官道也要走這裡,雖然山多,卻是重要的必經之地。

塔寮坑

龜山有很多「坑」之名,是因為坑谷所在較多人居。塔寮坑得名於昔日為保護行旅安全,建有高腳寮舍守望,而這個寮舍形狀似塔,因而得名。在塔寮坑內有迴龍、龍壽、嶺頂等村里;迴龍之名得於迴龍寺,是因為寺前道路盤旋如龍的緣故、而龍壽包含著迴龍到壽山巖之間這一段。

新路坑

新路坑是龜山最熱鬧的地方,也是全區最低平處。乾隆16年(1751)新莊至桃園間的路被開通,被稱為「新路」,也就是現在的台一線,取代過去更偏山的「舊路」。所謂舊路,是雍正13年(1735)所開出的「龜崙山道」,南崁溪發源於此。在新路坑完成隔年,居民為求平安而在嶺頂設置一間草廟,即是今日龜山最古老的廟宇─壽山巖。

兔子坑

兔子坑聽起來很可愛,但這裡沒有兔子出沒。過去因為地處龜崙社後方,而稱「社后坑」。清末在此發現煤礦而稱為「崁坑」,日本人因此諧音稱作「兔子坑」。

坪頂

坪頂指的是林口台地上方的平坦地,也是林口臺地的別名。戰後王永慶在此建工業區,讓人口大增。

蘆竹

P1200795

蘆竹是處於南崁與大竹之間的小聚落,相傳這裡叫蘆竹,而不是更知名的南崁,是南崁與大竹兩地爭吵不休後的妥協結果。在清雍正8年(1730),福建南安人陳仲4兄弟到此開墾,以蘆竹建屋,故而稱為蘆竹厝。

南崁

南崁是比蘆竹還響亮的名稱,也是蘆竹最繁華的地方。得名於過去當地的「南崁社」平埔族,是桃園最早開發的地方,也是早期走海線入台北必經之地,可以說是桃園的起源地。

坑子

在桃園捷運中,有一站叫作「坑子」。其名可能源於平埔族的坑子社,也有可能是這裡位處林口台地西側坑子溪谷中,因而得名。(在桃園早期有南崁四社平埔族,其中包含南崁社、坑子社)

大竹圍

竹圍得名於這裡風大沙多,農民在四周種竹林以保護農作而得名。後簡稱大竹。

新興

清朝雍正年間,這裡因為接近連接淡水到新竹的南北大道而興起,故而得名新興。

觀音

圖片來源:桃園觀光導覽網

觀音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於清朝咸豐10年(1860),有一位農民在溪中撿到一塊石頭,上頭的痕跡很像觀音像,於是村民將它供奉在路旁膜拜,稱為石觀音。隨著其有求必應名聲越來越響亮,而建立「福龍山寺」以供俸觀音。明治28年(1895),有村民在寺旁發現湧泉,據說泉水可以治百病,命名為甘泉井,此後這座寺廟也改名為「甘泉寺」。

在日治時期,這裡的地名從石觀音,正式更名為觀音。

白沙墩

因為觀音溪向東至大堀溪間有個高約30公尺的沙坵,呈現灰白色,而稱為白沙墩。白沙墩的墩指的是土堆。日治時期在這建有白沙岬燈塔,是高度僅次於鵝鑾鼻,日治時期保存最完整的燈塔,也曾經是台灣最西邊的燈塔。

上大堀

因為中壢台地的地勢急降,河谷下切作用特別興盛,河床與兩岸間差高很大,造成深谷,所以稱為大堀。下游處稱下大堀,相對的上游稱上大堀。

草漯

漯,念作ㄊㄚˋ,這裡有著著名的「台版撒哈拉」,草漯沙坵。有人說因為這裡多沙質,排水不良而造成沼澤遍布,是草螺繁衍之地,後來漸漸轉稱草漯。也有一說是先民源於澎湖,命名草漯是因為這裡有長生不老草,漯則是水、田、糸三字組成,先民在這遇到仙人降世,沐浴潑水於塵世,變作三池水,引水灌溉田野,植桑繅絲,好不快活。

塔仔腳

1.塔仔腳位在山腳,因依靠的山勢有如塔型,故而得名。
2.也有一說是先人在山上建瞭望台,而台高如塔,一旁的村落因此稱為塔仔腳。
3.漯被諧音成塔,因位接近草漯,這裡稱為塔仔腳。

更多角落故事

杵音敲出貓頭鷹的守望:日月潭畔邵族的吶喊
龜山不是島,而是等著我們去發現的好地方:專訪 「桃園回龜山陣線」總幹事 Simon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Mixerbox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